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至今,都是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
前段時間,“種子大戶”先正達發布了最新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總營收高達107.39億歐元,同比增長0.9%。其中,玉米種子業務表現格外突出,銷售額同比增長29.5%。
![]()
該增長態勢,既印證了市場對高產優質種子的旺盛需求,也彰顯了先正達在種業領域的持久競爭力。
不過,對于先正達而言,其實也有遺憾,那么就是遲遲上市不成功。
當然,先正達上市的價值,絕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
在沒被收購前,先正達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2017年,先正達被中國化工集團成功收購,出于現實考量,先正達選擇退市。
雖說先正達是全球第三的種子公司,但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卻極低。
先正達首席財務官帕特里克(Mark Patrick)披露了一組數字:在中國的作物保護市場,先正達2019年的占有率為5.5%,公司計劃未來五年內將這一數字提升到20%。在種子市場,先正達市場份額需要增長的目標更大,從不到1%提升到15%。
可以說,收購后的先正達要完成的kpi非常高。
![]()
要想實現這種跨越式的增長目標,無疑需要借助強大的助力。
然而,親爹中國化工當時過得也不好,2017年到2019年期間,中國化工連續三年虧損,總虧損額超過280億元,雖有心幫助先正達,也只能愛莫能助。
2020年,隨著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籌謀合并開始,事情漸漸有了轉機。
當時,兩化的實際一把手寧高寧親自推動一個名為SAS的聯盟,SAS這三個字母分別指代Sinochem(中化集團)、ADAMA(安道麥)和Syngenta(先正達),想讓三方的農業板塊能進行協同和合作。
明里暗里都是在幫助先正達的農業板塊提高競爭力。
2020年1月5日,中國化工集團和中化集團同時宣布,將旗下的農業板塊資產悉數劃轉至中化農科,并正式更名為先正達集團。
![]()
這樣一來,先正達一下子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農化公司,業績增長不再是難題。
2020年,先正達集團銷售額為23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11.45億元),同比增長5%,成績可謂喜人。
同時,2021年3月,兩化正式合并后一躍成為一家資產過萬億、員工數達20萬的世界級巨頭公司。
有如此強大的后盾在背后,先正達未來的道路,無疑會平坦許多。
可以說,為了先正達能在世界農業市場占據老大的位置,再次成功上市,兩化真是操碎了心。
![]()
事實上,先正達曾經是英國帝國化學工業的一部分,經過分離合并后,2000年才在瑞士正式成立。
![]()
眾所周知,先正達的業務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而以農藥為核心的農化業務占了四分之三,其他部分則為種子業務,包括轉基因種子。
農藥產品的研發成本非常高,但先正達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創新能力。
雖然先正達并不是每天都能發明出新的化學成分,且大多的活性成分都已經專利過期,但依靠對活性成分的再配方,先正達在農化領域市場占有率很高。
先正達有三大明星產品,其中除草劑百枯草知名度最高,效果也相當強,不過因為毒性太強,素有有“死亡之水”的稱號,早在2016年中國就禁止使用。
在2016年拜耳收購孟山都前,先正達都是農化行業的領頭羊。
憑借生產成本優勢和營銷技術,先正達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市場份額。
雖然在種子業務上,先正達與排名前2的孟山都和杜邦農業差距很大,但并不影響先正達的整體實力。
![]()
在2015年之前,全球的農化行業基本都被外國公司把持,行業格局非也很清晰,主要由巴斯夫、先正達、拜耳、陶氏、杜邦和孟山都等六家公司瓜分。
然而,2015年后,由于氣候變化,農作物價格下跌嚴重,需求也減少不少,全球農化行業市場份額和利潤都出現了大幅度滑坡。
先正達也陷入收入持續下滑,不斷虧損的境地。
為了捱過難關,幾大公司開始合并,陶氏和杜邦在2015年率先宣布合并,孟山都也欲與先正達合為一體。
![]()
但孟山都名聲不好,被稱為全球最邪惡的公司。
雖然開價490億,可是先正達與其合作的意愿并不強烈。
相比之下,中國中化開出的條件更誘人些:全部用現金形式收購,并且承諾“純財務投資”,會維持先正達原有品牌、保留管理層,并且幾乎不插手實際經營。
最終,于2016年,經過一系列馬拉松式的談判,中國中化用430億美元完成了對先正達的收購。
![]()
時任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左)與先正達董事長Michel Demare
完成收購后,前面提到兩化對其盡心盡力,把旗下的優質農業資產都注入其中。而實力大增的先正達也不負眾望,很快就實現了扭虧轉盈。
根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先正達集團全年的銷售金額為1520億人民,即差不多折合美元為220億,超越拜耳215億美元和科迪華142億美元的年度銷售額,成為全球農化行業中的老大。
現如今,先正達在全球擁有已授權專利共計11351項,其中發明專利超過 9000項,而A股26家農藥類公司合計才擁有發明專利1953項,可見,先正達是農化領域當之無愧的執牛耳者。
![]()
當年,中國化工集團為了可以收購先正達,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尤其國內各界反對的聲音特別強烈。
當時出資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是以其作為上市公司來評估的,但這個價格其實要高出市價20%以上。
從企業經營角度看,用如此“天價”收購一個還處于虧損狀態的公司,可能會帶來不小的財務風險。
即便成功收購,所帶來的效益也存在變數。
譬如農化巨頭拜耳成功收購孟山都后,雖然短期內成為業界最大的農化企業,可由于收購產生的巨額債務,加上孟山都的負面新聞太多,以至于拜耳公司后來不但業績上受到牽連,還陷入到各種“訴訟官司”中,企業形象大打折扣,股價也是一落千丈。
![]()
但最激進的聲音莫過于2016年前后,一封由前化工部部長等四百多人簽署的質詢書。
不過,雖然反對聲音很大,但這場交易最后還是達成了。
或許中國化工集團是想壯大自己的勢力,可從國家角度,這事關系到14億人吃飯。
古人曾經說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要知道,自人類開始耕種,就會挑選一部分品質優良的種子保留下來,留著第二年的春耕時用。
![]()
可以說,種子作為農業種植的基礎產品,看似微不足道,其實關系到糧食的根本。
要想確保糧食安全,首先就要確保種子安全。
雖然我們國家的種子市場從來都沒有到過完全“殖民地化”的地步,主要得益于國家的保護性政策和一些關鍵性作物育種技術的突破。
但是我們對于種子安全的危機意識要有。
要知道,一旦農業產品全部都依賴進口,那么肯定會動搖一國之本,而種子相當于農業中的芯片,更應該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被“卡脖子”。
然而,全球農化種子市場早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市場,中國想要自主研發周期太長,即便是科研也缺乏好的市場環境。
所以,收購先正達公司無疑是最便捷的途徑。
先正達每年投入銷售收入10%左右的資金用于研發,專利涵蓋了植物選育、植物種植、酶工程、生物工程研究方法等幾大門類。當其成為中國公司后,無疑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方面,上了一道重要的保險。
![]()
現如今,九年過去了,收購先正達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不僅補齊了國內農化科技領域的短板,也成功打破了國外種業巨頭在某種程度上的壟斷。
顯然,隨著先正達發展越來越好,這一愿景正在徹底實現。
參考資料:
VCA創投社:深度拆解|中國史上最大跨國并購案——中化并購先正達(上)
先正達集團:這一篇,讀懂先正達集團
作者:玖月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