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以承接全省村黨組織“跨村聯建”縣域試點為引領,以國企力量為驅動,賦能產業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實現“組織深度融合、產業規模發展、多方合作共贏”的新發展格局。
重塑組織之“形”,打通產業發展壁壘。通過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創新組織體系,全市708個村黨組織聚合為173個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
黨建統領工作聯推。實行中心工作統一布置、重點任務統一協調、重要事項統一決策,開展集體“三資”專項整治,排查聯建村“三資”底數,盤點集體可用土地46.8萬畝,理順集體債權1.2億元,盤活變現閑置資產資源四千余萬元。
區域統籌要素聯通。推進跨行政村土地連片治理,市級統籌八千余萬元,統一配套水利設施、道路設施、輸配電線路,為產業區域化發展鋪平道路。
引入國企之“力”,激活產業發展動能。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契機,市委、市政府統籌調配國有資產,組建煙臺首家國有農業發展公司,按照“1564”發展思路,入局全市農業發展。
1即蓄足一池“資金活水”,累計爭取金融授信、地方債券、合作基金等農業扶持資金超8億元,以資金活水澆灌發展活力。5即貫通五大產業鏈條,金融鏈、種植鏈、服務鏈、供應鏈、農旅鏈同步推進、深度融合。6即布局六大重點項目,產品購銷、良種繁育、期貨交割、資源化利用、農文旅融合、新農人服務等項目齊頭并進、多元發展。4即強化四方利益聯結,構建服務企業、種植戶、村集體、農戶“四位一體”工作格局,實現互利合作、多方共贏。
以張星鎮北里莊村為例,該村探索國企公司+種植大戶+村集體+農戶的“四位一體”土地經營模式,發展玉米、小麥、花生等糧食作物大田種植,實現集體組織與效率活力的有機統一。村集體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做好土地整合流轉、生產保障、引導發動村民等工作。國企公司提供農業生產全鏈條支持服務,從種植、農資、管理、儲銷等社會化服務中獲得收益。種植大戶依托“國有企業”提供的土地和服務,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管理效能,降低種植成本,增加產業效益。農戶將土地交由村集體統一流轉。每年收獲后,國企公司按照市場價格的110%收購,不參與項目分紅。種植大戶、農戶、村集體分別按照67.5%、30%、2.5%比例共同參與分紅,一舉改變了北里莊村產業薄弱的面貌。
搭建共享之“橋”,拓寬產業發展版圖。以共享支點撬動全域發展杠桿,帶出千村萬象更新。
搭建資源共享之“橋”。建立新農人創業服務園,冷鏈倉儲、快遞物流、電商直播設施全鏈條、全配套,幫助“新農人”自主創業。
搭建技術共享之“橋”。成立涉農培訓專家庫,吸納省內外各級各類農技專家180多名,定期開辦鄉村振興專題培訓,提供技能培訓、技術指導等服務,先后培養高素質農民2000余名。
搭建市場共享之“橋”。開展優質農產品展銷推廣,承辦黃河大集、消夏夜市、新春廟會等活動,以文旅發展帶動農產品銷售,每年助力全市農產品銷售收入達8000萬元。
玲瓏鎮橫掌姜家村聯合周邊2個村莊,整合閑置土地160余畝,引進“袁世鮮生”田園綜合體產業共建項目,打造涵蓋種植養殖、倉儲物流、休閑旅游、研學科普等全產業鏈的田園綜合體特色項目,開創“民營企業訂單分享+委員會統籌分派+村民租賃承接”模式。項目運行以來,共建設現代化果蔬、養殖大棚20多個,產品依托自家18家連鎖超市對外銷售,預計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30萬元,村集體平均增收8萬元。
征程萬里,重任千鈞。我市將始終把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的根和魂,持續深化“跨村聯建”、推進國企賦能,打造產業共興招遠樣板,為全省鄉村振興蹚出新路子、作出新貢獻。(記者 王志嵩)
素材來源官方網站
看更多招遠事
![]()
文末可以寫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