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貓姐
圖片 |網絡
本文字數 |1572
這是老陸不老為你寫的第273個故事
01
朋友前些日子跟我說,他感覺自己越來越像他父親了,想改變,但無力改變。
起因是一次模擬考試后,他兒子考試的成績不太理想,他悶著一口氣,在吃飯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教訓”了他的兒子,說自己在外辛苦工作,為他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環境,結果卻這么不容易,多多少少都在埋怨孩子不努力。
訓完孩子后,孩子耷拉著腦袋,頭都快埋進飯碗里了,什么都沒說,他又開始有點后悔,這樣的教育方式,和多年前父親的教育方式,簡直是如出一轍。
沒想到,斥責孩子的時候,這種理念竟然復刻了長輩的神態語氣,連他自己都嚇了一跳,未被察覺的家庭模式,正在悄無聲息的傳遞著苦難。
研究顯示,90%的人都會無意識地復制父母的行為模式與情感反應。
今天我想聊聊,家庭模式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就真的很難再改變了,而這種固定的模式,基本上都會影響下一代。
我的家庭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長輩們觀念平平,靠著世俗的觀念生活,對于子女的教育,他們沒有過多的介入,準確來說,是提供不了更多的幫助,更多的是,和大多數普通人家庭教育孩子是一致的。
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是,努力讀書,讀個好大學,有份好工作,未來不用過得太苦,至于在學習路上的每一步選擇,我們也都是一邊摸索一邊成長。
我們還小,對這個世界的領悟實在太少了,不懂為什么一定要有好工作,一定要賺錢,等到自己只身闖進這個社會后,才樹立了自己的三觀和思想。
在二十歲之前,我的人生說了是不算的,在家庭模式里也是單一的,也沒有話語權,想表達個觀點,還沒說完題目,就被家長打斷了,在他們看來,二十歲之前的表達都是不成熟的,所以不需要聽取。
其實,一代人有一代人思想和物質水平上的限制,自己要做的就是課題分離,往前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也有一代人的超越。
家庭模式如同隱形的模具,如果固守不變,下一代便可能復刻上一輩的困境和苦楚。
沒讀過大學的父母否定孩子的求學夢,說“讀書沒用不如早早掙錢”,在情感中受挫的父母告誡孩子“別太真誠,會受傷”,卻從未教過他們如何建立健康關系。
02
我有個初中同學,人很漂亮,也很聰明,中考前有當地的職高院校來宣傳,不用參加中考,也可以念大學,而且畢業了包分配工作。
這個同學成績實際還不錯,排名也在前十,當時來宣傳的職高院校招生老師找到了她的父母,還承諾等她入校后,可以減免生活費,也就是說,幫家里省了一大筆開銷,幾年后就可以掙錢養他們了。
她的父母沒什么文化和見識,聽招生老師這么一說,當即就同意了,也沒咨詢過她的意見,至于她哪怕有意見,也不敢多言。
不到兩周,她就離開了我們學校,而我們這批人參加了中考,紛紛念了高中,大學。
再退回來看看她的境遇,職高學院分為三年中年和五年制大專,專業大多也都是一些普通專業,什么護理、幼師、營銷、機械類的,能選的專業并不多,她糊里糊涂選了個看起來很容易就業的行業。
讀完兩年的時間,她說后悔了,這輩子或許都沒機會去正兒八經的大學念書了,職高院校環境亂糟糟的,里面的學生大多數都是一些混混,混幾年后拿到一張文憑,再混入這個社會。
她不止一次的后悔,卻沒轍。
家里人從來沒教她規劃未來,也不知道該怎么規劃,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生活苦,卻沒看清,苦的不是日子本身,而是家庭里代代相傳的“舊模式”。
父母把自己的局限當做是經驗,把“沒辦法”當成標準答案,既沒給孩子拓寬眼界的機會,也沒教他們突破困境的勇氣。
就像是套著舊模具做蛋糕,不管換多少批面粉,烤出來的永遠是同一個形狀,若不想讓下一代重復這份苦,嘗試著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給他們一點試錯的空間,別讓“我當年就是這樣”,變成困住孩子的枷鎖。
關于我
這是一個小號(老陸是我老公)
我現在是文字職業者
也是個剛懷孕的孕媽媽
寫作、閱讀、情感體會及成長感悟
我的另一個賬號:愛吃糖的貓cat
希望我的文字能帶給你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