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作者:酷玩實驗室,日本通經(jīng)授權轉載。
日本已經(jīng)被拼好飯全面占領了。
三步一個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兩步一個楊國福麻辣燙,還有沙縣小吃、醬骨頭排骨飯、叫了個炸雞......隨處可見。
![]()
![]()
![]()
還有經(jīng)典地攤美食。
比如沒有肉全是淀粉的地道淀粉腸、咬一口不知天地為何物的雞蛋灌餅,必須帶辣條版本,也在日本落地開花。
![]()
![]()
走在日本的街頭,有那么一瞬間,連日本人自己也很難說清,到底是身處日本,還是中國的景區(qū)步行街。
![]()
越來越多的中華風味正在包圍日本人的餐桌,其中風頭正勁的要屬麻辣燙。
![]()
麻辣燙在日本,成為“高端”餐飲
如果只能用一頓飯統(tǒng)一東亞少男少女,那必然是麻辣燙。
![]()
麻辣燙起源于四川,發(fā)揚于東北,火遍國內大江南北,卻在日韓拿下終身成就。
![]()
在麻辣燙面前,韓國人瘋狂示愛。
“一聽到說要去吃麻辣燙就很幸福。好像成了巴甫洛夫的狗。”“不存在沒有麻辣燙的人生。不,人生就是麻辣燙。”“兩個人約會的時候,如果一起去吃看似微不足道的麻辣燙,就能說明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很真摯!”
![]()
日本人也徹底淪陷。
![]()
要知道在日本吃一碗麻辣燙平均要花2000日元,折合人民幣約95元,這個價格夠在日本干掉4碗平價拉面了。
但年輕的少男少女,誰還不咬咬牙趕一次時髦?
![]()
池袋一家麻辣燙店主稱,開業(yè)初期,店內的顧客中大多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而如今日本食客的比例已達90%。
而張亮麻辣燙在日本心齋橋門店,平日排隊70% 以上的消費者也是日本人。
和中國人對付一口吃點麻辣燙不一樣,日本人吃麻辣燙很有儀式感,在日本吃麻辣燙必須得排隊。
因為不排根本吃不上,在麻辣燙門口一次排一兩個小時是常有的事。
![]()
![]()
而日本人吃麻辣燙的另一個重要儀式,則是吃麻辣燙必須喝湯。
日本人氣麻辣燙主打的就是精華都在湯里了,湯底“融合了辣椒、花椒等20多種辛香料”。
20多種料?中國人聽了聞風喪膽,日本人聽了直呼權威。
![]()
在日本,如果你身體素質不行,那你得吃碗麻辣燙了。
日本麻辣燙據(jù)說有藥膳的味道,當?shù)厝擞址Q麻辣燙的湯為十全大補湯。
被咱媽嫌棄到體無完膚的麻辣燙,終于在日本找到了知音。
![]()
![]()
如果讓日本女生選擇聚餐吃什么,肯定是首選麻辣燙。
按自己的喜好diy選菜,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不用遷就旁人,在麻辣燙面前,日本女生可以完全做自己。
![]()
![]()
而且在日本吃麻辣燙是沒有上限的。
大蝦、鮑魚、扇貝、烤鴨、肥腸、豬蹄、小郡肝、紅燒肉、虎皮雞爪......都可以出現(xiàn)在麻辣燙里。
![]()
但要屬民間排名人氣第一的,那還得是蟹籽包。
![]()
雖然蟹籽包里沒有蟹籽,蟹柳棒里沒有蟹柳,但與分子料理相似的食材解構方式,還是盡顯其口感設計的高級。
高級、健康、美味的麻辣燙,不僅成為了網(wǎng)紅貴物,也被日本明星瘋狂種草。
一碗麻辣燙搭配康師傅蜜桃烏龍茶,麻辣燙野生代言人田中理惠這是真吃明白了。
![]()
日本頂流石原里美也說自己每周都要吃麻辣燙,甚至還表示,麻辣燙能給到自己情緒價值。
![]()
麻辣燙走進了日本高端餐飲,沒有人能在日本吃麻辣燙不拍照。
中國麻辣燙給平靜多年的日本餐飲又一次掀起了味覺海嘯。
![]()
![]()
魔改中華料理,正包圍日本人的餐桌
上一次把日本餐飲搞到大地震的,還是來自四川的麻婆豆腐。
作為日本的國民美食、中華料理之王,麻婆豆腐在日本火了半個多世紀,因為它實屬下飯之神。
![]()
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中國推銷日本大米時說:“中國的麻婆豆腐,配上日本的大米,多少碗都能吃得下去!”
