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U是和黃金一樣的戰略儲備
文/何伊然
編輯/劉宇翔
最近參加各個科技論壇、峰會,遇到不少同行,我發現大家都樂觀了起來,因為,在這波科技股AI 浪潮中賺到錢了。
都說三根大陽線改變信仰,這次AI 熱潮的大陽線可不止三根。比起小打小鬧的散戶,科技大廠們在這波 AI 熱潮里收獲更豐厚。自 ChatGPT 發布以來,美國科技股七巨頭市值增長了約14萬億美元。在中國這邊,阿里、百度等公司股價也大幅上漲。
但浮盈后,大家又有些疑惑:這波AI 熱潮是不是快到頭?會不會是泡沫?要不要落袋為安?
這是很多人的疑慮,估計大佬們也知道了大家的疑慮,于是,站出來“吹票”了。近日,在科技播客節目BG2中,英偉達CEO黃仁勛預測,全球每年在AI基礎設施上的資本支出將達到5萬億美元,他還認為,OpenAI可能成為下一個萬億美元市值公司。
為了佐證他的判斷,他分析稱,未來全球GDP中有55%至65%基于人工智能創造,這50萬億美元在未來都有望受到“價值10萬億美元”的AI基建增強。
英偉達將直接在芯片、軟件、系統乃至AI工廠的層面與OpenAI展開合作,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完全自營的超大規模公司”,雙方之間的關系將像埃隆·馬斯克和X公司一樣。黃仁勛表示,這個過程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最新的這次合作是為了應對OpenAI正在經歷的“雙重指數級增長”,分別來自用戶數量和計算量。
由GPT 引爆的 AI 熱潮,現在已經是底層基礎設施、模型層和應用層共同推動。模型層有谷歌的gemini、OpenAI的GPT系列、Anthropic的Claude系列,應用層更是百花齊放,Abridge和Hippocratic AI專注于醫療領域的臨床輔助,Perplexity(AI搜索)和Pika(AI視頻)等產品在企業和消費者領域獲得了大量用戶。
但在基礎設施層,你只能選擇的英偉達GPU,或者它的馬甲云算力平臺CoreWeave。英偉達是AI 熱潮的最大贏家,坐擁4.42 萬億美元的市值,依然備受追捧。
而黃仁勛無論是態度謙和,還是警告不能失去中國市場,都是為了更大的目標。他雖然早在25 年就財富自由,也在近一年套現了約兩億美元,但他應該更享受在這個大博弈時代位列 AI權力中樞的快感。
他打造的GPU 終于具有核彈屬性,和黃金一樣,被各國所囤積。
01
英偉達與OpenAI 在 9 月 22 日就宣布了達成合作意向,共同部署AI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不僅如此,英偉達還將成為OpenAI首選戰略計算和網絡合作伙伴,雙方將會“共同優化技術路線圖”。
過去三年,AI模型參數從千億級邁向萬億級,對算力的渴求迎來“指數級爆炸”。 OpenAI CEO 奧爾特曼反復強調:“行業受制于算力瓶頸。”相較于提升ChatGPT具體的實用效果,越來越有商人風范的奧爾特曼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打造“AI基礎設施”。
2025年,OpenAI大張旗鼓推出號稱5000億美元規模的“星際之門”計劃。奧爾特曼興奮地宣稱:“計算基礎設施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 在他的設想里,大規模基建可以讓算力成本壓下來,算力最終會變成像電力一般普惠的資源,而普惠才能真正迎來全民AI時代。
9月,甲骨文披露跟OpenAI簽下了價值3000億美元的云計算算力服務采購合同,甲骨文股價隨之一飛沖天。
很快,外界就對這項合作是否能夠真正落地產生了質疑,這張“口頭支票”看上去少了重要的一環。不過,奧爾特曼確實行動力迅速,OpenAI跟英偉達的協議正好補上了缺失的拼圖。
