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從俄軍內部傳出了一段“莫桑比克人”在坦克殘骸下堅守60天的報道。
當然,這里所說的“莫桑比克人”,并不是真的莫桑比克人,而是拍攝視頻時俄軍士兵對幸存戰友的調侃。
之所以有這種調侃,看看畫面中的主角兩人組就知道了:兩名俄軍士兵因在坦克殘骸下長期堅守,渾身都已是煙灰黑油,乍一看確實跟黑人也差不了多少。
當然,戰場之上誰還顧得上形象呢?
![]()
這倆哥們可是在坦克殘骸地下挖坑,愣是蹲守了整整兩個月;說實話,能把命給拉回來都已經是祖墳燒高香了。
但戰爭就是這么奇妙,它殘酷得可以吞噬掉數十萬人的生命,可也確實會造就一些命大的幸運兒。
而這兩名俄軍“幸運兒”的遭遇,說到底其實是俄軍當前進攻模式下的產物,接下來咱們通過俄軍當前的打法,再結合這兩人的情況聊聊戰地情況。
俄烏的陣地戰打到當前的這種局面,可以說攻、守雙方都挺難受。
俄軍的進攻仗不好打,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具體就體現在集結難、編組難、沖擊難等等。
從俄烏戰爭的實踐來看,俄軍并不怕在城鎮定居點內絞肉,但從集結到沖擊階段,面臨著烏軍遠程火箭炮、各種其他火炮、無人機、地雷、障礙帶的威脅,其將步兵投送到敵陣的代價很大。
實際上就烏軍的防守仗來說,也是不好打的。
因為俄軍目前在無人機的使用技術和數量上后來居上,其對烏軍防守部隊的打擊是全方位的,而且還重點關照烏軍的補給線,使得烏軍向前線投送增援兵力、武器、物資的代價也很大。
![]()
關鍵俄軍還有滑翔制導炸彈和常規炮火的優勢,其對烏軍陣地的打擊強度頗大,使得烏軍無法沿線性布置夯實的防御陣地;而只能被迫以班組級為單位,散落在戰場的各個要點上,以避免大建制部隊被團滅。
在雙方的這種攻守特點下,俄軍發展出了“千刀萬剮”戰術(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冠名)。
即在充分偵察之后,使用航彈和炮火大量毀傷烏軍的班組點陣地,并使用無人機加大對補給線的打擊;使得烏軍陣地的防御能力下降,并出現若干道無人守備的“裂縫”。
隨后俄軍便出動幾組、幾十組,以單兵或兩三人、四五人組成的突擊組,在無人機的支援下,從“裂縫”中滲透進烏軍陣地;因為出動的總兵力不多,即便遭到打擊后損失也可控。
可當其“滲透”的程度足夠大時,就會量變引起質變,使得陣地變質。
因此咱們看目前俄烏兩軍的陣地交鋒,其實很少能夠看到規模性裝甲車輛編組沖擊的畫面了,大都是稀稀拉拉個把兵在動彈。
這種戰術是比較有效的,尤其是對付實力不太強的烏軍時,效果更為明顯。
![]()
可具體到擔負沖擊任務的俄軍個人來說,這仗依然不好打。
因為對俄軍的指揮層來說,這種打法是以相對可以接受的代價取得打的戰果,但低代價不代表無代價,這些突擊小組既是俄軍的尖刀,同時也是代價本身。
對他們來說,出擊時只有幾名戰友,甚至只有自己;在沖擊路線上,有敵人的雷區、據點,還可能遇到敵人的坦克、裝甲車;沖擊途中遭到無人機襲擊、炮擊的概率也非常大;就算成功抵達敵陣,也得近距離絞肉清理陣地。
在這個過程中,戰死很正常,被俘也正常,更難受的其實是重傷;因為難以后撤,所以要么承受痛苦,要么就自我了斷。
俄軍舍不得用現役合同兵去打這種仗,所以目前干這活兒的多為志愿兵、囚徒兵,甚至有些野戰單位的動員兵也會被投進去。
像這次的“黑人”二人組戰例,俄國人透露的詳細信息不多,只說是在扎波羅熱的馬利尼夫卡方向。
但這邊的仗,咱們還真可以聊得上,而且大概能判斷出這倆哥們的遭遇。
![]()
馬利尼夫卡是一個戰前人口約900余人的村子,位于烏軍在扎波羅熱的基地城——胡里艾伯勒以東約10公里處。
很顯然,這里是胡城的外圍“犄角”。
2022年俄烏開戰后,俄軍大體推進到此線后就沒有再繼續深入;此后烏軍曾在馬利尼夫卡方向發起過一次大規模反攻,但被干掉了幾十臺坦克、裝甲車。
這些車輛因為受損嚴重,所以烏軍也沒有回收,就丟在馬利尼夫卡的周邊。
此后的三年時間中,馬利尼夫卡都在烏軍手里,這邊的接觸線也沒有大的變化。
但在今年夏天,俄軍東部集群第5集團軍第1466摩步團突然展開對馬利尼夫卡的進攻。
烏軍雖然在盡力死保馬村,但由于此線多為領土防衛部隊,其戰力較差;所以付出了很大代價后,依然將馬村給丟了,這個時間點是今年7月中旬。
占領馬村后,俄軍理所當然地繼續向周邊陣地拓展,但烏軍已調來援軍堵漏;再加上后續俄軍重心東移,所以這一線的作戰凍結。
那兩名被困在坦克殘骸下的俄軍士兵,基本可以斷定就是在俄軍占領馬村后的出擊中,因為沖得太猛,一時半會不好撤回來;再加上俄軍在這個方向轉入守勢,所以更不會等到后繼兵力前來了。
![]()
在這種情況下,兩人向前沖,那不可能;向后撤,也不容易;甚至就是投降,也不好活著到烏軍陣地,更何況俄烏戰爭中,兩邊的兵員都不太樂意向對方投降。
所以倆人索性找了一輛附近的戰損坦克,在坦克底下挖坑駐守了。
因為這倆人所處的位置是俄烏兩軍交戰的“灰色地帶”,烏軍不好過來抓活的,俄軍也不好派人來接出去,所以兩人的日常就是聽炮彈。
烏軍那邊用過炮擊和無人機來干這倆人,但是沒有成功,因為這邊的烏軍本身沒有太充裕的資源,所以后續也就沒有再費力氣炸他們。
改用一句臺詞那就是:就你們這倆人,值得無人機和大炮輪番炸嗎?
但也確實得益于烏軍那邊的資源不足,外加這這倆人命大,倒是活了下來。
![]()
俄軍那邊知道有這倆人還沒撤回來后,索性通過無人機空投食物、水,讓這哥倆別困死了。
考慮到接人也不容易,所以就讓他倆原地蹲守,充當俄軍的前沿觀察哨,這一干就是整整兩個月。
直到最近隨著俄軍的攻勢逐漸延展到這邊,烏軍的力量進一步削弱后,才把這倆“黑人”給接了回來。
從鬼門關上混回來,這是兩名俄軍的幸運和傳奇;沒有這運氣的,可能就得成為陣亡數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