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探狄仁杰》中,擁武派與復唐派的斗爭貫穿全劇。前者以梁王武三思為首,后者以太子李顯為尊,雙方之間明爭暗斗、從未消停。
雙方之間你爭我奪的同時,在大周的地界上,還有單純的反武派。在三方斗地主的牌桌上,處于漩渦中心的,必然是武則天。因此,武皇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
在劇中,武則天距離遇害最近的一次是國師王知遠進獻的法器。王知遠是太平公主的師兄,他原本是武則天肅清各方反動勢力的御用打手。在武則天的授意下,他打著反武的旗號,對廟堂江湖上的反武組織引蛇出洞、一網打盡。
![]()
只是,棋子一旦有了思想,遲早會反噬棋手。王知遠豎起反武的旗幟,收編各路反武勢力,最終為己所用。他的目的是輔佐太平公主,復刻女皇傳奇。
王知遠作為電療鼻祖,為武則天量身定制了法器。如果不是武則天睡前想起了狄仁杰那意味深長的邪魅一笑,女皇或許會提前下線,大周的歷史將就此改寫。
神都洛陽,上陽宮內。當武則天與狄仁杰君臣兩人回顧這驚魂一刻時,狄仁杰說了這樣一句話,“臣這才硬闖上陽宮。”
![]()
此時的武則天,歷經生死、驚魂未定,對于狄仁杰的這番說辭深以為然。
然而,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卻發現狄仁杰說謊了。在這生死攸關、命懸一線時,狄仁杰根本就沒有硬闖上陽宮、救駕武則天。當神都電閃雷鳴、武皇遭遇刺駕時,狄仁杰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當時,他曾在上陽宮外擲地有聲地說,“今夜我就是要死,我也要站死在這宮門前。”
![]()
明明狄仁杰就是在宮外站著受了大半個晚上,他為什么偏偏要對皇帝說自己硬闖上陽宮呢?
狄仁杰對武則天撒謊,是為了給自己開脫。假如王知遠奸計得逞、武則天馭龍賓天,那么狄仁杰作為當朝宰輔,在明知歹人陰謀卻坐以待斃,難免會引起女皇陛下的猜忌和不滿。
硬闖上陽宮,是狄仁杰變相地在向皇帝亮明態度、宣誓忠誠。
只是,現實并非如此。狄仁杰在得知武則天已經睡下之后,他只是選擇在門外枯坐干等。狄仁杰說,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狄閣老向來分得清輕重緩急,何況他隨時手握著便宜行事大權,在武則天性命攸關之際,國老為什么束手無策、貽誤戰機呢?
![]()
答案很簡單,武則天遇刺駕崩,正是狄仁杰所樂見的。和我們印象中的復唐行動不同,在彼時的大周,復唐勢力內部也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越王父子為代表的激進派,一派是以狄仁杰、張柬之為代表的溫和派。
激進派的李貞、李規父子,總想通過暴力方式發起反武行動、直取武則天的性命。但是,狄仁杰卻并不支持越王父子的做法。在李唐和武周之間,狄仁杰從情感上無疑與李唐之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所以他才會接二連三地充當救火隊長,三番五次保護太子。
不過,對于狄仁杰而言,他首先是個政治家,然后才是個神探。他固然支持恢復社稷、光復李唐,但是他不愿用暴力(革)命手段發起武裝斗爭,他需要的是皇位的和平交接、政權的平穩過渡。因此,刺殺武則天,讓天下陷于亂局,從來都不是狄仁杰的選項。
![]()
但是,這一次卻是少有的例外。王知遠假借進獻法器之名、暗行刺殺皇帝之實,這讓狄仁杰看到了以最小代價實現權杖交接、世系更迭的可能。
因此,狄仁杰才會說一套、做一套。嘴上說著要硬闖皇宮,現實卻是宮外等候。事實上,作為政治家的狄仁杰,已經放任了武則天被刺殺一事的發生。
早在皇帝身處險境之前,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人已經做好了準備,只等皇帝駕崩、立馬搶班奪權。武則天遇刺,無論是事件本身還是事態發展,一切盡在狄仁杰等溫和復唐派的掌控之中。
![]()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狄仁杰才會一反常態,對于王知遠、太平公主弒君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太平公主暗行謀逆、梁王黨羽蠢蠢欲動時,狄仁杰才是躲在暗中、洞悉全局的漁翁。他就等著雙方殺得七進七出、拼個你死我活之時,以終極玩家的角色上線。如此一來,太子加冕皇帝、大唐恢復社稷,而他也避免了大范圍的流血犧牲。
大局為重,不拘小節。狄閣老,才是最頂級的政治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