近一年,黃仁勛已明顯不在滿足于被看作是芯片出售方,而是要當AI時代的“算力能源供應商”,不惜代價地鎖定未來長期需求。第三方統計顯示,2024年英偉達參與了近50筆AI領域風險投資,這些獲投企業的開支幾乎都包括采購英偉達芯片。
換言之,英偉達用自己的錢讓客戶買自己的產品,又通過技術限制等約束條件讓這些AI企業在未來也只能選擇英偉達的產品。
根據最新財報,英偉達年度自由現金流607.24億美元,較一年前增長60%。手握巨額現金讓老黃更加敢于主動出擊。9月,英偉達以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英特爾將為英偉達定制化設計x86處理器,以突破PCIe總線的帶寬瓶頸。
多年對手都能變隊友,那么上下游統一戰線,也變得順理成章。
在官方新聞稿中,黃仁勛和奧爾特曼勾肩搭背,顯得關系十分親近。黃仁勛還表示:“從第一臺 DGX 超級計算機到 ChatGPT 的突破,英偉達和 OpenAI 十年來一直相互推動。”顯然,雙方有意凸顯彼此在行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義,進一步鞏固自己是“業內第一”的形象。
具體來說,英偉達將為OpenAI的下一代AI基礎架構部署至少10吉瓦的英偉達系統。吉瓦是衡量電力輸出規模的關鍵單單位,10吉瓦相當于400到500萬塊GPU的算力,差不多是英偉達今年全年的出貨量。
雙方共同規劃未來發展路線將有利于形成“需求—技術—產品”的閉環,保持領先地位。
據透露,英偉達將按照每吉瓦100億美元的節奏向OpenAI投資,至多1000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英偉達會獲得OpenAI的部分股權。知情人士表示,按照OpenAI近期在資本市場5000億美元的估值計算,首筆100億美元投資將為英偉達換取約2%的股份。
如果是一年前,新聞媒體的頭版頭條都將被這則合作協議占領,可是AI領域的雄心壯志實在是太多了,資本市場面對不把錢當錢的AI企業已經變得冷靜起來。
不僅英偉達的股價沒有如甲骨文那般出現明顯異常飛躍,甚至新聞媒體都興趣平平,輿論的質疑聲音壓過了吹捧。
02
彭博社直接給這筆交易套上了“循環交易與循環營收”的帽子。
簡單來說,OpenAI、英偉達、甲骨文形成了“ONO”三角聯盟,甲骨文是AI云基礎設施服務的直接提供者,OpenAI向甲骨文購買算力服務,甲骨文向英偉達購買GPU來搭建AI基礎設施,英偉達轉過頭投資OpenAI。也有傳聞稱,OpenAI和英偉達是“芯片租賃”商業模式。
同一筆資金在三家公司之間來回搗騰,實現了完美循環,一臺帶動AI領域狂奔的“永動機”就此誕生。
往好了想,如果市場表現符合預期,資金可以快速循環,無限迭代,三家公司的業績數據繼續飆升,在各自細分領域占據絕對龍頭,牢牢握住AI行業的主導權。
可問題是,市場表現真的有那么好嗎?
面對外界對“ONO”是否在玩數字游戲的質疑。黃仁勛在這期播客節目中予以否定的態度。“收入端與投資端無關。投資機會沒有綁定任何條件。”
他強調,投資是基于對OpenAI未來發展的信心,OpenAI的客戶數量在指數級增長,計算量也處于指數級增長,數據中心的規模是由下游需求撐起來的,英偉達需要站出來抓住這樣的建設機會。黃仁勛還表示,摩爾定律已死,通用計算會轉向加速計算。“我們與英特爾的合作就是在承認通用計算正遷移到加速計算與AI。”
黃仁勛還對沒有在早期就跟OpenAI達成深度合作感到非常遺憾。“他們早年就邀請我們投資,當時我們太窮了,投得不夠,真該把所有錢都投進去。”
不過,考慮到OpenAI 早期投資者馬斯克和奧爾特曼已經鬧到勢不兩立了,黃仁勛或許不需要遺憾什么。
為了論證AI的潛力,黃仁勛直接把AI推到了維護國家安全、跟進現代化的高度,認為AI在未來會是必需品。“AI是現代軟件。……每個國家都必須在計算中保持現代化。”或許是為了強調AI的重要性,黃仁勛還用AI競賽類比“曼哈頓計劃”,甚至說沒有人希望有原子彈,但人人都需要AI。
奧爾特曼也對一系列質疑進行了公開回應。
他稱,自己完全理解外界在擔憂什么,但現在所有的投資規模并沒有過度,是AI革命下必須要做的建設,大型科技繁榮需要大膽且協調的基礎設施建設。“OpenAI的增長速度比以往任何企業都要快。”
