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兼懷子由”:他和蘇轍這一生,也確實聚少離多。他倆出仕后在一起過中秋,有記錄可查的,可能也就是熙寧四年那一次——距離蘇軾去黃州還有十年。
但這次相聚,沒那么有名,反而是“兼懷子由”那一個孤獨(dú)的夜晚,因為“明月幾時有”,千秋揚(yáng)名。
后來另一次,蘇軾寫中秋,難得好月亮,便說: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不知道下一次看到好月亮,是什么時候呢?
辛棄疾與蘇軾一樣,豪邁里透著深情。中秋,辛棄疾會寫這樣的詞送人: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fēng)、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蘇辛最好的中秋詞,都是一個人過中秋時寫出來的。
不只是中秋詞。
有關(guān)好月亮的詞句,往往跟孤獨(dú)有關(guān)。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下面連著的是: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樹棲鴉,冷露無聲,秋思。很孤寂。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fēng)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昔年今年,西北東南,無人會,還是孤寂。
回到我們每個普通人的角度,稍有年歲,自然明白:孤獨(dú)這玩意與日俱長,越到后來,越成為人生常態(tài)。
年紀(jì)漸長,大多數(shù)人很孤獨(dú),還可能越來越孤獨(dú)。趕上中秋看到好月亮,但是人生無常,不知道以后月亮如何?
所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由此可見蘇軾的大氣。他知道人生難得圓滿,所以將就著,就這樣祝福吧:
沒法在一起,那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時一日是否在一起,并沒那么要緊:人長久就好,有未來就好。
話說,蘇辛二人,有過中秋聯(lián)動: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滿江紅·快上西樓》。
蘇軾: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辛棄疾:
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jié)。問嫦娥,孤冷有愁無?
蘇軾: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辛棄疾: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蘇軾: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辛棄疾:
但愿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所以孤獨(dú)過中秋的話,也沒啥。
看看蘇軾辛棄疾都孤獨(dú),至少能知道,世上這樣的也不止自己。
畢竟這世上大多數(shù)人都孤獨(dú)著,而且很可能越來越孤獨(dú)——但依然可以在這一晚,看看同一個月亮呢。
中秋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