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AI馬上就要升格到超級AI,簡稱AI2.0或 ASI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定義為超越人類智慧的 AI 系統(tǒng),具備自主學習和決策能力,將會產生深遠影響。ASI能否解答例如下述這些問題?現在還不好說。
問題可以是 :
僅靠看視頻讓機器人學技能可行嗎?
人形機器人實操是AI的必由之路嗎?
具身模型(即“人+機”)能否像LLM(大語言模型)那樣涌現未知能力?
ASI需要什么樣的訓練數據算法?
仿真技術在機器人領域可以達到什么預期效果?
機器人變聰明后能通過仿真發(fā)展自身的技能嗎?
具身模型面臨推理速度、矛盾指令、模型規(guī)模的 “三難困境”,如何在這三者相互制約的情況下實現多層級量化提升,自己找到解決方案?
機器人連接上全方位萬物互聯網(IOT)后,人工智能會不會超越人類智慧?
從半導體到埃米芯片,從計算機、互聯網到IT、ASI,再從區(qū)塊鏈到RWA,人類在資訊數字化方面的發(fā)展和進步,一日千里。現時只有極少數人真正掌握這方面的核心技術、系統(tǒng)和算法。人類智慧受到人工智能的猛烈沖擊。筆者上周介紹的融智學,其現實意義是人類對ASI的發(fā)展要能夠有效掌控。鄒曉輝認為,人類對ASI發(fā)展可能會失控的擔憂,可以通過人機分工優(yōu)化,轉化成為機遇。例如教育過程的個性化學習閉環(huán),又例如醫(yī)療領域的個性化診斷施藥。
![]()
融智學的跨學科價值,是因為它涵蓋語言學、信息學、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等領域,助力文化傳承、文明互鑒與科技創(chuàng)新。將來會不會對人類社會從帝國主義走向共產主義有突破性貢獻?現在還很難說。
融智學的相關著作有《融智學綱要》,系統(tǒng)地闡述理論框架;《融智學文選》,聚焦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協同。隨著ASI的迅猛發(fā)展,融智學的出現十分及時。作為一門研究“協同智能”的跨學科理論體系,人類逼切地需要探索人機協作的優(yōu)化機制。一方面融智學為ASI提供了人機協同框架與認知模型,另一方面ASI是融智學實現人機協同工作的技術載體。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人+機”智力系統(tǒng)的演進。
融智學將“智能+智慧”分為“人際、機際、人機”三類協同,強調人腦與電腦、人類創(chuàng)造力與機器計算力的優(yōu)勢互補。ASI(尤其是機器學習,即ML,machine learning)依賴數據、算法和算力;融智學通過“三域模型”(意域、文域、物域)將這些技術要素與人類意圖、語言表達、實踐行為關聯起來,擴展出認知模型,讓人機互動思考、互動工作(例如“無人工廠”的人機協作)。現時ASI的深度學習只擅長感知和分析,決策能力較弱(甚至沒有);融智學通過“雙智結合”理論(人類智慧+人工智能,即HW+AI),致力彌補這一缺陷。
筆者的問題是,一旦“人+機”(ASI人形機器人)取得決策能力之后,如果兼具思考和執(zhí)行能力,人與機誰聽誰的?難說。
從這個角度看,筆者認為應該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深刻認識。現時全球還沒有共同認可的框架和規(guī)則,界定(限制)ASI的發(fā)展。由于中美在ASI方面的競爭白熱化,規(guī)則界定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融智學嘗試在ASI發(fā)展方面界定規(guī)則,不是空談概念,而是聚焦運用。例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融智學的“三域模型”可以用于智能教育系統(tǒng),通過分析學生”意域”(學習意圖)、動態(tài)地調整“文域”(教學內容)和“物域”(練習題目),現在的叫法是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要運用ASI超越PBL。ASI教育平臺可以通過實時監(jiān)測學生答題行為(物域)、反向優(yōu)化教學策略(文域)、實現個性化學習(意域)。又例如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融智學提出 :“金融的實質是智融(智慧金融)”,要有效地監(jiān)控資本的運用。
ASI通過分析市場數據(物域)與人類決策邏輯(意域),生成更優(yōu)的投資策略(文域)。關鍵是要控制資本的無序擴張。當人們認識到可以這樣分析、決策和決定投資的時候,可以排除無知的投機和盲目的跟風。
從“人機交互”到“人機共生”,融智學預測 : 未來智能系統(tǒng)將超越簡單的“工具化”AI,形成“協同智慧”生態(tài)(ASI)。再舉一例,在醫(yī)療診斷的過程中,ASI可以輔助醫(yī)生完成從意圖分析到診癥判斷、再到治療方案,生成個性化的精準閉環(huán)(標靶藥2.0)。自動(無人)駕駛同樣套用三域模型,決定目的地之后,就是選擇最優(yōu)路徑,然后執(zhí)行。融智學跨模態(tài)協同的突破,通過“柔性法則”,可以解決多模態(tài)數據(文本、圖像和語音三合一)的語義對齊問題,推動“通用人工智能”(AGI)提供解決方案。通過融智學的理論框架,ASI可以更貼合人類的認知邏輯,ASI技術的進步又可為融智學的實踐提供工具支撐,兩者共同指向“人機協同智慧”(融智)的未來。
中華傳統(tǒng)優(yōu)良文化,發(fā)展到明朝,共識是“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認為應該天人合一。明朝排斥科技發(fā)展,航海和造船技術戛然而止。當年還沒有“科技”這個詞語,皇帝命令“發(fā)明機器者斬”,因為害怕機器會失控,破壞天人合一。結果,中華民族在科技方面落后了500多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如夢初醒,急起直追,追到氣咳。如何防止科技的無序發(fā)展、最終毀滅人類和地球?筆者個人認為,這是人類和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的終極目標。1956年,毛主席說 : “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任重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