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書圣”王羲之的字以瀟灑妍美、雅雋內斂著稱,很少有“放飛自我”的時候。正因此,不少人如韓愈、李白、張懷瓘、王鏞等都批評他的字“俗媚”“女郎才”“無大氣象”。事實上,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王羲之傳世的狂草作品極少,世人不知。
![]()
啟功先生曾根據梁武帝評語“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以及各大叢帖中所藏的王羲之草書作品做過一個總結:王氏同樣可作大草,且水平高超,大開大合,可以視為張旭、懷素狂草筆法的“源頭”。
![]()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曾掠走過一部署名王羲之的狂草真跡,此作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也是目前全球僅存于世的王氏狂草。學者經過考證認為,此作應是“草圣”張旭集王羲之字所寫而成,因為不論是筆法的水準還是對晉人草法的還原,也只有他能夠做到。
![]()
此作一出,顛覆了大眾對王羲之的認知,原來他也能寫出這樣具有張力、縱逸狂肆的作品。此作為紙本冊頁,共5折、10頁,每頁縱約34厘米、橫約23.2厘米,總計2.3米長,共260余字,字徑大小不一,在3至6厘米之間。
![]()
從細節處我們可以看出王羲之典型的技法,如尖鋒入紙、調轉中鋒、提按自然、絞轉、內擫等,通過加大提按幅度與行筆速度,使筆畫產生前所未有的表現力。筆畫遒勁如錐入沙,逆勢澀行,呈現自然波動,將篆隸中鋒與草書流便結合,使每一筆都成為情感的載體。
![]()
筆勢連綿,產生節奏性,連而不纏,斷而意連,更注重“勢”的流動性,同一筆畫在不同位置呈現完全不同的形態,比如臥鉤,有用圓轉裹鋒,有用方折頓筆。結字欹側取勢,形成“險中求穩”的張力,每個字都具動態,重心的偏移與復位構成視覺上的對比。
![]()
此作中字與字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排列,而是通過大小、欹正、疏密的對比形成“字組”,超越了單個字的結字,將一行乃至通篇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王羲之之前,草書雖有張芝“一筆書”,但基本未脫離章草的隸意。但這部作品草法已然成熟。
![]()
此作直接影響了張旭、懷素、黃庭堅乃至明代徐渭“筆底明珠無處賣”的狂放書風,筆畫的奔涌、結字的奇崛,“狂而不怪、放而有法”,突破束縛,成為情感的直接投射。我們臨摹此作不僅可以學到正宗的晉人草法,糾正用筆不規范、單薄的弊病,還能杜絕江湖氣。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