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1929—1933年的大蕭條,讓資本主義世界狠狠上了一課。
那時大多數堅持自由市場的國家都崩了,反倒是敢于國家干預的幾個幸存下來。
美國搞了羅斯福新政,把過剩的生產力用來修大壩、修公路;
德國修高速路,把就業問題硬生生扛了下來;
蘇聯那時還處在工業擴張期,反而成了逆勢崛起的奇葩。
![]()
一、生產過剩:資本主義的老毛病
生產過剩,本質上就是“貨太多,沒人買”。
這是資本主義內生性的矛盾。
工業化的邏輯就是要不斷擴大規模,用規模效應來降成本。
可技術不成熟,殘次品多,市場消化不了,企業只能“交學費”。
比如拼多多上那些便宜到離譜的紙巾,便宜是真便宜,但體驗感也“真差”,這就是過剩經濟的一個縮影。
中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也遇到類似問題。
當外需下滑,出口受限,怎么辦?
我們學的辦法就是用國債投資轉向內需。
于是有了后來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
林毅夫早在1999年就說過:“只有以國債投資于新農村建設,才能緩解雙重過剩條件下的惡性循環。”
問題是國債投資是一條單行道,走上去就回不了頭。
![]()
二、三大差別:城鄉、區域與貧富
鄧小平早就點明了中國的核心矛盾:區域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
他那句“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家都記得,可后面那句往往被忽略:“如果最終造成了兩極分化,那我們就失敗了。”
市場有個殘酷的邏輯——它只會制造差別,不會自動調節差別。
換句話說,市場天生就是“贏家通吃”,不靠人為干預,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所以我們需要國債投資,用公共力量去平衡這些差別。
區域差別靠戰略投資,城鄉差別靠新農村建設,至于貧富差距?
這是全世界的老大難,沒人有靈丹妙藥。
今天看美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大到“前1%掌握全國財富的三分之一”;
歐洲雖然強調福利,但債務高筑;
拉美更是“富人區高墻林立,窮人區槍聲不斷”。
共同富裕是中國的必答題,但也是最難的題。
三、利益集團:工業文明的固化陷阱
有人說,“要求政府公平公正”是一種理想主義。
為什么?
因為無論什么體制,都會有利益集團。
工業文明一百多年走下來,形成了各種既得利益結構,它們固化在那里,很難被打破。
你想搞財產稅、遺產稅、房產稅,從理論上當然好,可以調節貧富差距;可現實中,阻力巨大。
因為這等于直接動了利益集團的奶酪。
任何社會的制度變遷,本質上都是利益集團重新分配收益的博弈。
說白了不是誰突然良心發現,而是誰更有力量把風險和代價轉嫁出去。
![]()
四、社會信任的危機:從地溝油到“劣紳化”
如果說經濟差距是“硬傷”,那社會信任崩塌就是“內傷”。
地溝油事件,不僅僅是食品安全問題,更是社會誠信體系被撕裂的象征。
當人們連飯桌上的安全感都沒有了,還談什么文明?
農村也有類似的現象。
大量“劣紳”擠掉“良紳”,基層治理逐漸劣紳化,老百姓對制度失去信任。
久而久之,“良民變刁民”,社會陷入惡性循環。思想體系一旦垮塌,比經濟危機還要可怕。因為經濟可以修復,但信任一旦失去,就像玻璃杯碎了,很難再拼回去。
五、失業與社會矛盾
回顧近代史,每次嚴重的社會矛盾幾乎都和大規模失業掛鉤。
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穩定問題。
一個年輕人有了工作,哪怕工資不高,至少能規劃未來;
但如果長期失業,容易滋生極端情緒,社會的火藥桶就會被點燃。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政府如此重視就業。
無論是搞基建,還是推動城鎮化,背后的邏輯都很簡單:要讓大多數人有活干、有飯吃。
否則再漂亮的GDP數字,也換不來社會穩定。
![]()
六、新型城鎮化:融合與多樣性
那么什么是新型城鎮化?
它不是單純的“蓋樓賣房”,而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市民和農民的身份融合,城鄉差別逐漸縮小,同時實現生態文明的多樣性。
生態文明,不是回到刀耕火種,而是一種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新形態。
它強調多樣性,強調人類對自然的自覺回歸。
換句話說,新型城鎮化的終極目標,不是讓鄉村消失,而是讓鄉村和城市都能以多樣性的方式共存。
問題是前路并不平坦。
我們最大的障礙,正是20世紀工業文明階段形成的利益集團。
它們固化在那里,像沉重的枷鎖,讓社會變革步履維艱。
所以對未來要保持清醒。城鎮化不是房地產泡沫,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多樣性生態與社會公平的結合。
能否走好這一步,將決定中國能否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
結語:
1.控制生產過剩:不能盲目擴張,產業升級要走精益化路線。
2.縮小三大差別:區域靠戰略投資,城鄉靠新農村建設,貧富靠制度設計。
3.打破利益固化:推進財產稅等制度改革,哪怕阻力大,也要逐步推進。
4.重建社會信任:嚴懲食品安全、基層治理中的劣行,恢復社會基本誠信。
5.守住就業底線: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失業問題必須放在首位。
6.推動多樣性城鎮化:避免千篇一律,建設生態文明與文化多樣性的鄉村。
7.結論很清晰:新型城鎮化不是要把農民變成“偽市民”,而是要讓城鄉在融合中保持多樣性;生態文明不是要拒絕工業,而是要超越單一工業邏輯,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是一場艱難的較量,也是中國現代化的必修課。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