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老白第207篇原創(chuàng)筆記
前言
上周,工作群轉發(fā)了最近3年的優(yōu)秀員工名單。
仔細看完之后,發(fā)現一個現象耐人尋味:
勤懇做事的老實人無一上榜,口若懸河的表演者霸榜蟬聯。
職場向來殘忍,它從來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甚至是量身定做的規(guī)則。
最扎心的是,人們常在任勞任怨的人身上頻繁挑毛病,卻在有資源的人身上,拼命找閃光點。
01 老實人為什么總被欺負?
與人接觸多了,你一定會發(fā)現人性有種劣根性:
不記得你幫過的99次,只記得你拒絕的那1次。
職場也一樣,“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讓人有心安理得的偷懶借口,老實人卻被“多做多錯”扎得遍體鱗傷。
老實人往往承擔太多額外工作,一旦出任何問題,在上級眼中反而都是自己的責任。
更悲劇的是,沒有功勞不說,還會被用來背鍋立威或當作反面教材。
《三國演義》有段情節(jié):
曹操征討袁術時陷入僵局,糧草供應不足,下令讓糧官王垕改為小斛發(fā)放。士兵們怨聲四起,曹操又以盜糧為名,將王垕推出去平息眾怒。
職場上,老實人之所以屢屢被當成軟柿子拿捏,關鍵就在于,他們即使受到不公正對待,也不會太激烈反抗,甚至,已經沒有機會反抗。
02 表演者為什么如魚得水?
前段時間看到新聞,有位“道德模范”上榜的理由是:
因為家人不吃辣,所以做菜時從不放辣椒。
笑著笑著,笑出一絲悲涼。真像職場,第一生產力從來不是科學技術,而是隱形的資源。
而那些即使出身一般,無處借力,卻仍能風生水起的人,關鍵就在于掌握了另一種底層邏輯:
相比能力創(chuàng)造的價值,進步更快的方法,是會說話提供的情緒價值。
他們最擅長的是:把沒做的事說含糊,把做過的事說精彩。
一分的功勞,能說出十二分的效果;上級需要排憂解難時,他們總能適時表現出善解人意。
這就是為什么,學歷、職稱、能力這類硬實力提供的助力,總是不如背景、情商、為人處事這些軟實力的根本原因。
03 該怎樣在天平上找平衡?
曾讀過一段話:
“不在做事的時候經歷一些事,你永遠不知道事情的是非對錯,是方是圓。”
職場上,也唯有經歷的事情多了你才能發(fā)現,在天平兩端徘徊,努力維系著平衡,才是大部分人不得不面對的終極難題。
在我看來,答案無非這幾種:
改變思維。這個世界最沒用的就是“弱者思維”,抱怨為什么總被挑刺,永遠比不上想想怎么展現價值。所有現狀的改變,都源于修煉強者思維。
學會拒絕。職場上,不懂得拒絕的人,注定過得憋屈。不想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勇敢而堅定的拒絕,就是那道堅不可摧的第一防線。
甩脫標簽。如果已經被牢牢貼上固有標簽,要么換個環(huán)境,要么用極致反差來尋求改變,記住,憤怒也是有效方法,而不只是情緒。
職場這座天平,一端腳踏實地,一端秀出實力,才能長久走得穩(wěn)當。
寫在最后
職場有無數規(guī)則,最可怕的是有人打著規(guī)則的旗號,行使著合理傷害權。
當你看透這個真相,你會明白:
無需憤世嫉俗,但要清醒前行;不用學會圓滑,但要懂得自保。
更重要的是,不要放棄努力,但要選擇更合適的努力方式,從而既有實力做事,又有智慧做人。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