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731》被人吐槽很多,一個主要因素就是電影中那個硬塞進去的,冷艷的女大佐——“今村佳代”。
![]()
這個731軍隊的女大佐金村佳代,冷艷、高高在上,穿著筆挺整潔的毛呢軍服,佩戴著耀眼的軍銜(看軍銜就知道應該是少佐),足蹬亮的高筒皮靴,行事風格果斷,一副霸道女總裁的模樣,但又異常冷酷殘暴無情。
不僅是《731》電影,在抗日神劇中也出現不少類似于今村佳代一樣冷艷的女軍官。當人們看到穿著軍裝的川島芳子照片,也認為日軍中有女兵存在。
但歷史的真相,永遠都比影視劇的藝術加工更加復雜,整個二戰期間,侵華日軍中從未有過正式編制的女性軍人,自然也不存在“女大佐”、“女少佐”這類的軍銜,更不可能有冷艷的女軍官存在。川島芳子穿的實質是偽滿洲國軍服,且無實際軍權,更像是日本宣傳的“拍照道具”。
![]()
川島芳子
一 為什么沒有女大佐
現在,我們分析為什么侵華日軍部隊沒有女兵?
武術到精神
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開啟了日本的近代化進程,但卻是致力于建立武士道精神為核心的軍國主義體制國家,極力推崇傳統武士道精神的“家國同構”。在武士道精神下,當兵入伍被認作是男人獨有的榮耀,女人是沒有成為軍人的資格。
軍人在日本武士道精神看來,是一種勇武、忠義、犧牲和榮譽,這些特征與男性是綁定的。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具備這些特征,無法承擔軍人的角色。
因此,在日本武士道文化和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影響下,女子被認為天職是在后方孕育“皇國后代”。男人的最高榮譽是“為國出征”,最終歸宿是“靖國神社”,女性的最高榮譽是“賢妻良母”,核心職責就是為國家生育健康的士兵,并在后方支持戰爭。
![]()
對于二戰時候日本女人來說,她們的舞臺是家庭、田間和工廠,并不是前線。這一種思想被日本官方意識形態給予高度強化,女子被賦予“軍國之母”、“靖國之妻”的角色,非持槍者。
法律規定
二戰日本在法律上也排斥女性參軍。在明治維新日本確立的征兵制,就明確規定征兵“僅限男性”,將參軍定義為“男性專屬的國家榮耀”。女子一開始就被完全排除在兵役制度之外,在法律上不具備“正式軍人”的資格,都是被排斥在正式軍籍之外。
二戰時候,女子在日本軍隊中只能以“軍屬”(軍隊屬員)的身份存在,這個詞與日語中“軍人家屬”完全不同,特指軍隊雇傭的文職人員、技術專家和后勤服務人員(如護士、廚師、文秘)等。在日軍中的女子沒有軍籍,不授予軍銜,不發配武器,但身份更接近于今天的“國防文職雇員”,而非士兵。
![]()
可以總結,二戰期間,侵華日軍中從未有過正式編制的女性軍人。抗戰神劇中的女軍官,都是影視劇的藝術加工。
二 二戰女性真實在做什么?
