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契舉行的第22屆“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面對來自42個國家的代表,普京直言要讓“挑釁者終將自食其果,絕無例外”。
![]()
普京直指“歐洲統治精英煽動歇斯底里”,對“歐洲日益加強的軍事化”表示高度警惕,并誓言俄羅斯的“反制措施不會遲到”,因為“軟弱不可接受”。他進一步將當前的沖突定性為俄羅斯與整個北約集團的對抗,宣稱烏克蘭僅僅是西方使用的“代理人”。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斷言“目前,俄羅斯軍隊是世界上最具戰斗力的軍隊”,從訓練、技術到前線投送,無不彰顯其“最強戰力”。
為什么普通態度突然強硬了呢?
那是因為歐盟正在加速推進一項史無前例的計劃,擬動用被其凍結的高達2100億歐元的俄羅斯海外主權資產,以其收益作為擔保,為烏克蘭提供長期戰爭貸款。
一旦實施,無異于對俄羅斯國家財富的直接征用,觸及了莫斯科最敏感的神經。普京強硬態度,目的就是想希望通過提升軍事威懾的調門,阻嚇歐洲邁出這關鍵一步。
![]()
然而,細細剖析普京的演講,會發現其強硬外殼之下,隱藏著深刻的戰略焦慮。
第一、在俄烏沖突持續的三年多時間里,美國前總統暨現任總統特朗普一直被莫斯科方面視為潛在的“希望之光”。長期對俄展現曖昧姿態,屢屢批評北約盟友,在競選期間更是明確反對無限制軍援烏克蘭,甚至夸下海口能在上任“第一天”就結束沖突。重返白宮后,特朗普明確表示要暫停了對烏援助,并與澤連斯基政府關系緊張,這一切都曾讓克里姆林宮暗自期待西方聯盟會出現裂痕。
第二、特朗普政府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口頭施壓和中斷援助,并不能迫使基輔接受屈辱性的和平條件,反而可能讓俄羅斯贏得喘息之機,鞏固其占領成果。
![]()
于是,自今年9月以來,特朗普團隊完成了一次顯著的政策轉向。特朗普本人公開表態,認為在西方持續支持下,“烏克蘭完全可以收復所有領土,回到最初邊界”。這一立場與他此前“原地求和”的主張大相徑庭。
第三、美國副總統萬斯透露,白宮正在嚴肅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航導彈這類遠程進攻性武器。此外,美方已開始向烏軍提供針對俄羅斯本土軍事設施的情報支持,這是前任拜登政府長期回避觸碰的“紅線”。
![]()
特朗普政府的這一轉變,徹底打亂了普京的戰略盤算。莫斯科原本期望利用特朗普回歸所帶來的西方內部分歧,瓦解援烏聯盟,迫使歐洲獨自承擔對抗俄羅斯的重擔。
然而,事與愿違,美歐之間反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更具韌性的協作模式:歐洲方面負責提供巨額資金(包括可能動用的俄被凍結資產收益)并提升自身防務能力,美國則提供高端情報、遠程打擊武器和堅定的政治背書。德國、法國等歐洲大國大幅增加軍購預算,波蘭成為東部前沿的軍火樞紐,北歐國家強化聯合防空,七國集團則醞釀著對俄液化天然氣出口的全面禁令及對“影子艦隊”的進一步打擊。這個聯盟非但沒有分裂,反而在壓力下變得更為緊密和具有攻擊性。
![]()
正是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戰略困境下,我們來審視普京在瓦爾代論壇上的強硬宣言,便能品讀出更多的內涵。
一方面,這無疑是對內對外展示“絕不屈服”意志的表演,旨在安撫國內強大的鷹派勢力,并向外界傳遞俄羅斯已做好長期對抗準備的信號。
另一方面,細察其言辭,也能發現他為對話留下的微妙余地。他強調“恢復與美國的全面關系符合俄羅斯國家利益”,并表示“無論矛盾如何,最終都能達成解決方案”。他甚至重提俄羅斯曾兩次申請加入北約卻被拒的歷史舊事,暗示當前的對抗并非其初始意愿。
然而,時移世易,這種“邊打邊談、以壓促變”的傳統策略在今日似乎已難奏效。特朗普政府雖然仍未放棄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其政策邏輯已明顯轉向“以實力求和平”,即通過強化烏克蘭的戰場優勢,來為未來的談判積累決定性籌碼。正如一位白宮顧問所直言:“我們不會再被一句‘愿意談判’騙第二次。”這種心態的轉變,意味著莫斯科單純依靠口頭威懾和外交拖延戰術,已很難再取得實質性進展。
當前的俄羅斯,正面臨著一個日益收緊的戰略枷鎖。普京在索契的冷峻宣言,是一個傳統大國在感受到四面楚歌時發出的怒吼,是其試圖在逆境中掌控自身命運的姿態展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