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九銀十”車市再起降價戰,頭部車企沖量與政策監管拉扯之下,消費者如何不被“背刺”?
文 / 張恒
9月下旬,車市又一次被降價的熱潮點燃,讓人立刻聯想到年初那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
不過,這一次的打法更全面,線上線下齊上陣,背后也有與政策監管的暗暗較勁。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長續航版售價下調1萬元,比亞迪二代秦PLUS國慶期間“限時直降1萬元”,合資品牌的B級燃油轎車如邁騰等更是直接砍掉好幾萬元。
“金九銀十”對車企而言,就是為沖刺年底銷量目標的背水一戰。
價格戰再起
近年來,每次價格戰的開啟都是由頭部車企率先發難,這次也不例外。
早在本月初,特斯拉已率先行動。9月1日,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Model 3長續航后驅版本,售價由26.95萬元下調為25.95萬元,主動在官網端做了價格調整。
![]()
9月26日,比亞迪宣布:第二代秦PLUS部分版本車型“限時降價”1萬元,包括DM-i 55km領先型、EV 420km/510km版本。這是官方層面直接做降價動作,不是經銷商貼補或折扣玩法。
![]()
和年初一樣,這波降價在行業內迅速引發了連鎖反應,各大品牌紛紛跟進,部分B級豪華或主流車型中,降價幅度一次性就是幾萬元的情況頻頻上演。
據不完全統計,邁騰最高降4.7萬元、亞洲龍降4.5萬元。在競爭最為激烈的 B級車領域,即便是曾經價格較為堅挺的幾款合資車型,也不得不放量讓利。一些豪華品牌降價幅度“令人咋舌”,寶馬 iX1、寶馬3系等車型也入局降價戰。
根據車市監測,9月前三周 (9月1-21日),全國乘用車零售約119.1萬輛,其中新能源滲透率達到約 58.5%,為69.7萬輛。燃油車銷量比重受到壓迫,很多合資與自主品牌選擇通過大額讓利來吸引消費者。
![]()
這樣的大環境里,誰敢不跟?不少經銷商不得不“自救”:貼補、金融方案、零利率貸款、豪華贈配件……降價之外的賣點花樣翻新。
庫存壓力山大
剛剛大張旗鼓地喊了幾個月反內卷,現在頭部車企又主動在旺季挑起降價潮,首要原因就是銷量壓力擺在那里。
以比亞迪為例,雖然今年前8個月銷量達到286.39萬輛,但距離全年550萬的目標還差一截。短短四個月,每月得賣出60多萬輛才能達成目標,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在強需求月份,也不得不降價來拉銷量。
經銷商庫存壓力,則是另一大推手。品牌端供貨速度、地方補貼推進不一致,倉庫里積壓車、滯銷車型不斷積累,導致資金鏈緊張。有經銷商銷售人員在直播時直言不諱地說,現在為了把車賣出去,回籠資金,寧可虧一些。
![]()
此外,為了趕在一年當中銷量最好的后四個月,大量新車發布都集中在了這個時間,也壓低了“邊價天花板”。2025年9月被稱為車企“最忙九月”,超30個品牌、40余款車型發布,進一步切割價格空間。這意味著新車對老車型形成碾壓式的市場擠壓——不主動降價,可能就會被新品“搶飯碗”。
這種新品密集投放加之降價套路,使得整個市場進入一種“你有我也有”的混戰態勢。
政策與市場拉鋸
降價潮看似是市場行為,事實上與監管政策的拉扯密不可分。
眾所周知,今年上半年,“反價格戰”“反無底線競爭”被監管層多次提及。5 月份,中汽協、工信部聯合發文倡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發改委也公開點名,若以低價傾銷促銷量,恐削弱行業研發能力與供應鏈穩定性。
監管層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根據行業報告,今年1–8月汽車行業整體利潤率僅4.5%,8月更進一步跌到3.4%。很多中小品牌本就資金緊張,若行業價格戰長期化,生存將難以為繼。