但這一切,并不代表二戰時候日本女子遠離戰爭。在1942年下半年后,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局勢的惡化,大量男子被應召入伍,國內勞動力是嚴重短缺,日本政府就動員女性都參與戰時各類準軍事組織和支援團隊。接下來,就講述日本女子在戰爭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1 加入準軍事化組織,侵華戰爭的共謀者
很多日本女子,在戰時都加入各種日本社會的準軍事化組織,成為侵華戰爭的共謀者。比較代表性,就是當初日本政府為了發揮女子的力量,成立國防婦人會和大日本婦人會,這是日本規模最大的法西斯婦女團隊。
![]()
以“國防婦人會”為例子,動員了大量日本女性從事軍隊的后勤服務和宣傳工作,如制作慰問袋、街頭募捐,歡送士兵等后方奉獻活動,以及在一線的軍工廠勞動。該組織雖然不是軍事組織,是民間組織,但巔峰時期會員達2000萬,占日本女性總數的90%。
這些日本女子統一穿著白色圍裙,這是戰時一道常見的風景線。通過美化侵略、募集物資、鼓勵參軍等方式,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共謀者。該組織著名的成員——井上千代子為激勵丈夫侵華,竟在新婚夜割腕自殺,被日本媒體宣傳鼓吹為“軍國之母”和“昭和烈女”。
![]()
井上千代子
2 侵略戰爭機器的螺絲釘
在二戰末期,日本的戰局惡化,在1944年頒布《女子挺身隊勤勞令》,強制召集未婚女子進入飛機制造廠、軍工廠等軍需生產領域做女公關。
根據《昭和經濟史》記載,1944年,日本全國已有超過400萬女性進入工廠、軍需企業、通信單位和醫療系統,直接為戰爭服務。在日本兵工廠的女子,屬于國家的強制勞動力,并非戰斗人員,與朝鮮的“慰安婦”有著截然不同之區別。
又如日本軍部為了利用日本女性力量,殖民偽滿洲國的東北,建設了“滿蒙開拓團”。當時,日本政府通過媒體宣傳“大陸的花嫁”政策,鼓勵日本年輕女性嫁給東北滿洲開拓團成員,使這些女子成為日本殖民統治東北的“橋頭堡”。
![]()
由于“滿蒙開拓團”的存在,在1945年居住在滿洲的日本平民中,女性占了相當比例,她們協助日本丈夫侵略和掠奪東北土地和資源。
日本政府還組織“女子挺身隊”、“女子通信隊”等組織,專門鼓動日本女子從事軍工生產、前線聯絡,成為日軍情報機關的間諜。
可以看到,二戰日本女子雖然沒有軍籍,但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參與了日軍侵略戰爭的活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體系必要環節。
3 少女勤皇隊:戰場犧牲品
1943年后,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形勢惡化,大量前線作戰士兵死亡,國內極缺少勞動力。于是,日本文部省、陸軍省就組建了少女勤皇隊,“勤皇”意為“勤于侍奉天皇”,帶有強烈的國家神道教的色彩。
![]()
當時日本政府組建的“少女勤皇隊”,在外表上是最具迷惑性色彩的準軍事組織之一,成員制服也都是軍裝,被外人誤認為是“日軍少女兵部隊”。但根據史料記載,這一類組織本質上,就是日本軍國主義主導的“童子軍式團隊”。
“少女勤皇隊”招募的成員,大多數是來自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的女子中學的女學生,年齡普遍在14至18歲之間。這些“少女勤皇隊”的少女,核心人物不是作戰,卻是接受系統化的軍國主義洗腦和基礎軍事訓練。
如這些日本少女在“少女勤皇隊”要學習刺殺術、防空知識和基本的戰場救護技能,更要背誦《戰陣訓》等軍國主義典籍,被灌輸 “為天皇獻身是最高榮譽” 的思想。
![]()
日本女子挺身隊
所以,這些日本少女雖然沒直接上戰場參戰,卻被日本軍方培育為戰爭的“后備力量”。所以她們主要從事在軍工廠組裝飛機零件、軍服縫制、制造彈藥、操作電話交換臺,支援軍事通信。在陸軍醫院擔任看護助手,照顧傷兵。還有一些被派往占領區做“宣撫工作”,成為殖民統治的幫兇。
可以看到,“少女勤皇隊”的存在,模糊了“戰斗人員”和“非戰斗人員”的界限。日本軍國主義當局就是借用這種方式,將未成年的少女也綁架到戰爭機器上,不僅解決后方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為前線士兵作戰充實后勤力量,更是營造了全民皆兵的良好氛圍。
4 姬百合學生護士隊:被犧牲“軍國少女”的血色青春
