![]()
自我成長專刊
影視作品心理分析
AC專欄
在上海港匯的路演現場,這是我準備對導演萬力和主演檀健次說的話:
《震耳欲聾》堪比中國版的《辯護人》,但又比宋康昊那一版有更深刻的立意,因為它提醒人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辯護人”。
遺憾的是,我坐在后排,沒有機會把這段評價告訴給他們,所以就寫成文字,也把我的思考與大家分享。
![]()
之所以說這是中國版的《辯護人》,因為故事的框架和人設轉變相似,檀健次飾演的律師李淇和宋康昊飾演的律師一樣,早期都沒有什么“正義”之心,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做了一些有道德瑕疵的事。
然而,現實中身邊人的遭際,讓他們選擇站出來,對抗“強權”,《震耳欲聾》中是為了聾啞人群站出來對抗金總和劉會長為代表的“資本”,最后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跨越。
但是,《震耳欲聾》在這個框架之外,是有驚喜和遞進的。
比如,它提醒了人們:
其實“聾啞”并不是一種生理屬性,而是一種處境。
這一點,我想很多人轉念一想便能心領神會:
我們雖然是健康的“聽者”,擁有很好的聽力,也能夠自言自語,但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并沒有人真的聽我們說的話,我們是“不被聽見”的。
當然,在很多時候我們也聽不見別人,這也是“聾”。
說的更遠一點,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事,我們也聽不見,或者不被允許聽見。這也是一種“聾”。
至于“啞”就更是如此。
沒有辦法為自己發聲,總在保持各種意義上的沉默、妥協。
是膽小,是討好,是選擇原諒……無論你怎么解釋都好,就是“裝聾作啞”。
所以,“聾啞”是一種生活處境。
![]()
電影雖然把鏡頭對準了聾啞群體,但是在方方面面也映射了當下群體的“聾啞”的處境。檀健次飾演的“正常人”,就是電影中“裝聾作啞”的典型。說起來,《辯護人》中宋康昊飾演的那個律師,大部分時候也是這種“聾啞”,可見這確實是一種集體的處境。
因此,當你置身影院,不會覺得電影中的聾啞群體是外者,與自己沒有現實關系,你反而會覺得他們的生活,自己也能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被聽見,也失去表達的權利。
![]()
![]()
既然如此,就要問問自己,是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的。
電影首先一上來就告訴我們,是“威逼”,是“資本”和他們的“打手”欺負人,導致弱勢群體很難發聲。
我們往往也用這種理由解釋自己的孱弱,然而,“威逼”往往和一個詞聯系在一起,那就是“利誘”。
如果世界運行法則只有壓迫,這個機制也很難維系,因為人在沒有盼頭的時候,是很難忍受下去的。讓他們忍辱負重的關鍵,就在于受苦受難之際,還要給一些希望的可能性。
比如,電影中聾啞人買的金融理財產品,就是給他們苦難的人生,一些希望的可能性。現實生活中,多少普通家庭不也是這種金融理財產品的受害者,他們之所以會上當受騙,不也是在這里看到了一些希望的可能?
又比如,當有一戶人家被“威逼”,其他同樣購買金融理財產品的聾啞人,還是沒有選擇“引以為戒”,是因為他們太好騙嗎?不是,因為“運行法則”還在“利誘”,告訴他們:只要聽話,“壞事”是不會輪到他們的。所以,他們選擇了服從,沒有想到總要“輪到自己”。
![]()
又比如檀健次飾演的主角,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生理想就是從底層格子間,爬到32樓,即上海高級寫字樓里辦公,從修不好的抽水馬桶變成黃金馬桶。這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利誘”,讓他為了這種看似不錯的生活,對生活中的種種繼續“裝聾作啞”。
然而,這樣的生活,和眾多會暴雷的理財一樣,也是一場龐氏騙局,讓你不斷的為之付出,但是掛在驢面前的胡蘿卜,你永遠盼望,但永遠吃不到。
外部的壓迫,是會讓人“禁聲”,但是內在的阻抗,會讓“禁聲”期變得更加持久和漫長,因為誰都不想告訴自己:
原來一直以來的努力和付出,到頭來是一場別人精心設計的“把戲”,自己徹頭徹尾“被耍了”。如果是這樣,那索性就不要醒來。
![]()
![]()
一個人之所以“裝聾作啞”,還有一個因素,是我們不想觸及內心最深層的羞恥感。
這一點,電影通過檀健次飾演的CODA律師李淇作了生動展現。
CODA的意思是,父母是聾啞人,孩子是聽力健全的。你不要以為這是一種幸運,這可能也是一種魔咒。小時候,我有同學的父母就是殘疾人,所以我大概能理解,作為殘疾人父母的健康孩子,會在學校里遭遇怎樣的“歧視”和指指點點。
但是,這還不是最傷人的。