奧爾特曼還樂觀地表示,在擁有10吉瓦算力時,AI也許能找到治愈癌癥的方法。
盡管雙方都表現得對自己所言深信不疑,但外界聽后只會更加擔心這是不是一場當事人成功把自己騙了的“泡沫”。
畢竟,兩個人都回避了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OpenAI仍處在虧損狀態。財務文件顯示,OpenAI在2025年預計虧損50億美元,2026年擴大到140億美元。按照最樂觀的預測,2029年才有可能實現盈利。
也就是說,OpenAI還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一旦奧爾特曼拿不到新的融資,雄心壯志的AI基礎設施計劃就會成為失控的爛攤子。
盡管OpenAI已經明顯偏離了公益組織的定位,奧爾特曼還是不想被外界看成是單純的商人,他一直對上市持有擰巴的態度。他認為,認為上市后需要每個季度給華爾街交出一份答卷,這會讓公司長期投資變得困難。
聽上去,有那么些掩耳盜鈴。
03
所謂的有需求不等同于必需品,兩者之間的鴻溝很可能永遠無法跨越。
據統計,ChatGPT 用戶已超過7億,但付費用戶不到3%。極低的付費比例說明用戶對其依賴性并不高,仍是錦上添花的工具。奧爾特曼在炫耀需求增長時,從來沒有論述過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商業模式。
貝恩公司測算,2030年全球AI公司需要2萬億美元的年收入才能為滿足預期需求所需的計算能力提供資金。然而,按照現有的營收推算,AI行業將面臨8000億美元收入缺口。
數據中心不同于傳統的電路設施,它的核心硬件設備更新換代更快,出現故障的概率也更高。雖然科技公司渲染“軍備競賽”可以一步到位,但只要運行過機房,就知道它需要持續大量的資金投入。一旦設備供應跟不上最新潮流,功效就大打折扣。
即便算力就位,也需要在客戶端找到應用爆發。只有準確的場景才能激發消費者對高價值服務的認可。目前來看,業內將希望寄托在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可是垂直細分巨頭并沒有成型。
無論是大型投資機構,還是政府基金,亦或是散戶,都認同AI領域存在著嚴重“泡沫”,資本給AI投資附加的約束條件正在明顯增多。
可是對于科技巨頭而言,AI對自身在未來能否生存下去實在是太重要了,他們不敢觀望。
作為局中人,哪怕“自說自話”也得往前沖下去,這是關乎未來的生死之戰。扎克伯格就承認,可能會有“空中陷阱”,Meta可能會浪費100億美元之類的,但這不是重點。對于奧爾特曼和黃仁勛,他們當然清楚自己是在循環投資打造“永動機”,但這也不是重點。
AI行業的估值溢價反映了大規模結構性機會,對于掌握核心技術的英偉達和OpenAI而言,它們堅信只要技術路線是對的,泡沫也能創造價值,要把泡沫視作是“未來”和“夢想”。創新只能在樂觀的情緒中獲得推進,得有容忍失敗的冗余空間。所以,用技術泡沫來推動邊界擴展是一條必然要選的路。
因此,當外界的質疑聲變多,投資者開始猶豫時,行業大佬更要站出來加油鼓勁。
只要不是百分百會失敗,有1%的概率成真,那么對于巨頭來說就是要勇于下注的。畢竟,沒成真不過是損失了些資金和市值,但出局了,就得下牌桌。
對于這些科技巨富來說,再沒有比失勢更糟糕的事了。
比科技巨富更焦慮AI 的是各大國,AI 競爭已經是黃仁勛所暗示的是“新曼哈頓計劃”,是國運之爭,誰都不敢懈怠,更不會認輸,只會爭相投入,對算力基石GPU 的需求已經超越了商用需求的范疇,變成和央行囤黃金一樣的戰略儲備。
而對于廣大投資者尤其小散來說,既然大國、大佬們敢all in,那有什么理由不跟呢,一手增持黃金,一手增持科技股。在很多時候互為對沖的資產,達成了同時上漲的奇觀,看似是“杠鈴交易”,其實是跟隨下注未來。
面對愈發混沌不明的世界,這臺“永動機”是所有人一起打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