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崎駿說:“過了30歲,人生就不再是縱馬奔騰,而是負重登山。”
人這輩子,走著走著就會發現,年齡已成為追在自己身后的猛獸。無論你有多成功,都難免會受到職業下行的影響,要么失去單位重用,要么被市場淘汰,陷入無能為力的中年危機。
為此,哈佛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進行了一場為期七年的探索,研究如何應對職業下行的恐懼。他將自己的心得、感悟,以及搜集到的真實故事,都總結在了《中年覺醒》一書中。
![]()
在書里,他一再強調:即便歷盡半生風霜,遭遇中年滑坡,你依然隨時都能開啟人生第二春。中年的分界點,究竟意味著危機還是機遇,在于我們有沒有做好準備,及時覺醒。
再厲害的人,也逃不過中年危機
在書里,作者提到一個令自己難以忘懷的故事。
有一次,他坐飛機出差,聽到后排一對老夫婦正在低聲交談。丈夫不斷向妻子抱怨,說自己已經不被他人需要,成了一個沒用的人。無論妻子怎么安慰他,他始終唉聲嘆氣,不停地念叨“活著沒意思”。
聽到這里,作者本能地以為,這位丈夫應該是個一事無成的普通人。或許他一輩子都兢兢業業工作,卻一直默默無聞,沒能實現理想和目標。
可下飛機時,作者回頭看了一眼,發現這位丈夫竟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名人。他取得過許多了不起的成就,還是備受擁戴的英雄人物,所到之處皆是鮮花與掌聲。作者大吃一驚:原來頂尖的成功人士,也擺脫不了年齡增長、能力下滑帶來的痛苦。
其實,這世上的好運、名望、成就感,都是有時效性的。不管多么優秀的人,從登上巔峰那一刻起,往后走的必然都是下坡路。
生物學家達爾文,27歲因物競天擇理論而聲名鵲起,50歲出版了代表作《物種起源》。可從這時候起,他的創造性開始停滯不前,事業也逐漸沉寂。他變得郁郁寡歡,時常抱怨:“盡管已經擁有一切令我幸福和滿足的東西,但我厭倦了這種生活。”
物理學家狄拉克,31歲就發現了量子場論,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做出其他卓越的突破。晚年的他,寫下一首心塞的小詩:“年過三十,好死不如賴活著。”
再厲害的人物,都免不了要經歷事業的挫敗、前途的波折。更何況你我這般,本就一路跌跌撞撞的普通人?
年輕時,我們不是為碎銀幾兩奔波,就是為外在的頭銜、地位、名譽所累。好不容易熬到中年,職業危機來臨,或許是所在行業失去紅利,又或許被年輕人后來居上。
此時的生活,就像突然踩下了剎車,每挪動一步都格外吃力。任憑你百般掙扎,終究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失去健康的體魄,過往的光環和安逸的狀態。
書中說:“生命有周期,人生由絢爛歸于平淡,是不可避免的。”人到中年,如同爬到了半山坡。哪怕你繼續奮力攀登,生活也會毫不留情地拖著你下滑。
![]()
打敗中年危機的武器,是盡早覺醒
作者在書中說,面對職業下行,大多數人會選擇憤怒地對抗,硬撐著前行。可盲目抗爭的結果,往往會害自己加速墜入深淵之中。
科學家鮑林30歲出頭獲得諾貝爾化學獎,8年后又拿到諾貝爾和平獎,一時間風頭無兩。可短暫的滿足過后,他再也拿不出有價值的成果,也失去了公眾的關注。
看著自己從眾星捧月,到逐漸無人問津,鮑林的心情低落到極點。為了再次獲得外界的追捧,他想盡辦法博眼球,宣傳各種偽科學觀念。主流醫學界駁斥他是庸醫,公眾也質疑他的專業能力,過往的贊譽都變成了爭議。他更加無心學術研究,把時間都拿來痛斥自己的批評者,白白蹉跎幾十年。
凡事盛極必衰,這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人到中年,注定要開始經歷接連不斷的失去與衰退。真正明智的人,會盡早覺醒,及時改變,重新規劃人生的走向。
作者本人,也早早經歷過職業下行帶來的焦慮。19歲時,他擔任一家樂團的圓號手,參與上百場巡演,還錄制了自己的專輯。他本以為,自己遲早能加入頂尖交響樂團,成為一名圓號獨奏家。但天不遂人愿,短短兩年后,他的水平突然開始下降,經常在演出時跟不上節奏。不管找多好的老師學習,投入多少時間訓練,他也始終無法回到最佳狀態。
30歲生日那天,他恍然覺醒:自己的音樂生涯已經走到了盡頭。與其跟無法扭轉的職業下行較勁,他不如趁著年輕,早點轉行。于是,他開始遠程學習線上課程,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后,應聘成為一名大學教授。
沒想到,他在社會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很快就做得游刃有余。后來,他還受邀成為一家智庫的總裁,負責管理眾多學者,事業有聲有色。他這才明白,人生那么長,沒必要從始至終都把自己綁在一條船上。
當職業下行的潮水襲來,你的覺醒與改變,就是你的救生圈。
作家蔡瀾說過一句話:那些沒有中年危機的人,是因為在年輕時,每一分鐘都在警惕危機。
人生是一條起起伏伏的曲線,當你感到春風得意之時,其實也就離陷入瓶頸不遠了。所以,你要盡早覺醒,接受有朝一日被淘汰的現實,提前調整自己的技能與價值。
