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很重的著名企業(yè)家歐t陽侄女和我公司退休的前辦公室主任修行甚好的趙老師和樓下的著名企業(yè)家李總和夫人一起來看望我,讓我又重拾了病危那天的記憶,像一場帶著涼意的夢。監(jiān)護儀的滴答聲在耳邊回響,意識模糊間,我曾無數次想:若此刻生命戛然而止,我會留下些什么?或許會有朋友嘆息“海平老師太可惜”,或許弟子與親友會有短暫的傷感,但這份傷感終會被時間沖淡——一個月、兩個月,至多一兩年,我的名字便會從大多數人的記憶和口中淡去。再過五十年,我在這世間留下的痕跡,恐怕會像被風吹散的沙,連一絲余溫都尋不見。
![]()
這般想來,人生似乎帶著一種宿命般的悲涼。我們赤手空拳來到這世間,拼盡全力生活,可百年之后,能被記住的又有幾人?那些曾以為重要的名利、得失,在“被遺忘”的結局面前,都顯得如此輕飄飄。可當我從生死邊緣走回來,看著手機中弟子們發(fā)來關懷的短信微信,讀著各界友人發(fā)來的問候,忽然明白:人活著的意義,從不是為了讓所有人記住自己,而是為了在有限的時光里,給這個世界留下些什么——留下愛,留下溫暖,留下那些能穿透時間的、愛的、善的印記。
![]()
就像古時候的那些古圣先賢,他們或許沒有積累萬貫家財,沒有留下顯赫功名,可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品德、他們?yōu)橹腥A文化傳承所做的努力,卻跨越了千年。如今的孩子在課堂上讀孔子的“仁者愛人”,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讀蘇軾的“但愿人長久”,這些先賢早已不在人世,卻以另一種方式“活著”——他們的精神化作了文化的基因,融入了每個中國人的血脈里,成為了照亮后世的光。而那些曾擁有金山銀山的地主老財,早已被歷史的塵埃掩埋,無人記得他們的名字,更無人知曉他們的故事。
這便是生命最本真的答案:我們來到這世間,不是為了索取,而是為了奉獻;不是為了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是為了留下能溫暖他人、滋養(yǎng)世界的印記。當我們在街頭扶起摔倒的老人,去孤兒院看望需要關懷的孩子,當我們耐心地給弟子講解中國典籍里的智慧,當我們?yōu)橹腥A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奔走呼號,當我們把善意傳遞給素不相識的人——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都是在為這個世界刻下溫暖的印記。它們或許不會被載入史冊,卻會在某個人的心里留下痕跡,成為他繼續(xù)傳遞善意的力量。
我時常想,等到華發(fā)蒼顏的那一天,回望此生,若能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人生,反而能為自己曾創(chuàng)造的精彩、曾付出的真心而叫好,便已足夠。等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刻,若能欣慰地知道,自己曾給這個世界留下過愛的印記、溫暖的印記、善的印記,傳承的印記,便不算白來這一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束微光,或許單獨的一束光很微弱,但當無數束微光匯聚起來,便能照亮一片天地;我們每個人留下的印記或許很渺小,但當這些印記串聯(lián)起來,便能成為推動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力量。
往后的日子里,我仍會帶著這份初心,在授業(yè)解惑答疑的路上繼續(xù)前行。我想把中國典籍里的智慧傳給年輕人和弟子學生們,讓傳統(tǒng)文化的火種代代相傳;我想把善意分給身邊的人,讓溫暖在人與人之間流轉;我想在這世間多留下一些善和愛的印記,讓后來者能循著這些印記,繼續(xù)為愛與奉獻奔走。我知道,自己終會被時間遺忘,但那些曾被我溫暖過的人、曾被我影響過的事,會帶著我的印記,在這世間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
這便是我理解的生命意義:生而有光,向陽而行,在有限的時光里,給無限的世界留下最溫暖的印記。
海平于欣都龍城1棟27F海平大學堂
本文由《海平說》專欄特約嘉賓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院長、上海交大老子書院昆明分院院長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節(jié)目《人物至》全網刊發(f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