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神話中,有一條能隨主人心意改變形態和功能的“飛毯”。這個千年前的想象,如今正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室里變為現實。
工程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木軍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合裴剛、張世武教授,成功研發出一種革命性的磁控功能表面。這項發表在Cell Press旗下《設備》(Device)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不僅解決了困擾材料學界多年的技術難題,更為智能材料的發展開辟了全新道路。
這種被研究者形象地稱為“百變磁力魔毯”的新型材料,表面由成千上萬個微型磁控單元組成。每個單元都像一頁可以翻轉的書頁,尺寸僅有幾毫米。通過巧妙的磁性設計,這些“書頁”可以在瞬間改變自己的朝向,從而改變整個表面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無論是顏色、潤濕性、反射率,甚至三維形狀,都能按需調整。
材料的“兩難選擇”:魔毯如何做到“百變”又“穩定”?
可編程功能表面并非新概念。過去十年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材料表面能夠動態調整其性質。這類材料在軍事偽裝、建筑節能、生物醫療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然而,一個根本性的技術矛盾始終困擾著研究者:如何在快速響應和穩定保持之間找到平衡?
傳統場響應材料:比如磁性液體或電活性聚合物,雖然能夠在毫秒級別內改變狀態,但一旦撤去外部刺激,它們就會立即恢復原狀。這意味著必須持續供應能量才能維持所需的表面狀態,既耗能又不實用。
形狀記憶材料或功能涂層技術:這類材料確實能夠“記住”編程后的狀態,但改變過程極其緩慢——形狀記憶聚合物需要經歷加熱、變形、冷卻的完整周期,整個過程往往需要數分鐘甚至數小時。
李木軍團隊的創新之處在于引入了“三極鎖定”機制。每個表面單元由三個磁性部件組成:一個可翻轉的磁性“片”和兩個固定的磁性“條”。這三個部件之間形成了穩定的磁力平衡,就像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幾何結構一樣。
在靜止狀態下,磁性片會被鎖定在兩個穩定位置之一——要么完全向上(狀態1),要么完全向下(狀態0),無需任何外部能量就能保持。
要改變單元狀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脈沖磁針。這個裝置能夠產生瞬時的強磁場(超過90 毫特斯拉),足以克服三極鎖定的能量壁壘。關鍵在于,這個磁場只持續極短的時間——不到100毫秒。一旦磁針移開,單元立即被鎖定在新的狀態。整個過程就像用磁性“畫筆”在表面上作畫,所到之處,單元翻轉,功能改變。
![]()
雙穩態磁驅動像素陣列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毫米級“微操”:魔毯如何實現精準控制?
實現這一創新并非易事。研究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計算和實驗優化。他們發現,磁性條的高度是決定系統性能的關鍵參數。如果條太矮,鎖定力不足,單元容易在外界干擾下意外翻轉;如果條太高,則需要極強的磁場才能改變狀態,增加了編程難度。
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團隊計算出當磁性條的高度約為單元寬度的20%時,系統能達到最優平衡。在這個配置下,單元既能穩定保持狀態(能承受2毫米的彎曲變形和20%的拉伸而不改變),又能被脈沖磁針輕松編程。
材料選擇同樣重要。磁性片采用釹鐵硼永磁材料,這種材料具有高剩磁和矯頑力,確保磁性穩定。表面涂層則根據功能需求定制:用于顏色變換的采用高對比度顏料,用于潤濕性調控的采用超疏水或超親水涂層,用于熱管理的采用不同反射率的材料。所有這些組件都被精密地集成在一個僅有幾毫米厚的柔性基底上。
![]()
可快速重編程和穩定自維持的磁控功能表面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不止變色!魔毯還能控水、控溫、變形狀?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驗,充分展示了這種表面多樣化的功能。
在顏色調控實驗中,他們在10×10的單元陣列上編程出了“USTC”(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英文縮寫)字樣。整個編程過程僅需幾秒鐘,顯示的圖案可以穩定保持數周,且不需要任何能量輸入。更有趣的是,通過連續編程,表面可以像顯示屏一樣播放簡單的動畫。
潤濕性調控展現了更大的應用潛力。研究人員在同一表面上創建了親水和疏水的棋盤格圖案。當水滴落在表面時,它會自動沿著親水路徑流動,避開疏水區域。通過動態編程路徑,他們成功實現了液滴的定向輸運——水滴就像被無形的軌道引導一樣,準確地從起點移動到終點。接觸角測量顯示,疏水區域的接觸角達到152度,而親水區域僅為95度。這種巨大的差異為精密流體控制提供了可能。
熱管理實驗揭示了另一個重要應用。在相同的紅外輻射下,高反射率表面的溫度比低反射率表面低10-15度。通過編程不同區域的反射率,研究團隊在同一表面上創建了復雜的溫度分布圖案。紅外相機清晰地顯示出編程的圖案——亮區溫度低,暗區溫度高,邊界清晰分明。這種選擇性的溫度調控能力,為建筑外墻的智能溫控和電子設備的熱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最令人驚嘆的是形狀變形功能。通過改變單元的磁化方向,同一表面在外加磁場下可以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三維形態。研究團隊展示了四種基本變形模式:山峰狀、山谷狀、馬鞍狀和扭曲狀。更復雜的是,這些變形可以與其他功能同時編程——例如,一個表面可以在變成山峰狀的同時,峰頂呈現紅色而山谷呈現藍色。
嚴苛考驗:魔毯如何經受住“千錘百煉”?
