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 空間(ID:fhkj666666)
本文已獲得授權
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軍人們走在天安門廣場前、長安街上,展現著國之威嚴。
這場閱兵,是中國人對未來無所畏懼的堅定表態。
![]()
(圖源:unsplash)
你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中那些充當“背景板”的建筑呢?
閱兵路線上的眾多建筑杰作,默默見證著新中國發展、崛起的歷程。
01
兩條軸線
承載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輝煌
從空中俯瞰北京城,最醒目的便是中軸線與長安街組成的“十字軸”,這是北京城市的骨架。
歷史悠久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隨著“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在2024年7月27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城獨一無二的壯美秩序”享譽世界。
![]()
(圖源:北京中軸線官網)
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橫貫首都東西的“神州第一街”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向西延伸至首鋼地區、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脈,向東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運河、潮白河水系,這條街像是見證北京日新月異的“時代之鏡”,也是聞名世界的“國家窗口”。
![]()
(紀錄片《長安街》截圖)
“十字軸”交匯的中心點是天安門,天安門城樓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稱“天安門”。600年來,這座建筑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
1949年10月1日,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天安門廣場經歷了從皇家前院到世界最大城市中心廣場的華麗轉身。
![]()
(圖源:unsplash)
之后,天安門廣場共進行了兩次重要的改擴建,第一次為1949—1959 年(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今國家博物館的建設與廣場擴建),第二次為1976—1977年(隨毛主席紀念堂的修建展開),形成今天的壯美之勢與新格局。
黎巴嫩建筑師賈德·塔博特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北京中軸線項目時說:“天安門廣場的建筑與景觀,展示了現代中國在公共空間設計中探索和創新民族風格的努力。”
![]()
天安門廣場(圖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
在1950年代早期就有規劃師提出,要在北京發展一條和明清南北軸線相匹配的東西軸線。
各式各樣的國家級建筑,還有各種大型慶典活動,讓長安街漸漸變成了一個嶄新的具有符號意義的都市空間。
![]()
長安街規劃方案模型,1964年(圖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檔案館)
到今天,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長安街已經是一條筆直、通暢、寬闊的大街,總長40公里,是唯一貫穿整個北京城的主干道。在2004年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政府更是明確了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作為北京東西主軸線的地位。
![]()
(紀錄片《長安街》截圖)
傳統中軸線與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輝煌,也是中國發展道路的一個象征。
02
新中國的建筑奇跡:
人民的力量與智慧
新中國成立后,中軸線與長安街沿線涌現出一批代表時代精神的建筑奇跡。
1958年,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十大“國慶工程”,其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屬同一建筑體,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北京火車站在長安街沿線。
這其中,最為耀眼的是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施工,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完成,一共只用了1年零15天,由于時間緊迫,建設團隊決定采取非常規的“三邊”的建設方式,即“邊設計、邊施工、邊備料”,這一速度,不僅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是中國建筑史上“奇跡中的奇跡”。
![]()
人民大會堂外景,1959年9月(圖源:《北京日報》)
建成后的人民大會堂被稱為“濃縮的中國”。建筑平面呈對稱造型,立面采用古典的豎向三段式設計,臺基、柱廊、屋檐均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圖案裝飾,整體建筑烘托了北京中軸線開闊而又深遠的效果。
![]()
人民大會堂(圖源:unsplash)
萬人大禮堂是人民大會堂最核心,也是設計最為精彩的部分。穹頂高33米,卻沒有一根柱子支撐,三圈水波形的暗燈槽,與周圍的淡青色塑料板相互襯托,呈現出“滿天星斗、水天一色”的壯麗效果。