讓李淇最“難忘”也最“羞于啟齒”的事情是:
學校要給他募集捐款,讓他在全校做一個報告,報告的內容是關于自己的父母,然后一個個同學和老師,給他捐助。
你可能以為這是好心,但這恐怕是讓他最想“逃離”的時刻,因為這一刻的他,恐怕是最感到“羞恥”的,比那些壞同學背后喊自己是“啞巴的孩子”,還要讓他“羞恥”。
我之所以知道這點,是因為我小時候那個殘疾人父母的健康孩子,也就是我的同學,也經歷過差不多一模一樣的事情。
一個人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是一回事,他的這種生活被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看待,是另一回事。
![]()
你可能會覺得,那么多人幫助他,應該很開心啊,但是這就是從來沒有站在他的角度,去聽他的心聲作出的誤解。
站在他的角度,他極其不愿意被人這樣“施舍”,但是站在他的位置,又無法拒絕,只能動彈不得在那里待著,因為他不得不為了讓生活變得好一點,去接受這樣的“施舍”,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好一點。
他的真實感受,是不被聽見的。當然,他自己的真實感受,他自己也不想聽見。于是,索性用一塊布,全部遮蓋起來,用一塊隔音板,把內心深處的羞恥,全部遮蓋起來。
電影中,是李淇多次拒絕幫助聾啞群體的援助,這不能僅僅看做是因為幫助他們“收益”比較少的“勢利”,說到底也有回避刺激內心深處“羞恥”,想要逃避面對的深意。
因此,我們很多時候的“裝聾作啞”,便源自我們自己的逃避之心,而逃避的背后,其實是自己也不愿意承認的那個自己。
然而,那個自己,就是你的一部分,而且很可能是更為真實的你,是你真正要去擁抱和善待的自己。
如果一個人無法消除這種內心深層次的羞恥感,那大概率是無法為自己發聲的。
![]()
![]()
說到“聾啞”是一種處境,很多人大概會聯想到,很多人已經很習慣沉默以對。還有人會說,這個社會就是一個“沉默的螺旋”“沉默的大多數”。
很多人,都選擇“不表態”。
確實如此,但是“不表態”不代表沒有態度。
我認為,與去說是“沉默大多數”,不如說,是大多數在等待有人為自己發聲。
用電影的敘事表達,是在等待一個“救世主”。
韓國電影《辯護人》就是在講一個“救世主”律師的出現,因為他的出現,拯救了多少人云云。
我之所以認為《震耳欲聾》立意更好一些,除了洞察到東亞社會集體性“聾啞”處境外,還因為他給了一個很棒的結尾:
電影雖然有檀健次這樣“勇敢”的律師,肯站出在法庭上對抗“資本”,但最后要讓壞人被懲處,并不是靠他一個人的力量,甚至他已經沒有可以發揮的余地。
最后,能夠翻盤的關鍵是,每一個或因為害怕或因為覺得自己渺小的聾啞人,一個個站了出來,用自己的“聲音”,讓別人“聽見”了自己。
![]()
這一幕的隱喻含義太強了:
“檀健次”可以成為一種站起來動員的力量,但是他沒有辦法代表也不應該代替這些人發聲,因為這種“發聲”究竟是個例,是沒有什么普適性的,說到底還是在求一個“救世主”來拯救自己的“聾啞”處境。
我們總是希望有這樣一個人出現,這個人能幫助脆弱的自己,能為自己發聲,而自己只要躲在這個人后面就可以了。
而這恐怕是“聾啞”從一種個體處境,漸漸演變成集體處境的關鍵: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去做這個“救世主”,做自己的“傳聲筒”,然后這樣的人太多了,于是大家都習得性“聾啞”了。
電影給了一個非常高立意,也具有啟發意義的結尾:要打破這種“聾啞”的處境,你自己要站出來為自己“發聲”,你的身后,沒有其他人了。
電影特別科普,聾人并不代表就是啞的,他們依然可以發出微弱的聲音。
“我是聾了,但不是啞了”。
這可能也是一種積極預示:
因為各種原因,我們可能沒辦法聽見或被聽見,因為很多信息的不對稱和封閉,亦或者是你的身份比較卑微的緣故。
但這不代表你是“啞”的,你依然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不管聲音是好聽難聽,聲大聲小,口齒流利還是可能不那么清晰。沒有關系,你依然可以為自己發聲,為自己辯護。
不要祈求有一個人為你辯護,你要成為自己的辯護人。
請記住:
你可能聾,但你不啞。
![]()
End
作者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簡介:聽過許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銘:惜時惜人。咨詢小時數:4500小時,人際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歷史人文、社會心理學、哲學思想史。
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聯系|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