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放假,孩子的手機使用問題,就會變成讓父母非常棘手和煩惱的事情。
尤其是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想再用強迫和命令以及硬碰硬的方式,根本無濟于事。
無論是強迫斷網,還是批評指責,都不能讓孩子主動放下手機,這時不如試試醞釀效應。
01
孩子一拿到手機就放不下來,家長會很著急去催,想各種辦法去阻攔。
這是家長正常的想法和做法,但這種做法并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去好好學習。
還會引發更多矛盾,孩子要么敷衍答應,但該咋樣還是咋樣,要么完全不理會。
家長對孩子失望和生氣時,也會用一些強硬的方法,比如斷網,搶奪手機。但往往這種方法也沒有什么用,只會引起家長與孩子之間情緒之間的拉扯。
![]()
就會陷入家長想管孩子,又管不住,不管又覺得心里非常不安,好像自己作為家長不負責一樣。
如果已經嘗試提醒沒用,管不住,說了不聽時,家長不如先按下暫停鍵,采用醞釀效應。
醞釀效應是指在遇到一個復雜問題時,無論多么努力還是不能解決,這時暫停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會對問題起到關鍵作用。
對于家長來說,管不住孩子的電子產品時采用醞釀效應的底層邏輯是,按下暫停鍵,先放棄改變孩子的強烈欲望,將家長與孩子從情緒拉扯中解離。
如果不能雙贏,起碼不至于鬧到雙輸,兩害相權取其輕。
02
也有不少家長提出自己的疑問:
看著孩子晚上抱著手機不放下來,是真的無法接受,一眼都看不下去;
孩子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和耽誤了,時間消耗不起;
看見孩子玩手機就來火,一句不敢說,快憋出內傷了。
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接納眼下的兩個事實:
第一個事實是,孩子一旦沉迷手機,對手機有很大依賴,是不可能一時用什么方法能讓孩子短時間放下。
![]()
第二個事實是,家長第一次提醒或試圖管孩子手機無效,那么再怎么嘮叨或指責催促,都是沒有用的。
對于電子產品采用醞釀效應,其實就是后退策略,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管不了時,再接受無法管控的現實。
對于電子產品,孩子一時無法放下時,父母后退一步,克制想管的心,暫停一下,不是放棄孩子,而是以退為進。
這時的管控是在場,而不是放棄,也不是控制和糾正孩子。
孩子沉迷手機和游戲的核心動機是在游戲中孩子獲得了即時的快樂和有爽感,而在現實中生活中缺失。
如果父母不著手解決孩子在現實中的反饋體驗,一味的糾正孩子,想改變孩子當下玩手機的現狀,是不太現實的。
03
想讓孩子從虛擬的快樂走向現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現實中也能體會到快樂與滿足與價值感。
孩子在現實中價值感的匱乏,往往會更容易迷戀手機與網絡,沉浸在虛擬世界提供的情緒價值與愉悅感中。
如果家長能采用醞釀效應,不去揪著孩子手機與網絡問題不放,將側重點放在自我焦慮的釋懷與克制糾正孩子,以及通過各種正向反饋去傳達給孩子更多積極正向力量。
![]()
比如可以給孩子寫鼓勵小紙條,不吝嗇言語的稱贊,對孩子閃光點善于發現并及時肯定。
就能逐漸增加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價值感,引導孩子有更多正向的自我反饋。
當孩子覺得我有用,我有價值,我能好更多事的時候,孩子的勝任感,滿足感和價值感就支撐起來了。
這時孩子就不會一直沉浸于虛擬世界的那些許反饋與滿足中。
而孩子從手機奴到主動交,也是從虛擬的即時快樂到體會到現實的價值感的滿足,這需要家長耐心持續的賦予積極正向的力量,來影響孩子發生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