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開卷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除了春秋戰國和五代十國等小國林立的分裂時期以外,三國兩晉南北朝,北宋和遼國,南宋和金國,南宋和蒙古,這些歷史時期出現了長時間的南北對峙。
那么,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為什么都是南北對峙,很少有東西對峙?
這是由中國的地形特點決定的。
大一統的中央王朝,北方的邊界基本上就是農耕和游牧的分界線。
中原王朝沿著農耕和游牧的分界線,在燕山山脈、陰山山脈,賀蘭山脈、祁連山脈等東西走向的山脈上修建長城,防止游牧民族南下。
![]()
如果長城防線崩潰,游牧民族南下中原,農耕民族在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野戰又不是游牧民族的對手,中原王朝就不得不南遷,利用地形構建第二條防線。
這條防線從東往西依次是,江淮水網地帶,大別山和桐柏山,襄陽隘口,大巴山和秦嶺。南方的政權只要守住襄陽、漢中等幾個關鍵點,大多可以茍延殘喘。東晉南北朝,南宋都是靠死守這條防線而得以存在一段時間。
這條防線又剛好是南北的氣候分界線。
北方多平原旱地,南方多山區和水田,北方游牧民族,一到這條防線,騎兵優勢被大大削弱,這也是南北雙方在此形成僵持和對峙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黃河,淮河和長江等主要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東,中國地形的南北條塊分割特別明顯。沿河流布防,也成為南方重點考慮的因素。
中國地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西高東低。
西高東低的地形特點,決定處于高處的一方占優勢。北方的政權往往在西面取得突破后,順江而下,南方政權的防線就很快會全面崩潰。秦國滅楚,西晉滅東吳,隋朝滅南陳,元朝滅南宋,無一不是先從西面取得突破。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東西對峙,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歷史,只有和地理結合,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徹。
關注我吧,一起學習歷史地理。
相關資料:
敬請關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