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黃飛鴻、葉問,這三個人物可以說是港產(chǎn)武打片里最經(jīng)久不衰的角色。黃飛鴻和葉問都是廣東人,和香港有地緣關系,編劇喜歡寫他們并不奇怪。
可霍元甲呢?他出生在天津,成名在上海,一生都沒到過香港甚至廣東。為什么這樣一個北方武師,卻在香港被拍成了那么多電影和電視劇?
▲點擊收看視頻
01
武打片中的霍元甲
最先把霍元甲這個人物搬上銀幕的,是1972年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
嚴格來說,這部片的主角其實是霍元甲的徒弟陳真,而不是霍元甲。但霍元甲的死,成了整部電影的核心動機。劇情里,他被日本人毒害而亡,這一情節(jié)強化了民族仇恨,也讓陳真成為復仇者的代名詞。正是借助李小龍的影響力,霍元甲的名字第一次被全世界觀眾所知曉。
![]()
▲圖源網(wǎng)絡
1981年,香港麗的電視制作的連續(xù)劇《大俠霍元甲》播出,由黃元申主演霍元甲,梁小龍飾演陳真。
這一次,霍元甲終于走到故事中心。劇情完整展現(xiàn)了他從體弱多病,到練成武藝,再到對抗外國武師、創(chuàng)辦精武門的一生。等到霍元甲去世后,劇情才由梁小龍飾演的陳真接棒,繼續(xù)承擔起復仇與民族抗爭的任務。
電視劇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更是掀起了民族主義的熱潮,把霍元甲徹底塑造成一位民族英雄。
![]()
▲圖源網(wǎng)絡
而梁小龍飾演的陳真,也憑借凌厲的動作和熱血形象,成為另一條敘事主線。整部劇在內(nèi)地播出后,影響力甚至超過李小龍的電影,成為很多人心中對陳真的最初印象。
接下來是1994年,李連杰主演的《精武英雄》。這部電影其實是李小龍版《精武門》的再演繹,故事背景設定在霍元甲去世之后。
霍元甲沒有直接出場,但他的精神依然是整部電影的旗幟,弟子陳真繼續(xù)為民族尊嚴而戰(zhàn)。李連杰的表演冷靜、堅毅,與李小龍的熱血奔放形成鮮明對照。
![]()
▲圖源網(wǎng)絡
一年后,1995年,甄子丹又主演了亞洲電視的連續(xù)劇《精武門》。這一版的陳真設定更為草根化,更強調(diào)他作為“莽撞武夫”的一面。但霍元甲的戲份就被大大加重,前二十集幾乎可以算是第二男主角。
劇中的霍元甲一方面延續(xù)了“大俠”的形象,對外比武、提倡以武會友;另一方面又作為師傅,見證并引導陳真的成長。直到霍元甲去世,陳真才完全接過主線,繼續(xù)承擔“民族復仇”的使命。相比李小龍電影里一筆帶過的“被害師傅”,這一版里的霍元甲形象更飽滿,也更接近觀眾心中的民族英雄。
![]()
▲圖源網(wǎng)絡
2006年,李連杰再度出演《霍元甲》電影。這一次,霍元甲終于成為電影的絕對主角。
影片描繪了他從年少輕狂、好勇斗狠,到中年遭遇打擊、失去家人,再到幡然醒悟,倡導“以武止戈”的過程。劇情仍舊延續(xù)了“在上海比武、打敗外國拳師、最后被日本人下毒”的框架,但加入了李連杰個人的武學哲學,強調(diào)武術的意義不是殺戮,而是仁愛與自強。
這部電影在全球上映,讓霍元甲的形象再一次被升華成一種哲學寓言。
![]()
▲圖源網(wǎng)絡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作品也曾圍繞霍元甲和陳真展開:1991年,周星馳主演喜劇片《新精武門》;2001年,趙文卓主演電視劇《新霍元甲》;2007年,鄭伊健、陳小春主演電視劇《霍元甲》;2020年,趙文卓再次主演電視劇《大俠霍元甲》。
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版本,進一步說明無論是霍元甲還是陳真,他們早已不僅僅是歷史人物或虛構(gòu)角色,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影視作品不斷再造的“文化符號”,也是民族精神和武術精神的象征。
02
真實歷史的霍元甲
如果我們離開電影和電視劇,回到真實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霍元甲的故事并沒有銀幕上那樣傳奇。
真實的霍元甲生于1868年,天津靜海人。少年時體弱多病,甚至不被父親看好。但他不服輸,堅持偷偷練習家傳的迷蹤拳,成年后逐漸小有名氣。他的性格,并不是電影里那種高大全的民族英雄,更接近一個普通的北方習武之人。
![]()
▲霍元甲,圖源網(wǎng)絡
關于他“打敗外國大力士”的傳說,當時確實出現(xiàn)在報紙上。有人說他在馬戲團表演時,應戰(zhàn)俄國大力士并獲勝;也有人說他曾與英國拳師比試并贏下。
但這些報道細節(jié)互相矛盾,缺乏外國方面的記載,很可能帶有民族情緒下的渲染。換句話說,這些故事未必完全虛構(gòu),但更像是那個年代需要的“民族英雄敘事”。
![]()
▲霍元甲,圖源網(wǎng)絡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病逝,年僅42歲。他的死因至今仍有爭議。流行的說法是,他因與日本人交手,被對方醫(yī)生暗下毒藥。但醫(yī)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他長期患有肺病,身體本就虛弱,再加上誤服藥物,才導致英年早逝。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去世和電影里那種“為民族而死”的戲劇化版本,并不完全一樣。
如果把史實和電影對照,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鮮明的反差:電影里的霍元甲,是橫掃外國武師的民族大俠;歷史上的霍元甲,卻是一個體弱多病,卻倡導“強身健體”的武師。他并沒有率領弟子們成立“精武門”,也沒有留下復仇的弟子陳真。
![]()
▲霍元甲雕像,圖源網(wǎng)絡
相反,他最大的遺產(chǎn)是精神層面的——喚起國人對尚武精神的重視。
03
陳真:查無此人?
