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央行、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的一紙公告——境外機構投資者終于可以全面參與債券回購業務了
別小看這個看似技術性的政策調整。要知道,截至今年8月末,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70家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持有的債券規模已經達到4萬億元人民幣
說白了,這相當于給境外投資者手里的人民幣債券裝上了“變現按鈕”。
![]()
1. 拋債籌資的三大“心病”
“你知道嗎?每次歐美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我們就得賣中國國債。”一位管理著數十億美元的亞洲多策略基金負責人,道出了境外投資者的普遍困境。
過去這些年,當歐美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時,境外機構為了填補保證金缺口,只能選擇一個辦法——拋售手里的中國國債
這種“割肉”式的操作,帶來了三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第一,投資策略被打亂了。原本計劃持有到期的債券,因為臨時資金需求被迫賣出,整個投資計劃都得重新調整。
第二,交易成本直線上升。“賣出去容易,買回來難。”一位香港基金經理說,重新買入時不僅要支付額外的交易費用,還可能面臨更高的買入價格。按照他們的測算,一進一出的成本可能吞噬掉30%-50%的投資收益
第三,投資風險成倍放大。想象一下,你100元賣出的債券,回頭可能要110元才能買回來。這種“高買低賣”的操作,讓原本穩健的債券投資變得風險重重。
更讓人無奈的是,即便想在場外市場做債券質押融資,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我們在新加坡試過場外回購,報價貴得離譜,幾乎把所有收益都吃掉了。”亞洲多策略基金負責人搖搖頭,“缺乏透明的定價機制,也沒有可靠的第三方托管,風險太大了。”
![]()
2. 從“三類機構”到“全面開放”的十年長跑
實際上,債券回購業務對境外機構的開放,走過了整整十年。
2015年,監管部門首次允許境外主權類機構、境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境外參加行這三類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業務。
但這個范圍實在太窄了——銀行、保險、養老基金、公募基金、對沖基金等主流投資機構都被排除在外
這就像給了鑰匙,卻不讓進門。
這種“半開放”狀態持續了近十年。期間,境外機構不斷與中國監管部門溝通,希望能獲得同等待遇。畢竟,在國際市場上,債券回購是最基礎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如今,這扇大門終于完全打開了。
3. 80%的回購額度夠不夠用?
新政策給出了明確的額度安排:主權類機構、人民幣清算行與參加行的正回購融資余額不超過持債余額的100%,其他境外投資機構初期為80%
80%的額度完全夠用了。
假設持有100億人民幣債券,可以通過回購融入80億資金,這對于日常流動性管理來說綽綽有余。
![]()
更重要的是,這個額度設置體現了監管的平衡藝術——既滿足了流動性需求,又防止了過度杠桿
“我們不是來投機的,是來做長期配置的。”一位管理著300億歐元的FOF機構亞太區投資總監認為,適度的杠桿反而有助于提升投資回報,“關鍵是要讓總部看到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不過,要讓境外機構真正“玩轉”中國的債券回購,還需要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
最大的差異在于操作模式。國際市場的債券回購,標的債券會從正回購方過戶到逆回購方,這叫“過戶及可使用”。但中國的質押式回購,債券只是被凍結在正回購方賬戶里。
“這就像借車給朋友,國際慣例是把車鑰匙給他,中國模式是車還在我這,但我保證不開。”一位交易員形象地比喻。
因此,監管部門明智地選擇了先開放買斷式回購,這種模式更接近國際慣例。至于質押式回購,等條件成熟后再說。
4. 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引擎
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調整,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
想想看,當境外投資者可以像在歐美市場一樣靈活運用人民幣債券時,他們還會擔心流動性問題嗎?
![]()
今年前8個月,境外機構凈增持人民幣債券超過3000億元。隨著回購業務的全面開放,這個數字可能會進一步攀升。
“下周我們就會向總部申請增加50%的中國債券投資額度。”一位交易員信心滿滿地說,“有了回購這個工具,我們的投資策略可以更加靈活了。”
更值得期待的是,央行正在推動中國債券成為香港及全球市場廣泛接受的合格擔保品。這意味著,人民幣債券不僅可以在境內“變現”,還能在全球范圍內作為優質抵押品使用。
夜已深,陸家嘴的燈光依然璀璨。對于那1170家境外機構來說,他們手中的4萬億人民幣債券,終于不再是“沉睡的資產”。
這個周末,全球各地的投資委員會都在加班研究同一份文件。可以預見,下周的中國債券市場,將迎來一波新的配置熱潮。
畢竟,誰不想讓自己的投資組合多一些靈活性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