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731》的上映,以震撼的鏡頭語言向我們揭露了日軍人體實驗的暴行。但我們不要把目光停留在慘絕人寰的人體實驗場景,里面有一條更為誅心的暗線,向我們揭示了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對中國持續的,一直延續到當代的戰爭——文化戰爭!
![]()
今村佳代
電影《731》:文化戰爭的暗線
如石井四郎擁抱著穿著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冷艷又殘暴的女大佐今村佳代,都是中國女孩。她們在母胎時候,就被日軍731部隊活體實驗取出來,然后石井四郎就把這些中國嬰兒培養為日本的精神傀儡,脖子上的“櫻花”印記,代表被日本文化同化。
這些中國女孩,有的名字是按照出生月份取的,如八月、九月、十月;有的則像今村佳代,忘記了自己的中國名字……
雖然被日本文化同化,但今村佳代提及中國故土眼神的閃躲,暴露自己未被完全磨滅的民族記憶。對日本壽司毫無波瀾的月份小女孩,證明內心還對中國文化有依賴感……
![]()
又如電影中的山笠節游行場景,日軍一邊抬著趙云、關于等象征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畫像招搖過市,乃是借著中華神明為日軍侵華的罪惡行徑“祈福”……
在這里,導演趙林山用誅心的暗線,還原了侵華戰爭歷史最殘酷的底色——日軍731部隊的“實驗”,從來不止于細菌武器與解剖,卻是一種種族滅絕實驗,目的對中國民眾進行文化殖民和奴化教育,摧毀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根基。這比消滅其肉體更徹底,對中華民族來說更是系統性絞殺!
不僅是抗戰,直到當代日本一直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這套方案,堪稱一場隱形的“731精神實驗”,今天本文就講述這一切的緣由。
![]()
一 抗戰時期:日本的文化殖民與奴化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然后為了更好統治東北,開展全面的文化控制政策,對東北民眾進行殖民奴化教育。
當時,日本主導偽滿洲國推行“皇民化教育”,作為文化殖民的核心手段。偽滿洲國教育部的檔案都記載,從1937年起,滿洲國所有學校都必需使用日語教材,把日語定為“國語”。簡單來說,就是用語言替換的方式,讓東北孩子在學日語中,不知不覺熏染著“日本精神”,被日本文化同化。
在滿洲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歷史被篡改為“蒙滿歷史”。書中特意淡化漢族人歷史,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被從課本中刪除,孔子被描繪“效忠天皇”、“忠君思想”的先驅,“仁政”、“民本”思想被弱化,特別強調“日滿一體”、“王道樂土”,代之以石井四郎等 “軍國楷模”,目的是對東北孩子灌輸效忠日本天皇,忠君愛國武士道精神的意識形態。
![]()
日軍不僅在東北淪陷區,在其他占領區都實行奴化教育,這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種“肉體+精神”的雙重絞殺。 在海南,日軍大約創辦73所日語學校,強制4000余名學生接受日軍的殖民教育。在華北淪陷區,日軍通過偽“新民會”的廣播、戲劇形式,向淪陷區民眾大力宣揚“大東亞共榮圈”,將中國儒家思想扭曲為效忠天皇的文化殖民統治工具。
《731》電影中兩個中國小女孩穿著日本和服,認屠殺中國人的“儈子手”石井四郎為干爸爸。也正是日本“皇民化”教育要營造的理想狀態—— 在記憶和情感上都完全認同自己就是日本人,屬于日本的工具人。殺了中國人的父母,又叫中國人的后代認賊作父,的確非常悲哀!
二 篡改中國文化,達到美化侵華目的
在電影中的“山笠節”游行,展現日本在這一場文化戰爭中更陰險的一步,就是通過篡改中國文化,達到美化侵華戰爭,以及文化殖民的目的。
![]()
如影片中,日本人一邊抬著中國民間英雄趙云、關羽的神像游行,寓意是“驅邪”,這也就是意味著用中國神靈庇佑侵華戰爭的順利和成功,也是代表利用中國民族文化,達到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之目的,這乃是一種極致的文化羞辱和精神征服。
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民間戲曲、廟會活動都被日軍改造,加入日本神道教元素,試圖制造中日“文化融合”的假象,但其實都是為日本軍國主義文化服務。
日本人一直將中國民間信仰的“關帝爺”(關羽)、“媽祖”等神靈,強行解釋為符合日本“神國”思想的神祇,甚至試圖將其納入日本神道系統,進行“合祀”,借此篡改中華文化的內涵,達到文化殖民中國人的目的。
![]()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又如在1940 年,日軍在華北推行 “新民會” 運動,強迫華北一帶的民眾,供奉日本最高神靈——天照大神,就是讓華北民眾改變中國文化信仰,在精神上認同自己就是日本人。
日本在滿洲東北重組教育機構,把大學學制縮短為三年,僅保留工科、醫科,借此培養符合軍國主義的人才。在海南,日軍通過創辦《海南島》、《瓊僑報》等雜志,大肆宣揚“日華親善”的政策,把日軍侵略包裝成“文明開化”。
在中國的淪陷區,端午節被日本人更名為“男孩節”,強調日本文化的尚武精神;中秋節則弱化團圓主題,轉而宣傳“豐收感恩于日本帝國”。
日本統治臺灣的時期,殖民當局一直推行“皇民化運動”,比較具有代表性就是“寺廟整理”,就是強行拆除或合并代表中國民間文化信仰的廟宇,銷毀一切神像,切斷臺灣同胞和中華文化母體的關系。
![]()
日本學者遠藤譽在其著作《侵華戰爭與思想戰》中指出:
“文化征服比軍事占領更持久。我們要讓中國人忘記自己是誰,讓他們覺得日本的文化更高貴。”
這就是日本典型的文化殖民戰略:不是消滅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卻是將其收編、重構成為服從于日本軍國主義的文化,最終達到在精神馴化中國人目的。
由此總結,日本人對中國文化殖民的邏輯就是,既然無法消滅中華民族文化,那就“偷梁換柱”,篡改中華文明文化的內涵,讓中華文明的英雄和神靈為日本殖民者統治服務,在精神上徹底瓦解中國民眾的抵抗意志,這比單純戰爭消滅更具有毀滅性。
![]()
三 從731到文化掠奪,一場未結束的戰爭
731部隊用活人做實驗、殘害生命,但是日軍的文化實驗和文化掠奪,也是在無形中侵蝕一個民族的靈魂。
二戰結束后,雖然日本戰敗,但對中國民眾的“精神實驗”卻一直沒結束,這并非危言聳聽。抗戰時候日本對中國的文化掠奪,在當代變為更為系統、更具有隱蔽性的“文化滲透”,危險性比戰爭的物理傷害更大!