如果說“少女勤皇隊”主要是從事后勤工作,活躍于后方。那么,日本軍部在二戰組建的“姬百合隊”,就是讓少女直接淪為戰場的犧牲品。同時,這些被犧牲的軍國少女血色青春故事,多次被改編為影視劇。
![]()
姬百合學生護士隊的來源,是1945年3月-6月的沖繩戰役前夕,日本軍部為了戰場補充兵力,與沖繩地方政府簽訂了備忘錄,強制沖繩地區的十二所中學,大約1780名14-17歲少年組建“鐵血勤皇隊”。
于是,這些本來應該在校讀書的少年,持著日本軍方發配的手榴彈、竹槍等簡陋武器,接受系統的戰術訓練后直接上戰場與美軍作戰。根據戰后統計,在這一場戰爭中,大約890名少年喪生,死亡率超過50%。
之后,日本軍部又看到前線兵力的不足,又把讀中學的未成年少女卷入軍國主義戰爭機器之中。日本軍部號召沖繩政府組織各個女子學校的女學生,在野戰醫院擔任隨軍護士或后勤工作。
![]()
于是,1945 年 3 月,222 名 15 至 18 歲的女學生與 18 名教師被沖繩的日本駐軍 “征用”,組建為 “姬百合護士隊”。這名字的緣由,也是女學生主要來源于沖繩師范學校女子部的“白百合”與沖繩縣立第一高等女校的“乙姬”兩個別稱。
這些日本女中學生,帶著教室的文具和課文去沖繩日軍駐地報道,以為只是簡單的后勤運輸和救護工作,再加上被軍國主義思想灌輸,認為為天皇戰死非常神圣。
但是,這些日軍卻把這些花季少女的性命視為草芥,早就認定沖繩戰役是一場“消耗戰”,根本沒打算保全她們的性命。
“姬百合護士隊”的少女們,在缺乏醫療訓練和專業訓練的情況下,在沖繩戰役打響時候,被迫承擔運輸彈藥、傳遞情報等高危任務。在地獄般的戰場,她們既要在潮濕的山洞里照顧重傷員;美軍進攻時,還要冒著炮火運送藥品。
![]()
根據美國檔案顯示,在沖繩戰役中就有9名女學生在一次給前線士兵執行送飯的任務時,不幸被炮火擊中身亡。最令人痛心的是,當日軍發現戰局惡化,在潰敗前命令戰地醫院解散,宣布解散護士隊,并未安排這些毫無生存能力的少女撤離,命令她們自己回家,又通知她們出于對國家的效忠,“不能落入敵手”。
這樣,這些毫無軍人訓練的少女,只能在炮火中躲進山洞里。后來,美軍用火焰噴射器封鎖洞口,43名隊員當場窒息而死。逃出洞口的7名隊員,又有兩人遭槍殺,原因是她們沒有及時舉手投降。
根據戰后統計,由沖繩高中和師范學校少女組成的姬百合衛生隊員,共計297名,在82天的沖繩戰役中,有224名死亡,其中不少少女是因為害怕自殺死的。
![]()
1945年3月沖繩戰役
5 反戰的覺醒
據當時幸存者的17歲女學生島袋淑子回憶說:
“當時學校和軍方都宣傳,如果被美國人抓到,男孩子會被挖掉眼睛,女孩子則會被凌辱!
所以,當時很多女學生聽到學校和軍方宣傳之后,在大部隊撤退后,很多都選擇跳崖自殺,避免墜入美軍之手。她與一個女伴躲在一個山洞,后來被美軍發現,意味美軍會加害了她們。但美軍看出她們身份是平民不是軍人,醫治她們的傷,放過了她們。
獲救之后的島袋淑子一度“放聲大哭”,后來她也成了戰后反戰的“姬百合紀念館”的館長,在87歲高齡時,一直宣傳反戰,主張和平。
![]()
“姬百合護士隊”的日本少女們悲慘命運,揭示了軍國主義把日本整個社會,包括最無辜的青少年都納入戰爭軌道,她們不僅是軍國主義裹挾的戰爭參與者,更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
現在,日本沖繩島矗立著紀念當年死去無辜少女的——“姬百合之塔”,它也成為日本反戰教育的重要象征。
三 戰敗后的命運
戰敗后,為了取悅駐日的美軍,日本政府專門成立了“RAA協會”(特殊慰安施設協會),強制6萬名女性提供性服務。于是,這些日本女性由“軍國之母”變為“慰安婦”,每天被迫接待多達60名美軍,很多人死于性病、自殺或美軍虐待。
![]()
姬百合之塔
結語
二戰時候日軍雖然沒有女兵,秘密組織“國防婦女會”的狂熱、“少女勤皇隊”的洗腦、“姬百合隊”的悲劇,令人看清日本女子在戰爭中的種種遭遇,無論是被卷為軍國主義的共謀者,還是淪為無辜的受害者,都揭示戰爭的殘酷本質——不區分性別,無情地吞噬著所有人的生命與尊嚴。
在當代世界,和平和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局部戰爭和沖突依然存在。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共同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7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