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明明沒做什么重活,卻總覺得渾身沒勁兒;以前超愛的事,現在連碰都不想碰?其實這些看似 “小毛病” 的變化,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關注心理狀態。今日,咱們不妨探討一番最易遭人忽視的三種身心變化。這些細微改變常被我們遺漏,卻對生活有著潛在影響。接下來,也會講講該如何正確應對它們。
![]()
這 3 種變化,可能藏著抑郁風險
不是說有這些變化就一定是抑郁,而是要多留個心 —— 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好久,別硬扛著。
身體總 “發沉”,休息也補不回來:比如周末想補覺,從晚上 10 點睡到第二天下午,起來還是覺得身體像綁了沙袋,連換件衣服都覺得費勁。這種累和平時加班的累不一樣:加班后睡夠 8 小時,至少能有勁兒煮碗面;但這種累,哪怕躺一天,也沒力氣做簡單的事。
對喜歡的事 “沒感覺”,連 “試試” 的念頭都沒有:以前追綜藝能笑到肚子疼,現在打開屏幕看 5 分鐘就想關掉;之前愛擺弄花草,現在看著花盆里的草長瘋了,也不想起身澆水。不是 “沒時間”,也不是 “膩了”,而是心里沒一點 “想做” 的沖動 —— 哪怕別人說 “這個超好看”,也提不起興趣。
注意力像 “飄走了”,小事也老出錯:煮面的時候忘了開火,等想起時水壺已經燒干;同事剛說的會議時間,轉身就記混;甚至玩手機時,盯著屏幕半天,沒看懂上面寫的啥。不是 “老了記性差”,而是腦子像被一層霧裹著,沒辦法集中精力做哪怕一件小事。
![]()
這些變化不是 “矯情”,是身體在 “報警”
很多人會說 “我就是懶”“我最近狀態不好而已”,其實別輕易給自己貼標簽 —— 這些變化不是你的錯,更不是 “矯情”。
別把 “沒力氣” 當 “懶”:我有個朋友之前總說 “我越來越懶”,下班就窩在沙發上,連最喜歡的羽毛球都不打了。一開始他以為是工作累,請假休息了 3 天,結果還是沒勁兒出門。后來跟心理老師聊了才知道:這種 “懶” 是身體在 “自保”—— 就像感冒時會發燒一樣,是身心在說 “我需要停下來調整”,不是他不夠努力。
偶爾出現不用慌,持續 2 周要注意:比如某天累得不想動,或者某一天沒興趣追劇,這很正常 —— 誰還沒個 “喪” 的時候。但如果上面說的 3 種變化里,有 1-2 種持續了 2 周以上,而且影響到正常上班、吃飯,那就要多關注自己了:不是要恐慌,而是別放任不管。
![]()
做心理評估不是 “看病”,是給身心做 “體檢”
一聽到 “心理評估”,很多人會躲:“我沒病,不用去”。其實心理評估和體檢一樣,不是只有 “生病” 才要做 —— 它更像給身心做 “狀態檢查”,幫你看清自己的情況。
心理評估就是 “聊聊天、填填表”,一點不復雜:不用做抽血、拍片子這些檢查,大多時候就是和專業的人聊聊天:比如最近多久會覺得累,有沒有想做的事;或者填幾張問卷,問的都是日常情況,比如 “最近一周里,有幾天能好好吃飯”。就像咱們平時做 “健康打卡”,只是更關注心里的感受而已。
早評估不是 “找病”,是幫自己 “調狀態”:就像發現感冒早期喝熱水能好,等嚴重了才吃藥就麻煩 —— 心理狀態也是這樣。如果評估后發現只是 “有點累”,專業的人會給你小建議,比如每天花 10 分鐘散步;就算需要進一步調整,早發現也能少受點罪。它不是為了 “確診什么”,而是幫你找到 “怎么讓自己舒服點” 的辦法。
![]()
其實咱們每個人都會有身心 “打盹” 的時候,不用因為有這些變化就焦慮,也別硬撐著說 “我沒事”。如果這些變化已經讓你覺得 “不舒服”,試著去做個心理評估 ——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 “有問題”,而是為了更懂自己,幫自己早點找回輕松的狀態。對自己多一點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