伴隨著日本在戰后經濟的崛起和流行文化傳播,通過動漫、游戲、影視等流行文化產品,對中國民眾潛移默化輸出精心“包裝”的歷史觀和文化理念。
![]()
日本游戲中的關羽
如日本對中國輸出的文化產品中,一直把日軍侵略者的形象美化,并且把日本文化的價值觀通過影視動畫作品,以及借助網絡滲透到年輕群體中。
如日本的動漫、游戲(如光榮《真·三國無雙》系列)則進一步將趙云、關羽塑造為“武士道式英雄”,賦予其忠誠、忍耐、效忠主君等武士道精神的價值觀。
許多中國青少年在玩日本游戲過程中,了解三國的人物,都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模樣,卻不知這些形象早已被“再殖民化”,不再是中國儒家文化塑造的。可以看到,被日本改編的中國作品在中國廣泛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年輕人對中國歷史人物的認知。
2023 年日本某學者在《東亞文化論叢》中提出“三國文化東亞共源論”,其觀點缺乏中國史料支撐,引發學界爭議。日本學者目的就是將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 “去中國化”。這種手法,與當年日軍在“山笠節”中,抬著中國文化的關羽畫像游街,為侵華戰爭庇護的文化挪用,乃是一脈相承的文化殖民和惡毒。
![]()
日本游戲中的趙云
四 警惕‘文化731’:守護民族文化根基
現在中國大城市,一些仿效日本文化,如大連“盛唐小京都”的興起,蘇州淮海街等日本風情街的興起,建筑風格雖然是文化展示一種形勢,但是沒明確表示“中日建筑文化的源流關系”,這令讓青少年產生文化認知錯位,也是一種變相的灌輸日本文化理念。
在2024年網絡曝光的成都“問題試卷” 事件中,《杜鵑花落》一文都是在美化侵華日軍當年在中國的罪惡勾當。
雖然作者李佳前最終被免職,卻揭開了文教領域被日本文化殖民滲透的冰山一角。與李佳前一樣,也是被網絡抨擊的日本右翼分子——石平,干的也是同等勾當。出身在中國的石平,留學日本接受了日本文化教育,數祖忘典,背叛了中國,攻擊辱罵自己養育自己的祖國,成為了當代的漢奸!
![]()
漢奸石平
在日本NHK紀錄片《絲綢之路》系列中,反復強調日本對東方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也是日本文化霸權的體現。
當今日本政壇的右翼分子,一直系統性第否認、質疑和淡化侵華歷史,試圖通過修改教科書、輿論造勢等方式,抹掉軍國主義的罪惡,美化日軍侵華行徑。同時,在國際場合,日本右翼份子也勢力刻意模糊中華文化在歷史上對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甚至歪曲歷史事實,拋出“文化源頭”的爭議,目的也是另一種形勢對中國的文化殖民,盡力對中華民族文化“斷根”,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殖民和掠奪。
所以,當我們觀看電影《731》時候,在為日軍對中國民眾血腥暴行憤怒時候,更應該警惕:當中國兒童認敵為親,當中國文化的趙云、關羽的畫像成為侵略者的道具,這一種精神層面的摧毀,比任何肉體傷害更全面、更徹底、更難修復。
結語
侵華戰爭時候,日軍731部隊用中國人做活體實驗,但當代日本對中國“文化731”的目的,就是日本文化殖民中國,抹除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記憶!
![]()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記憶是民族的根脈。我們既要警惕歷史被篡改,也要以自信的姿態傳承本土文化,讓青年一代在開放中辨識文化、在包容中堅守中華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在當代的繼承和創新。
作者申明:
本文反對任何形式的文化對立與極端觀點,倡導以歷史為鏡鑒,增強文化自信。中日文化交流中,應堅持“取其精華、辨明本質”的原則,警惕任何虛無的歷史修正主義,但不否定中日正常文化傳播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