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產業面臨下行壓力,連續數年業績表現欠佳,推行“去內卷化”被視為扭轉該領域不利局面的希望。
![]()
茶產業基本盤表現如何
2024年,全國茶園面積保持穩定,超過5000畝茶園遍布各省市區。干毛茶總產量達345萬噸,總產值3345億元。內銷總量近250萬噸,總額達3400億元。出口量為36.5萬噸左右,出口額超過14億美元。新式茶飲成為重要增長極,市場規模近1500億元,年消耗原葉茶超過30萬噸,國內門店總量超50萬家,海外門店數量超萬家。
全國18個主要產茶省份,擁有近500個區域公用品牌、300多個茶葉類地理標志產品,且多為初級形態,附加值較低,大部分主要茶產區的茶葉深加工技術有原地踏步的跡象,因而陷入同質化困境,也導致部分產區茶農的“增產不增收”現象愈發嚴重。行業標準的制定與推廣,未能隨著茶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而予以跟進,特別是新茶飲產品的原料標準與工藝標準都較為混亂,未能實現規范化。
![]()
![]()
內銷和出口的待解問題
內銷市場總量保持穩定,但結構逐漸失衡。茶企普遍開打價格戰,習慣以低價競爭搶占市場份額,這導致利潤更多向頭部茶企集中,中小茶企的境遇愈發艱難。新式茶飲是近年來的增量擔當,但多數新式茶飲的創新產品曇花一現,不能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消費端的分化更加嚴重,大部分茶企為迎合高端市場打出的文化牌,效果未達預期,大眾市場上低價茶產品泛濫,導致品牌黏性欠缺。
出口表現不慍不火,好在跨境電商為茶產品的出口帶來新機遇,連續兩年貢獻了不俗的銷量。
用于出口的茶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始終存在,在海外高端市場表現平平,占比高達7成的初級茶產品出口獲利不多。并且,我國至今未有足夠分量的國際知名茶品牌,與茶文化、茶產業大國的形象不匹配。
![]()
![]()
![]()
![]()
中國茶行業是否遭遇內卷
茶行業已陷入事實上的深度內卷局面。價格內卷最為突出,部分茶企為搶占市場,以品質縮水為代價壓低價格,導致消費者無所適從并逐漸有觀望情緒,不愿被“低價、低質”所累。規模內卷已發展至各個細分賽道,茶企普遍傾向于先追求門店數量增長,新茶飲領域尤其嚴重,至今未完全從開店競賽中脫身,忽視了單店盈利與用戶體驗。
創新也因過度內卷變為內耗,多數打著創新招牌的茶產品只是原料的簡單搭配調整,比如一度流行的茶味啤酒,其實并沒有多少技術上的突破,消費者對其迅速由驚喜轉為平淡。內卷也造成茶文化傳播的淺層化趨勢加重,不少品牌將茶文化推廣簡化為古風包裝,造成審美疲勞與爭議,品牌形象難以真正出圈。
![]()
![]()
![]()
中國茶行業如何去內卷化
茶企應以品質+創新構建起護城河,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對茶園實現種植到倉儲的全管控、可溯源,以此夯實產品品質,同時真正推動以特色茶文化賦能品牌形象。
在行業層面,由相關協會統籌產區資源,避免區域品牌同質化,破解地理標志產品附加值低的難題。
同時,發布行業數據與路線圖,引導資源流向創新領域,設立茶產業創新中心,攻關深加工與供應鏈技術,推動建立專利共享池,降低創新成本。推行碳標簽制度,試點企業認證,對接國際綠色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