如今麻婆豆腐之于日本的權威性,就如同地三鮮之于東北。
你在日本幾乎所有飯店都能點到麻婆豆腐。甚至在日本還有一種麻婆豆腐專門店,只賣麻婆豆腐一道菜。
![]()
光是市面上的麻婆豆腐料包就有超過80多種。
可以說,只要不是四川原版,任何口味的麻婆豆腐都能在日本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
而把麻婆豆腐帶到日本的,正是麻婆豆腐日本之父、日式中華料理奠基人、四川廚師陳建民。
陳建民原本是張大千的家宴私廚、香港八大名廚之一。1952 年,陳建民到日本旅游后留居日本,并于6 年后在東京開設了日本第一家川菜館 —— 四川飯店。
當時麻婆豆腐就是其招牌菜之一。
![]()
起初,陳建民做的麻婆豆腐接近四川原版。但由于日本人吃不了麻辣口味,陳建民才決定改良風味。
通過八丁味噌和砂糖的運用,陳建民把麻婆豆腐改成了更符合日本人口味的甜咸口麻婆豆腐,從此這道中華料理走起來了。
![]()
后來在日本穿越半個世紀,又被日本餐廳升級出了珍珠麻婆豆腐、草莓麻婆豆腐……
意大利人對菠蘿披薩的暴怒,大概和四川人看見草莓麻婆豆腐的心情不差上下。
![]()
![]()
另一道川菜代表日式回鍋肉,也沿襲了中華料理的魔改之風。
回鍋肉的正宗做法是用蒜苗,但日本很難買到蒜苗,卷心菜倒哪都有。
于是日式回鍋肉干脆把蒜苗換成了卷心菜。而且為了迎合日本的清淡口味,選的肉也偏瘦,最終回鍋肉就成了卷心菜炒肉片。
![]()
還有干燒蝦仁,原本靠豆瓣醬咸香打底,搭配蝦仁的鮮嫩彈牙,入口咸鮮微辣、醬香濃郁。
但由于日本人不習慣豆瓣醬,所以在調味時添加了大量的番茄醬,以此來調和辣味,最終形成黏黏糊糊、酸酸甜甜的日式干燒蝦仁。
![]()
日式中華料理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完全脫離中國菜體系,自成一派。
其中日本國民級家常組合,中華餃子配米飯,更是讓中國人看了滿頭問號。
![]()
還有天津人沒吃過的天津飯。
![]()
上海人看了目瞪口呆的火鍋涮小籠包。
![]()
湖南人在日本做的湖南中華冷面。
![]()
![]()
這片土地對食物的包容度實在太高了。
各種奇奇怪怪的中華料理,在日本的滲透無孔不入。
![]()
中國預制菜占領日本商超
國內眾多餐飲連鎖品牌打開市場,離不開隨身攜帶的預制料理包。
![]()
而中華風味能夠大規(guī)模、高效率扎根海外,也離不開餐飲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拿麻辣燙來說,如今麻辣燙里的鵪鶉蛋都不用手剝了,想要開店賣麻辣燙,什么都能給你一鍵配齊。
![]()
比如在上游生鮮食材端,國內有康樂匯、三旋這類大的供應商能提供生鮮原料。
中游的加工食品環(huán)節(jié),安井、海欣等成熟企業(yè)的丸子、魚糜制品本也有穩(wěn)定的生產和供應能力。
連決定麻辣燙風味的關鍵,下游的調味料,也都有現(xiàn)成的產品和技術支持。
![]()
![]()
預制快餐趨勢已成。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中國預制品供應企業(yè),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打通海外供應鏈。
山東煙萊陽,被稱為“中國預制菜第一市”。
從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就先后培育出龍大、恒潤、永益、東信、永和等一大批外向型食品農產品加工企業(yè),向日本出口速凍蔬菜、調理食品等預制菜品。
![]()
從萊陽出發(fā)的半成品蔬菜,經(jīng)48小時就能端上日本人的餐桌。
![]()
而水產制品也循著這樣的路子,快速搶占日本市場。
日本超過9成的活鰻魚和鰻魚加工品,依賴從中國進口,而國內出口的鰻魚里頭90%來自福建和廣東。
![]()
![]()
日本人對于預制菜是從小吃到大,接受度很高。無論是家庭、便利店、超市、連鎖餐飲店,預制菜都隨處可見。
而且據(jù)說“日本的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會剝蝦殼”,預制過的小龍蝦逐漸成為了中餐預制菜中的明星產品。
每年出口預制小龍蝦到日本,除了調味小龍蝦,還有清水蝦、蝦尾、純蝦肉等產品。
“以往主要給中華物產店供貨,從去年開始,日系超市也開始采購我們的產品。”
雖然在預制菜的產業(yè)成熟度、品類豐富度和市場集中度上,中國還不及日本;
但是結合上中式快餐的獨特風味,中國預制菜早已在海外市場撕開缺口。
![]()
結語
中式風味占領日本的背后,不只是味道的征服,更是中國餐飲工業(yè)化能力的輸出。
盡管目前預制菜在國內餐飲市場尚有爭議,但預制菜標準化、高效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從食材的統(tǒng)一采購、加工到成品的冷鏈運輸,這套成熟的產業(yè)邏輯,正在打破地域與口味的壁壘,成為中式快餐走出去的重要推手。
珍饈百饌,久食生厭。過去,我們羨慕日本料理的精致,如今,日本人也無法拒絕中華料理包的美味。
麻辣燙出海的爆火,讓地攤美食實現(xiàn)了文化破圈,而這個破圈的核心邏輯就在于:
只要擁有群眾基礎,任何拼好飯,都能成為下一個席卷全球的美食黑馬。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點亮底下的大拇指和小心心??~您的喜歡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 完 -
本文來自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作者:酷玩實驗室,日本通經(jīng)授權轉載。
轉載原創(chuàng)請聯(lián)系我們,獲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