把終點當成新的起點,你的職業下坡,就會變成另一條進階之路。
![]()
你覺醒得越早,人生下半場就越順
社會學上,有一個“米缸困境”:一只老鼠掉進裝滿米的米缸里,每天吃飽后便倒頭大睡。直到有一天,米缸里的米見了底,老鼠也被困在缸底,無法逃脫。
而我們現在的工作崗位,恰恰就是那只看似滿滿當當的米缸。我們以前總以為,自己能在崗位上一勞永逸,就算失業了也能馬上找到新工作。
摸爬滾打多年后,才驚覺自己已被時代的浪潮拋棄,哪里都找不到容身之處。
對此,《中年覺醒》里說:提前喚醒自己,改變自己,到了人生下半場,危機才會變成新的機遇。
作者還在書中,談到了覺醒的方法,我總結了4點關鍵:
1. 智力覺醒:轉變工作類型。
書中提起心理學家卡特爾的一個觀點:人類擁有兩種類型的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即知覺、記憶和推理等先天智慧。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是指以習得經驗為基礎的后天智慧。
隨著年齡增長,流體智力會不斷衰退,晶體智力卻穩步上升。所以,當我們人到中年,比起創意類工作,更適合思考總結、傳授經驗、提供指導。
音樂家巴赫年輕時,創作了眾多知名曲目,被公認為巴洛克時期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隨著時間流逝,他逐漸被晚輩超越、被聽眾遺忘,但他也沒有過度沮喪,而是順應天命,轉行做音樂教師。他一邊教學,一邊總結經驗,寫出廣受好評的《賦格的藝術》,度過了精彩的人生下半場。
創造力的枯竭、精力的下降,是任何人都逃不過的宿命。非要跟自己較勁,在奔涌的激流中反方向奔跑,到頭來只會摔得頭破血流。不如放過自己,放棄沖鋒陷陣,轉而穩住后方,活出下一階段的圓滿。
2. 觀念覺醒:重新排序人生。
人過中年以后,生命便正式進入了倒計時。此時,重新審視生活,給自己的價值排序,找到真正需要的東西,你才不會被虛無與焦慮所困。
書中,55歲的盧瑟是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創辦了7家公司,前半生為名利忙忙碌碌。這樣一個成功人士,卻向作者抱怨:“我不是被激情、意義和目標所激勵,而是被恐懼所驅使。”擔心生意失敗、害怕被市場淘汰,令盧瑟終日惶惶不安。
在作者的建議下,他調整了價值排序,將幸福感置于名聲、財富和地位之前。
他開始花時間讀書、陪伴家人,還憑借自我改變的經驗,轉型為指導他人重建生活的咨詢師。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篤定地說:“我熱愛我的生活。”
到了一定的年紀,人就得開始做減法了,放下過往的成績,看開身外的得失。重新排序人生價值,把功夫用在你覺得重要的事上。唯有這樣,你才會找到職業下行的出口,后半生真正為自己而活。
3. 心態覺醒:敢于展示弱點。
作者在書中指出:敢于坦承弱點的人,更容易獲得意外的職業機會。
在他擔任智庫總裁期間,有人創立“一萬美元拿學位”的項目,致力于幫助社會人士深造。整個高等教育界,都強烈反對,認為這個項目毫無價值。
而作者本人,正是通過這種非正規教育提升學歷,才得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一旦曝光此事,可能會被外界嘲諷“學歷有水分”,或者被下屬質疑“才不配位”。但為了表達對非正規教育的支持,他毅然選擇公開自己的學習經歷。結果,他非但沒有被嘲笑,反而得到了無數讀者和知名企業家的支持。
大家從他的故事中獲得鼓舞,將他當成激勵自己繼續進步的榜樣。他由此轉型為作家,記錄人們接受類似教育的故事,還憑借影響力成為哈佛商學院教授。
生活中,或許很多人都習慣咬緊牙關前行,總想高人一等,不甘落于人后。可等到人生過半,你會發現,坦承自己的弱點并非認慫,而是一種智慧。
人有弱點才真實,因真實才可信,而一個可信的人,才會鏈接到更多人,獲得更多機會。
4. 社交覺醒:靠近優質圈子。
創作《中年覺醒》期間,作者經常坐在一棵顫楊下思考。每每抬起頭,他都會震驚于顫楊的高大雄偉,贊賞其富有生命力。
一位精通植物的朋友告訴他,每棵看似獨立的顫楊,都是從巨大根系中長出的枝芽。正是來自群體的滋養,才讓它得以茁壯生長。
人也一樣,想要過得更好,離不開周圍人的支持。尤其是年紀越來越大,跟不上社會的節奏,也沒動力學習新事物。但只要你有個豐富多彩的社交圈,跟各個年齡段的人打交道,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活躍頭腦,保持學習力。
人到中年,不要活得太封閉,學會篩選和靠近更優質的圈子。有了他人的扶持,你會平穩度過職業下行的焦慮,也更容易碰到轉型的契機。
書中有句話說:“人生不是一路往上沖,你以為的絕境,也許是跳上人生第二條曲線的好時機。”
人到中年,猶如邁進生命的分水嶺,身后是回不去的舒適區,眼前是無法預測的大冒險。提前保持緊迫感,危機來臨時你便會應對得更從容;努力提升自我競爭力,陷入困境時你才能擁有更多選擇。
開白名單 duanyu_
H|投稿 tougao9999
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