![]()
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穹頂(紀錄片《長安街》截圖)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與建造同樣令人驚嘆。
1952年5月,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梁思成任委員會副主席一職,歷經一年多的打磨,確定了紀念碑將帶有方形底座的直立石碑建在雙重須彌座的臺基之上的設計方案,人民英雄紀念碑呈現西方現代建筑的宏偉,但它又是中式的,因為上面有了一個像是古代廟宇的屋頂。碑座和碑身的全套紋飾,由建筑師林徽因以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紋樣為樣本設計。
碑身高37.94米,由17000多塊花崗巖和漢白玉砌成,碑心石是一塊近百噸重的花崗石,采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從開采到運輸,共有7000多名工人參與其中,歷經重重艱難才抵達北京。
![]()
人民英雄紀念碑(圖源:unsplash)
中國國家博物館,其前身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坐落于天安門廣場的東側。該建筑的建設始于1958年9月,于1959年8月竣工。建筑物的總入口處,是巍峨雄偉的十一孔大柱廊,設計師巧妙地采用了目字形的平面布局作為基礎,同時在建筑的入口處設計了空廊,這一設計手法以較小的實際體量,巧妙營造出了一種更為宏大的外觀效果。
![]()
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老照片(圖源:公眾號“中式營造”)
經過改擴建后,今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面積增加到近20萬平方米,擁有48個標準展廳,成為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
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源:國家博物館公眾號)
成就這些建筑奇跡的原因,政府的決策力是一方面,人民群眾的熱情與凝聚力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當時,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部長將軍,下到普通干部、士兵、學生以及廣大北京市民,無不以參加義務勞動為榮,大家都想為這些建筑的建設出一份力。
新中國建筑奇跡的故事,也承載著祖國“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
03
現代化與包容:
新世紀建筑交響曲
改革開放后,長安街與中軸線迎來了新一輪建設高潮,中國建筑開始了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探索。長安街兩側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展現了北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現代化面貌。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便是其中的代表。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由貝聿銘先生作為設計顧問,貝建中先生、貝禮中先生共同設計完成,從1996年10月破土動工,到2001年5月最后落成,歷時近五年之久。大廈上方穹頂由16個玻璃金字塔組成,極具視覺通透感,中庭廣場融入了東方意韻的蘇州園林風格。
![]()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圖源:貝氏建筑事務所)
貝聿銘后來說,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的設計是他對中國和父親盡的義務,他的父親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從那個年代到今天,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建筑來表達傳統的延續性是很難的,但他認為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的項目做到了這一點。
![]()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中庭(圖源:貝氏建筑事務所)
最具爭議也最具突破性的建筑創新,來自中軸線上的國家大劇院。
由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的國家大劇院,是一座半橢圓形的鈦金屬玻璃幕墻建筑,四周被人工湖環繞,仿佛一顆浮在水面上的珍珠。這一設計打破了傳統建筑理念的桎梏,以現代語言詮釋了中國“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盡管初時爭議不斷,但如今已成為北京新時代地標。
![]()
國家大劇院(圖源:微博@國家大劇院)
新世紀以后,中軸線、長安街沿線的建筑風格也更加多元化。
比如中軸線北端的奧林匹克公園,更是中國建筑國際化的重要標志。“鳥巢”和“水立方”相映成趣,一個展現陽剛之力,一個體現陰柔之美,極具現代感的造型背后,也完美詮釋了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平衡理念。
![]()
國家體育場“鳥巢”(圖源:pixabay)
![]()
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圖源:百度百科)
這些由中外建筑師共同打造的建筑杰作,既保持了對傳統的尊重,又展現了創新的勇氣,更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自信與包容。