在影視作品里,霍元甲最有名的弟子就是陳真。可如果你去翻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根本查無此人。
陳真完全是虛構(gòu)的角色。1972年,李小龍主演《精武門》,編劇倪匡為了增強戲劇張力,特地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人物:霍元甲的得意弟子——陳真。劇情設定是:霍元甲被日本人害死,弟子陳真憤而復仇,將“東亞病夫”的牌匾在虹口道場撕碎,然后痛打道場內(nèi)的日本武士為師傅復仇。
![]()
▲圖源網(wǎng)絡
這個橋段極具象征意義,把中國人由“被侮辱”到“奮起反抗”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陳真一出現(xiàn),就立刻成了經(jīng)典。
后來李連杰的《精武英雄》,甄子丹的電視劇《精武門》,都在不斷重演這個角色,以及相關經(jīng)典情節(jié)。甚至在一些日本動畫、格斗游戲里,也能看到以陳真為原型的人物。可以說,陳真早就不只是一個“影視角色”,而是一個“民族復仇者”的符號。
![]()
▲圖源網(wǎng)絡
不過,如果仔細分析李小龍版陳真的設定,就會發(fā)現(xiàn)不少矛盾。
按照劇情,他是一個留學歸來的青年,帶著新式教育的氣質(zhì);可到后段,他卻說出“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一下子又變成了莽撞的草根武夫。這種反差,說明編劇在塑造人物時并沒有完全統(tǒng)一他的身份。
![]()
▲圖源網(wǎng)絡
再看他服飾。李小龍在片中一開始穿的,正是當時日本流行學生制服——青年裝,這和“留學生”的身份是吻合的,結(jié)合清末民初的時代背景,觀眾往往會認為他是從日本留學歸來的。而一個身穿日本服飾的青年,要去虹口道場為民族復仇,本身就帶著文化上的矛盾感。
![]()
▲圖源網(wǎng)絡
至于在武術設計更明顯。在虹口道場的踢館戲里,李小龍連續(xù)使用勾踢、回旋踢,這些動作更接近日本空手道或韓國跆拳道,而不似傳統(tǒng)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當然也有腿法,但很少像他那樣連續(xù)高踢。
換句話說,他在片中暴打日本人時,用的很多動作,其實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功夫,而是李小龍自己的“截拳道”理念。
![]()
▲圖源網(wǎng)絡
而更經(jīng)典的細節(jié),莫過于雙節(jié)棍。陳真在片中用雙節(jié)棍橫掃虹口道場,這一幕震撼了全世界。但如果翻看中國傳統(tǒng)兵器譜,就會發(fā)現(xiàn),雙節(jié)棍并不是中國主流兵器,而更接近菲律賓和琉球的武術器械。李小龍正是把這種外來的武器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格斗哲學,再搬上銀幕。結(jié)果,從此以后,雙節(jié)棍反而成了“功夫”的代名詞。
所以,如果把這些細節(jié)放在一起,就能看出:李小龍賦予陳真的,并不是一個清晰統(tǒng)一的角色,而是一個跨文化的混合符號。他既是傳統(tǒng)武者,又是現(xiàn)代青年;既是民族復仇者,也是李小龍本人的投射。
![]()
▲圖源網(wǎng)絡
也正因為陳真的開放性和模糊性,后來不同的版本才能自由發(fā)揮:李連杰演得更冷靜理性,甄子丹演得更草根莽撞。
陳真從來不是歷史人物,而是一塊“空白畫布”,讓不同時代的人,把自己需要的英雄形象投射上去。
04
霍元甲真實的弟子
霍元甲的弟子,并不是陳真,而是幾位性格、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但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的角色和意義。
第一個是劉振聲。他有時也會出現(xiàn)在一些霍元甲的影視劇里面,作為陳真的配角出現(xiàn)。但人物性格和情節(jié)都是完全虛構(gòu)的了。
在真實歷史中,劉振聲才是霍元甲的親傳弟子,武藝扎實,被認為是真正繼承了霍元甲武術的人。霍元甲去世后,劉振聲一直在努力維護師門聲譽,也積極參與后來精武體操會的籌建。
![]()
▲劉振聲(左),圖源網(wǎng)絡
第二個是陳公哲。他的身份非常特別,不是典型的武夫,而是留學日本的知識分子。他學過現(xiàn)代體育理念,又做過新聞工作,善于寫作和宣傳,可謂霍元甲的文膽。
正是因為有陳公哲,霍元甲的精神才沒有停留在一個武館里,而是被記載到歷史上、刊登在報紙上。
![]()
▲陳公哲,圖源網(wǎng)絡
