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10月3日晚,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表聲明表示,在與巴勒斯坦相關派別以及國際相關方討論磋商后,已就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關于結束加沙沖突的“20點計劃”向地區和國際調解方提交正式回應。
聲明說,哈馬斯原則上同意在“20點計劃”的交換框架下釋放所有以色列被扣押人員和遺體,愿意立即通過調解方進行談判以實施相關計劃。
聲明表示,哈馬斯同意將加沙的管理權移交給一個由獨立技術官僚組成的巴勒斯坦機構,該機構應基于民族共識并獲得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支持。
哈馬斯這一表態被部分國際輿論解讀為“停火曙光初現”。然而,歷史經驗與現實博弈均表明:哈馬斯的“讓步”本質上是戰術性喘息,而非戰略轉向。若將其比作“凍僵的蛇”,國際社會需警惕,當農夫放下戒備時,毒牙可能再度刺出。
哈馬斯的回應看似積極,實則暗藏多重保留。其聲明強調“移交加沙管理權需以以色列完全撤軍為前提”,并拒絕解除武裝。這種“選擇性妥協”延續了其長期策略:通過釋放人質換取談判空間,同時保留軍事力量作為政治籌碼。例如,2024年12月哈馬斯曾短暫停火并釋放人質,但隨后以軍空襲其談判代表團駐地,導致談判破裂。
更值得警惕的是,哈馬斯當前表態可能服務于兩大目的:一是爭取喘息時間,因加沙地帶因長期圍困面臨嚴重人道危機,哈馬斯需通過停火緩解物資短缺壓力,為重整武裝爭取時間;二是分化國際社會陣營,借“移交管理權”等溫和措辭,拉攏阿拉伯國家與土耳其支持,削弱美以施壓效力。
“農夫與蛇”的寓言揭示了一個永恒悖論:善意若缺乏制度約束,終將被反噬。國際社會對哈馬斯的信任危機,源于其反復無常的歷史記錄:2006年選舉勝利后,哈馬斯拒絕承認以色列存在,持續發動火箭彈襲擊,導致第二次加沙戰爭;2021年停火協議期間,哈馬斯暗中重整軍事網絡,為2023年“10·7”襲擊埋下伏筆;本輪沖突中,即便在卡塔爾斡旋下同意暫時停火,仍持續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試探底線。
以色列極右翼勢力對此早有警覺,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公開警告:“若哈馬斯保留武裝,停火只是恐怖主義的緩刑。”這種擔憂在特朗普政府內部同樣存在,盡管白宮推動談判,但五角大樓已秘密制定應對哈馬斯“假停火、真反撲”的軍事預案。
即便雙方達成協議,三大結構性矛盾仍將威脅和平前景:一是安全困境,以色列堅持“解除哈馬斯武裝”為停火前提,而哈馬斯將武裝視為生存根基。這種零和博弈使任何協議都可能淪為“紙上和平”。
二是治理真空,加沙移交“獨立技術官僚”管理的設想缺乏現實性,當前加沙無統一行政機構,且哈馬斯基層勢力根深蒂固,外部托管易淪為“影子統治”。
三是地區博弈,伊朗通過哈馬斯牽制以色列的戰略不會因停火終止,土耳其、卡塔爾等斡旋方亦可能為自身利益暗中布局。
從黎巴嫩真主黨到也門胡塞武裝,中東武裝組織屢次證明,外部壓力下的“戰術停火”無法消除根本矛盾。2024年沙特與伊朗復交后,地區緩和趨勢反而刺激哈馬斯加大襲擊力度,以此維持自身存在感。
哈馬斯接受“20點計劃”,或許標志著加沙沖突進入“中場休息”階段。但歷史反復證明,在民族仇恨與地緣利益交織的中東,任何缺乏強制執行力的協議都可能成為下一場戰爭的導火索。國際社會若不能建立長效監督機制,推動以色列與哈馬斯實現“去武裝化”與“去妖魔化”,所謂“停火”終將淪為鏡花水月。
當農夫再次面對凍僵的蛇時,或許需要思考,究竟是該繼續施以援手,還是徹底搗毀蛇穴?這個問題的答案,或將決定中東能否真正迎來和平的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