![]()
對頭部車企而言,響應“反內卷”往往是口頭上的,并想方設法“合規降價”。例如在宣傳里不明說降價,而用“補貼”“限時禮遇”“置換優惠”等名目來完成價格調整。很多車型在官網宣傳中仍掛“價格穩定”“尊享禮遇”字樣,但進入店里、通過區域政策后的成交價卻遠低于指導價。
9月27日,工信部副部長熊繼軍在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將推出新一輪穩定汽車行業增長的方案。這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政策層正在強化“穩增長”與“規范競爭”的雙重目標。若降價過于失控,可能招致更嚴監管;若市場冷卻過快,則可能刺激政策托底。
但同時,某些地方政府也會對促銷、價格行為進行踩線審查。車企在規避風險時,會讓線上不顯降價,線下才發力;有的以“區域補貼”“到店禮遇”包裝降價行為,以減少被監管“指出問題”的風險。
![]()
在政策意圖和市場需求之間,車企像在擰一根繩:一頭要跟著市場呼聲降價;一頭又不能被監管扣帽子“劣幣競爭”。
政策希望行業轉向“價值競爭”,讓品牌、服務、技術成為賽道焦點。但實際的情況是,大多數車企靠降價搶份額才能維持現金流。這種“先存活再談價值”,才是當下行業高壓競爭環境的常態。
因此,政策層和市場層之間存在張力:監管要壓住降價猛潮,市場又要自由競爭;車企要做“合規降價”,但有時候“道德作秀”太明顯也可能引發輿論質疑。
降價“背刺”消費者
車企和經銷商忙著在沖量,消費者很多時候則被牽著走。在9月這種降價頻發的環境下,很多消費者都遇到了“背刺差價”與“售后難”問題。
在某視頻平臺上,杭州李先生的案例是個典型。8月底,他在某品牌的官方APP下單購買了一款熱門車型,當時銷售許諾“保價至9月底”,但9月22日官方突然降價2.5萬元。李先生去店里要差價,對方卻以合同條款為由拒絕,說APP中的保價說明已修改、口頭承諾不算數——合同里根本沒寫保價條款。類似“口頭承諾”“報價保價”后續被撇清的案例,在車市里并不少見。
還有更具代表性的情況,有車主受到了新車發布會的影響,提前3個月就交了定金,結果車剛交付不久就大降價。他去找銷售要求差價補償,被告知這是促銷行為,合同文本里并無補差價條款。很多店家會在合同里用“最終成交價以交車前店內政策為準”之類措辭,可見一些品牌只要交了車,消費者就被邊緣化。
![]()
這種套路在互聯網訂車場景里尤為常見:APP上的活動、優惠、保價政策往往會在正式合同之外,而合同條款是標準格式,買家沒有修改余地。協議中常規寫“逾期付款沒收定金”“合同變更以廠商規定為準”“爭議以總部所在地法院為準”等條款,卻極少寫“降價補差”“延期交車退款”“店鋪所在地訴訟”等保護性條款。
降價之外,售后服務缺失是另一個痛點。某些新勢力品牌尤其是沖量的車型,往往在服務配套上跟不上。
有些案例在媒體曝光后,一些車企會“補補丁”“補承諾”,但往往是事件激化后被迫做的“善后”,非制度性保障。
對于消費者而言,買車前要做“合同加固”:把銷售人員承諾寫進合同條款;保價條款要具體;保留APP宣傳截圖;交車時間要寫實;違約責任要明確。這些看似繁瑣的操作,在降價頻發、售后服務壓力大的背景下,是保護自己最直接的方式。
![]()
降價本身不是壞事。如果是源自成本下降、技術進步或規模效應,消費者理應享受更實惠的價格。但如果只是靠文字游戲、補貼掩蓋,甚至服務縮水來“降價”,那其實是在透支行業的信譽。
對監管部門來說,眼下更重要的是把互聯網訂車平臺和車企的合同條款、售后承諾、保障機制補齊。光勸行業“別內卷”遠遠不夠,還要拿出切實可行的制度支撐。
對消費者來說,買車不能只看眼前的優惠,還要留意合同里有沒有保價條款,售后網點是不是夠便利,服務能不能兌現。尤其是在9月底這種價格糾紛高發的時候,更要把品牌的信譽和口碑當成重要參考。【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