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類在人們日常膳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已成為全球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家禽肉因價格親民、營養均衡、烹飪方式多樣且便捷,受到廣泛歡迎。近年來,全球家禽肉消費量持續增長,穩居肉類消費的重要地位。然而,肉類攝入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其與癌癥等重大慢性疾病發生風險的關聯,仍是流行病學研究的熱點議題,相關結論尚存爭議。
![]()
近期,一項來自意大利南部的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深入探討了家禽肉及其他肉類攝入量與胃腸道癌癥發病風險及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該研究整合了MICOL和NUTRIHEP兩項大型隊列的數據,共納入4869名參與者。研究人員采用歐洲癌癥與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標準化飲食問卷,系統評估了參與者的食物與飲料攝入情況,并將肉類攝入按周頻率進行分類,具體分為總肉類、紅肉和家禽肉三大類別,為分析不同肉類類型對健康結局的影響提供了細致的數據支持。
![]()
研究人群流程圖
肉類攝入量分類標準:1)總肉類:<200克/周,201–300克/周,301–400克/周,>400克/周;2)紅肉:<150克/周,150–250克/周,251–350克/周,>350克/周;3)家禽肉:<100克/周,100–200克/周,201–300克/周,>300克/周
結果發現,與較低攝入者相比,家禽肉攝入超過300克/周的個體,全因死亡風險顯著增加27%。更為突出的是,該攝入水平與胃腸道癌癥的發生風險呈強關聯,風險增加了127%。在性別分層分析中,男性群體表現出更高的易感性,其胃腸道癌癥風險增加了161%,提示男性可能因生理或行為因素對高家禽肉攝入更為敏感。盡管家禽肉常被視為紅肉的健康替代品,但過量攝入仍可能帶來顯著的健康風險,尤其在特定人群和疾病終點中表現更為明顯。
![]()
按家禽消費類別分組的胃腸道癌癥死亡累積發病率:<100克/周、100–200克/周、201–300克/周和>300克/周
研究者表示,高家禽肉攝入與胃腸道癌癥及死亡率上升的關聯可能涉及多種機制:1)烹飪方式的影響:高溫烹調(如油炸、燒烤)可產生雜環胺和多環芳烴等已知致癌物,可能損傷胃腸道黏膜,促進癌變。2)炎癥與免疫調節失衡:家禽肉中的某些蛋白質或脂肪成分可能誘發慢性低度炎癥,進而促進腫瘤微環境的形成與發展。3)整體飲食與生活方式的協同作用:高肉類攝入者往往同時存在蔬果攝入不足、體力活動缺乏或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這些因素可能共同加劇疾病風險。
本研究為臨床實踐與公共健康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應倡導合理控制肉類攝入總量,尤其需警惕家禽肉“健康標簽”下的潛在風險,避免盲目高量攝入;針對男性群體,應加強健康教育,提升其對高家禽肉攝入相關風險的認知;推廣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均衡膳食模式,強調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類的充足攝入,構建可持續的健康飲食結構。
參考資料:
[1]Bonfiglio C, Tatoli R, Donghia R, Pesole PL, Giannelli G. Does Poultry Consumpt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Mortality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 Preliminary Competing Risk Analysis. Nutrients. 2025;17(8):1370. Published 2025 Apr 17. doi:10.3390/nu17081370
撰文 | 梅斯醫學
編輯 | 木白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療質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