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
消費選擇本是生活狀態的折射,卻常被簡化成貼標簽的工具。
近期有觀察發現,高價餐飲場所中女性客群占比顯著更高。
美團2023年餐飲消費報告顯示,人均80元以上的輕食、日料店,女性客群占比超65%。
與之對應,廉價餐飲場景里男性客群占比明顯突出。人均20元以下的快餐、路邊攤,男性客群占比普遍超70%。
基于此,有觀點直接判定:男性偏好廉價餐飲,耐受臟亂環境,且不愿消費。
這種結論顯然忽略了消費行為背后的深層邏輯。
消費選擇從不是單一“偏好”決定,而是與支出結構強相關。
央行2024年城鎮家庭資產負債報告顯示,男性主導決策的家庭,剛性支出(房貸、車貸等)占比超55%,彈性支出(餐飲、娛樂等)占比不足20%。
![]()
有人反問:“若男性愿消費,為何不吃更貴的飯?”這一疑問混淆了“消費能力”與“消費場景”的區別。
男性并非不選擇高價餐飲,而是場景更集中。
某連鎖餐飲品牌數據顯示,商務宴請、家庭聚餐訂單中,男性決策者占比超80%,人均消費超300元。
更有聲音用“力工思維”嘲諷選擇廉價餐飲的男性。
這種嘲諷本質是陷入了“消費優越感”誤區。所謂“嘲諷者”,自身也存在消費取舍。
2023年尼爾森消費報告指出,超70%消費者存在“局部高消費、局部低消費”,比如有人買奢侈品卻吃快餐。
將餐飲選擇與“愿不愿消費”掛鉤,本身就是認知偏差。
男性在餐飲上的壓縮,更多是為剛性支出騰空間。女性在高價餐飲的集中,也可能是對自我需求的優先滿足。
兩種選擇無高低之分,都是基于自身情況的理性決策。
消費的本質是滿足需求,而非用來劃分人群的工具。用單一場景的消費行為給群體貼標簽,既不客觀,也不理性。
尊重每個人的消費選擇,看清背后的支出邏輯,才是對消費的正確認知。畢竟,沒有誰的消費方式,該成為被嘲諷的對象。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