第三個是農(nóng)勁蓀。他同樣有留學日本的背景,是廣東南海人。霍元甲去世后,他和陳公哲、劉振聲等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精武體操會,并長期擔任會長,負責籌款、制度建設和日常運作。
可以說,沒有他的制度化和組織化,精武體育會未必能從一個紀念師傅的小團體,發(fā)展成全國性的體育組織。
![]()
▲農(nóng)勁蓀,圖源網(wǎng)絡
第四個是霍東閣,霍元甲的兒子。霍元甲去世時,他才三歲,成年后才真正投身武術事業(yè)。他在南洋發(fā)展精武體育會,把這個組織帶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成為海外華僑社會的重要紐帶。
作為霍元甲的承繼者,他們遠比電影里那個孤膽英雄式的“陳真”更加復雜,也更有力量。
![]()
▲圖源網(wǎng)絡
作為霍元甲的承繼者,他們遠比電影里那個孤膽英雄式的“陳真”更加復雜,也更有力量。
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1910年,霍元甲去世當年,上海成立了“精武體操會”,幾年后改名為“精武體育會”。
精武體育會有一句響亮的口號:“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這句話在當時中國飽受列強欺凌、中國人普遍被貼上“東亞病夫”標簽的年代,極具號召力。
![]()
▲圖源網(wǎng)絡
精武體育會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武術門派,而是一個公開的體育社團。它對所有人開放,不分流派、不分地域,只要愿意練習,都可以加入。
精武體育會的課程也非常多元,不光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還包括體操、田徑、舉重、拳擊,甚至西式的格斗訓練。它還會出版教材,定期舉辦表演,把“練武”從個人的私下修煉,變成一種大眾都能參與的現(xiàn)代體育活動。
![]()
▲新加坡精武會,圖源網(wǎng)絡
正是這種開放性和現(xiàn)代化,讓精武體育會迅速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隨后更走向海外。而對于當?shù)氐娜A僑來說,精武體育會不僅僅是一個體育組織,更是凝聚族群、保存文化的象征。
可以說,如果沒有精武體育會,霍元甲可能只是一個北方地方武師的名字。而正是因為精武體育會的存在,他才被塑造成了跨地域、跨世代的民族符號。
05
為什么是霍元甲?
在清末民初,能打的武師可不止霍元甲一個。那時候全國各地的武館和門派遍地開花,高手多不勝數(shù)。可為什么今天我們還記得霍元甲,卻很少記得其他人呢?
原因就在于,霍元甲不僅有武功,更有好像陳公哲和農(nóng)勁蓀這樣的弟子幫他講故事。至于故事能夠更廣為流傳,就不得不提到香港的影視產(chǎn)業(yè)。
![]()
▲圖源網(wǎng)絡
霍元甲本人,其實一生都在天津和上海生活,從來沒有到過香港。但他的弟子陳公哲在1949年之后移居香港,并在那里繼續(xù)推動精武體育會的發(fā)展。
于是,當香港的電影人需要尋找能夠激發(fā)民族情緒的故事時,霍元甲自然成了現(xiàn)成的題材。李小龍的《精武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
▲圖源網(wǎng)絡
黃飛鴻也是類似的情況。原本他只是位于廣州與佛山之間的一位熟習洪拳的跌打醫(yī)生,名聲主要在珠三角一帶,甚至在他病逝的時候頗為貧困潦倒。
如果沒有徒弟林世榮為他記錄拳譜,沒有徒孫朱愚齋和劉湛為他寫小說和拍成粵語長片,把他描繪成行俠仗義的大俠,黃飛鴻也未必會成為日后上百部電影里的常駐主角。
![]()
▲黃飛鴻,圖源網(wǎng)絡
至于葉問,情況更有意思。他原本只是佛山詠春拳的其中一位師傅,并不算特別顯赫。
真正讓他揚名天下的,反而是他的徒弟李小龍。李小龍憑借電影風靡世界,反過來讓觀眾有興趣了解他的師承。再加上近二十年來的《葉問》系列電影推波助瀾,才讓葉問的名字成為全球皆知的功夫大師。
![]()
▲葉問與李小龍,圖源網(wǎng)絡
從這三個人的對比可以看出一個規(guī)律:在近代,武學宗師的名聲能不能流傳百年,往往不取決于他個人的武功,而在于有沒有人愿意,有沒有人有能力,把他的故事傳播出去。他們之所以能流傳百年,靠的并不只是拳頭,而是“講故事的力量”。
最后,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更喜歡霍元甲哪一個形象呢?是電影里那個被不斷神化的“民族大俠”,還是歷史上那個身體羸弱,卻依然堅持提倡“強身健體”的迷蹤拳武師?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你的看法!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