結語
9月3日的大閱兵,在這些建筑奇跡的映襯下,更加彰顯了中國的國家實力與文化自信。
從傳統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中軸線與長安街上的建筑變遷,映射了中國的發展道路,記錄著中華民族如何從探索尋路到走向復興,見證著國家的自信自強、砥礪奮進的路程。
中華文明的血脈一定能始終延續下去,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長安街:四維解碼“神州第一街”》(長安街知事 編著,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長安街與中國建筑的現代化》(于水山 著,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北京中軸線官網 https://bjaxiscloud.com.cn/
《林徽因談中國建筑》
![]()
戳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以林徽因畢生奮斗的建筑事業為切入點,以時間為軸線,從1932年到1955年,收錄了林徽因創作的14篇建筑類文章。詳實記錄了中國建筑的特征與發展歷程,充分展現了林徽因對中國建筑的觀點與評價。
《林徽因講古建 手繪插圖版》
![]()
戳圖片即可購買
中國古建筑入門書,古建愛好者及林徽因粉絲不可錯過的科普讀物。 本書收錄了 林徽因建筑學作品,配有50余幅精美手繪圖,涵蓋獨樂寺、佛光寺等經典建筑。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尋訪之路,一起解開古建筑的層層密碼。
《藏在木頭里的智慧:中國傳統建筑筆記》
![]()
戳圖片即可購買
入圍“2020年度中國好書”,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師帶你讀懂中國傳統建筑,學習藏在木頭里的智慧。
本書從傳統建筑的建造邏輯入手,趣味講解傳統建筑的構造處理、空間設計的層次感、聽覺設計等。分析建筑隨技術發展出現的變化,解構現當代建筑與傳統建筑在風格、技術等方面的關聯,帶您領略傳統建筑之美,感受華夏建筑中的智慧。
《蘇州古典園林》
![]()
戳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是劉敦楨院士深入蘇州園林進行考察與測量,歷經多年整理出版的古典園林研究著作,是研究蘇州園林的經典之作。書中對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滄浪亭等代表性園林進行了詳細解析,涵蓋平面布局、空間組織、建筑形制、疊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揭示了這些園林的設計理念與美學原則。
《營造的意趣 圖解東西方空間智慧》
![]()
戳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作者是一位身處一線的空間設計者, 經年累月,閱讀、游歷、探究的記錄。 他用筆寫下文字,圖解思考,探究東西方空間里的那些智慧,亦或是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對空間的原始情感。 文字直白卻不乏詩意,信手繪就的圖畫,準確又充滿童真。 通過手繪還原古籍上的場景,讀者可以設身處地地感受埋藏在歷史里的文化與審美,并探尋現代建筑設計如何解構并運用這些元素。
《圖解江南園林》
![]()
戳圖片即可購買
書中對于江南古典園林的人文地理環境、發展簡史、代表性園林、藝術特色的介紹十分詳細。 在娓娓道來中,不僅融入了大量豐富且真實可靠的史料和記載,更配備了300余幅實景圖片,內容十分豐富。 不僅宣傳普及博大精深的江南園林文化,同時也為當今具有地域性的園林景觀風貌塑造提供借鑒。 華而不俗的文字之間體現了江南古典園林的動人魅力,讓讀者在文字中依舊能感受古人的心境和生活,領略其中蘊含的東方美學。
《圖解中國園林》
![]()
戳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由景觀園林專家、同時也是浙派園林科普作家執筆撰寫,將專業知識與景觀鑒賞融于一體。從山石、水體、建筑、植物四個方面入手,講解古典園林的造園特色與造園手法,每種景觀的營造方式還給出了兩個園林的實際案例,以幫助讀者理解。書中配有350余幅圖片,其中線圖結構清晰,用于講解造園手法和園林專業知識;平面圖便于讀者觀看園林地形與構造;實景圖景色優美,能讓讀者直觀感受園林的魅力。
《圖解中國園林2》
![]()
戳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在前作《圖解中國園林》的基礎上,以中國古典園林八大要素中的四項核心要素為對象進行闡述,介紹了豐富的園林知識,盡可能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做到輕松有趣、通俗易懂、圖文并茂。 希望本書能為讀者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與園居生活的趣味提供參考,讓讀者體會中國園林的魅力。
《中國歷代經典紋樣》
![]()
戳圖片即可購買
書中系統梳理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經典紋樣,詳述了各類紋樣的起源、演變歷程與藝術特征,如神秘的鳥紋、莊重的獸面紋、絢麗的寶相花紋等。讀者仿佛能穿越時空,領略不同朝代的文化魅力。這些紋樣不僅是藝術創作的巔峰之作,更是歷史進程的鮮活見證。它們深刻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審美風尚、宗教信仰與生活圖景,為后人解讀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書中對紋樣文化內涵的深度剖析,亦能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鳳凰空間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