任何實用技術都必須經受穩定性和耐久性的考驗。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系統的測試。
在機械穩定性測試中,編程后的表面經歷了1000次彎曲循環(彎曲半徑2毫米)和500次拉伸循環(拉伸率20%),單元狀態保持率超過99.5%。即使在劇烈振動(頻率20赫茲,振幅5毫米)下持續1小時,狀態改變率也低于0.1%。
環境適應性測試同樣令人滿意。表面在-20℃到80℃的溫度范圍內正常工作,在85%相對濕度環境中放置30天后性能無明顯衰減。紫外線照射實驗(相當于戶外暴露1年)后,表面功能依然完好。
疲勞測試更是證明了系統的可靠性。單個單元經過10萬次狀態切換后,響應時間僅從初始的80毫秒增加到85毫秒,鎖定力衰減不到5%。這意味著即使每天切換100次,系統也能穩定工作近3年。
![]()
表面顏色、潤濕性、反射率以及變形的像素級調控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智能材料的未來:魔毯將如何融入我們的生活?
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極其廣闊。研究團隊已經在與多個領域的合作伙伴探討具體應用。
在軍事領域,自適應偽裝系統可以根據環境實時改變表面的顏色、紋理甚至紅外特征。想象一下,一輛裝甲車可以在森林中呈現綠色迷彩,在沙漠中切換為土黃色,在雪地中變為白色——所有這些變化都可以在秒級完成,極大地提升了軍事行動的隱蔽性。
建筑節能是另一個重要應用方向。智能建筑外墻可以根據季節和天氣自動調節表面性質:夏天增加反射率減少吸熱,冬天降低反射率增加吸熱;晴天創建遮陽圖案,陰天恢復透光。初步計算顯示,這種智能外墻可以降低建筑能耗15-20%。
在生物醫學領域,可編程微流控芯片能夠動態調整流道布局,實現復雜的生化反應控制。例如,在藥物篩選中,可以通過編程不同的流道組合,同時進行多種藥物濃度和組合的測試,大大提高篩選效率。
軟體機器人是最具想象力的應用之一。通過編程不同區域的變形模式,一個平面可以變成復雜的三維結構,實現爬行、游泳甚至飛行等多種運動模式。結合傳感器和控制系統,這種表面可以成為真正的“智能皮膚”,讓機器人擁有前所未有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魔毯的“蝴蝶效應”:智能材料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這項研究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代表著智能材料發展的新范式。它證明了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可以在不增加系統復雜性的前提下,實現看似矛盾的性能要求。
研究團隊正在推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目前的原型系統單元尺寸為毫米級,下一步計劃縮小到百微米級別,實現更高的分辨率。同時,他們正在開發自動化的編程系統,讓用戶能夠通過簡單的軟件界面設計和實現復雜的表面功能。
這項由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雙一流”計劃等項目支持的研究,充分展現了中國在前沿材料科學領域的創新能力。論文第一作者吳紀旸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功能表面像今天的觸摸屏一樣普及,成為人機交互的新界面。”
當材料不再是被動的存在,而成為可以主動響應和適應的智能系統時,我們與物理世界的關系將發生根本改變。這張“百變磁力魔毯”的誕生,或許正是這個變革的開始,預示著一個由中國智造引領的智能材料新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Reprogrammable and bistable magnetically driven pixel array with customizable surface properties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瑞(半導體工程師)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