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距離日本新首相的誕生,只剩下最后的5天時間。10月4日,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將舉行誰當新首相的總裁選舉。
這些天,總裁選舉的戰火越來越酣,5名候選人紛紛拋出自己的政策主張,試圖抓住選民的心。而在這場選舉中,外國人政策意外成為焦點。無論是小林鷹之、茂木敏充,還是高市早苗、林芳正,甚至小泉進次郎,候選人們不約而同地強調“嚴格管理外國人”,似乎要把外國人問題當作一張政治牌來打。這讓所有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感到憂心,尤其是我們中國人。
![]()
外國人政策問題之所以會成為此次自民黨新總裁競選的熱門話題,與今年7月的參議院大選的結果密切相關。當時,自民黨在選戰中遭遇滑鐵盧,保守票倉被新興的參政黨等勢力瓜分。參政黨高舉“日本人優先”大旗,強烈反對“過度接受外國人”,這一口號意外點燃了部分選民的激情,選票紛紛涌向才成立5年的參政黨,導致自民黨大敗。在這種背景下,此次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候選人們自然不敢怠慢,紛紛在外國人政策上加碼表態。
譬如,前經濟安保大臣小林鷹之喊出了“外國人政策必須嚴格化”,前自民黨干事長茂木敏充則強調“非法外國人零容忍”,前經濟安保大臣高市早苗甚至提出要對外國人購買不動產設限,還要推動“間諜防止法”。這些言論聽起來火藥味十足,仿佛日本社會已被外國人“威脅”得水深火熱。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日本政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日本的外國人犯罪數量基本持平,非法滯留者人數更是降至高峰期的四分之一。換句話說,所謂“治安惡化”更多是情緒渲染,而非事實依據。
候選人們不光喊口號,還提出了強化外國人政策“司令塔”的構想。
日本政府在參議院大選期間,就已經在首相官邸里新設了一個外國人政策“司令塔”組織,由出入國在留管理廳、厚生勞動省、總務省等部門的80名官員組成。不過,這個機構被批評為“選舉作秀”,因為這些工作人員多為兼職,缺乏實權。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外國人政策長期以來缺乏戰略性,更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的報告就直言,過去的政策缺乏長遠規劃,過于“對癥下藥”。
現任農林水產大臣的小泉進次郎在電視節目中表示,如果他當選首相的話,要以首相為核心,設立強有力的指揮機構,年內制定出明確的行動計劃,全面強化對外國人的管理。
事實上,不管誰當新首相,坐在首相寶座上的人,都將面臨一個同樣重要的任務:制定中長期的外國人接受戰略。
這項戰略不僅關乎如何管理外國人,更涉及如何讓日本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繼續保持經濟增長。2024年底,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已接近380萬,占總人口約3%,部分地區甚至超過10%。事實上,無論是養老院、建筑工地,還是快餐店、24小時便利店,沒有外國人,都已經無法撐下去。現任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態度溫和,他主張“適度控制總量,確保必要的人才流入”,而小林鷹之則主張“應盡量減少對外國人的依賴”。兩種思路看似對立,實則都回避了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與外國人共生?
![]()
除了出入境管理問題之外,外國人購買不動產也成了討論熱點。東京房價飆升,外國人投資房產被指推高房價,引發不滿。國民民主黨提出對投機性購房征收“空置稅”,參政黨則直接呼吁限制外國人買房。高市早苗和小林鷹之在總裁選舉中也順勢表態,支持對外國人購房設限,甚至提到“間諜防止法”,以防范所謂“外國勢力威脅”。這些主張迎合了部分民眾的排外情緒,但也讓人擔憂:會不會進一步加劇對外國人的偏見?
網上流傳的“外國人優待論”以及針對在日庫爾德人等群體的仇恨言論,已經讓日本社會的氣氛變得微妙。高市早苗曾公開提到“外國人踢奈良的鹿”“警察因語言不通只能放人”等說法,試圖渲染外國人問題,但這些說法缺乏數據支持,更多像是為了博取眼球。但這些候選人在外國人問題上的強硬表態,無疑在給這些偏見作出了“背書”,讓日本社會對外國人的敵意進一步發酵。
說到底,日本離不開外國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的現實,讓外國人在日本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地方城市,外國人不僅是工廠、建筑工地的勞動力,還成為支撐社區經濟的“鄰居”。然而,融入卻是個大問題。許多外國人因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難以融入社會,日本語教育和文化培訓大多依賴民間志愿者,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石破茂在7月的一檔NHK節目中說得直白:“外國人需要學習日語,遵守日本的習慣和風俗。我們有責任為他們提供支持。”這話聽起來有理,但落實到政策層面,卻遲遲沒有進展。
立憲民主黨在參議院大選中提出制定“外國人共生基本法”,強調強化對外國人的日本語教育和融入日本社會的支持,但這種溫和的聲音在當前的選舉氛圍中顯得勢單力薄。日本維新會則提出設立“外國人政策擔當大臣”,主張在控制外國人總數比例的同時,制定清晰的人口戰略。這些建議聽起來不錯,但能否壓過“嚴格管理”的主流聲音,還是未知數。
在首相競選者們一味強調對外國人實施“嚴管”的同時,每日新聞在9月29日發表一篇社論則指出:一味強調監管,可能會讓日本錯失發展機遇。外國人不僅是勞動力,也是消費者和文化交流的橋梁。過度排外的政策不僅會嚇跑人才,還可能損害日本的國際形象。畢竟,自民黨自己多年來推動技能實習和特定技能制度,吸引外國工人。也大力發展入境旅游,刺激經濟。如今卻因選舉壓力轉向強硬姿態,難免讓人覺得“前后矛盾”。
![]()
對于當今的日本來說,更現實的問題是,監管的“度”如何把握?以永住簽證(綠卡)為例,2027年4月起,日本政府將實施新規,對于因故意不納稅或不繳納社保的永住者取消其永住資格。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的最新方案明確,只有“惡意不繳納”且“金額大、次數多”的人才會被取消資格,病患、失業者等特殊情況會得到豁免。這看似合理,但具體執行中,如何判斷“惡意”?如何避免執法過度?這些問題都考驗新首相的智慧。
在決定誰將成為日本新首相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外國人政策成了各位候選人爭相“秀肌肉”的舞臺。秀肌肉可以,但是對于當今的日本來說,真正的挑戰不在于煽動民心的口號,而在政策與戰略的平衡。如何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打造一個讓外國人愿意留下、也能融入的環境?這是日本新首相必須回答的問題。畢竟,一個對外國人敞開懷抱、又能妥善管理的日本,才是真正有自信的日本。希望新首相上臺后,能少些排外情緒,多些共生智慧,讓日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得更穩、更遠。
讀徐靜波一套書,了解當今的日本社會與日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