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要說中國的“先鋒”,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深圳、杭州這些互聯網大廠的聚集地,卻很少有人想到福建。
可事實上,全國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里,第一個把“終身教育”寫進法律條文的,正是福建。
別小看這件事,它背后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另一條路徑:如何讓最大多數人,尤其是農民,獲得終身學習的機會。
![]()
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明的根基在鄉土
鄧小平當年提出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這并非一句空話。
人只有在“倉廩實而知禮節”之后,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鄉村教育和文化建設,正是精神文明的根基。
遺憾的是,在輿論場里,中國的正面故事往往被忽視。
西方媒體一邊倒地強調中國的“問題”,而我們的不少人,接受了這種輸入后,甚至比外國人還恨中國,成了所謂的“極端恨國黨”。
殊不知,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是完美的,大家不過都是“智人體系”,本性都差不多,誰都不比誰高尚。
二、墨西哥的鏡子:要素流失與農業衰敗
墨西哥曾經是“拉美一哥”,工業化、城市化水平領先一眾兄弟國家。
但后來,它和美國簽訂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結果大批農村勞動力,接近40%流向美國。
耕地荒廢,糧食產量銳減,最后不得不靠進口糧食維持。
要知道墨西哥可是玉米的發源地,如今卻成了玉米進口大國。
這對我們是個警鐘。
今天一些中國農村年輕人跑去大城市打工,網上調侃他們“上海打工上海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短期看,似乎掙了工資;
長期看,既損失了耕地,又浪費了時間成本,還失去了積累資本的機會。
放棄耕地的代價,遠比你在城市賺到的一點工資更高。
糧食安全不是抽象口號,而是赤裸裸的現實。
![]()
三、西方模式在農村必敗
溫鐵軍老先生的調研告訴我們:去四十多個發展中國家考察,沒有一個地方能夠按照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把農村治理好。
原因很簡單:西方的經濟學假設,農村要素必須外流,才能形成財稅收入,才能支撐國家機器。
但這在中國的鄉土社會未必成立。
中國農村自給自足的特性,意味著它可以不依賴外部市場而運轉。
西方經濟學假設的“必然規律”,在這里就成了偽命題。
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治理邏輯,自然會水土不服。
四、交叉學科與教育的困境
另一個困境在教育。
我們模仿美國的高校制度,可人家的產業結構是80%服務業,而我們有40%以上是制造業。結果就是:制造業需要人,高校畢業生不去;服務業規模小,容納不下那么多大學生。
就業難題便產生了。
這也是為什么今天強調交叉學科、綜合學科。單一學科的邏輯,常常是片面的,甚至是矛盾的。
比如經濟學里講要素流動,生態學卻提醒過度流動會破壞平衡。
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跨界思考。
![]()
五、鄉土多樣性的價值
鄉土中國之所以有韌性,在于它的多樣性。
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鄉規民約,有的甚至比“八榮八恥”更具體、更接地氣。
這種自然生成的文化規則,恰恰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不斷裂的根本原因。
有人調侃說,日本農協讓水果賣成了“天價”,但別忘了,農協也讓農民收入高于城市居民,實現了穩定。
中國沒有赤貧階層,東亞社會普遍做過土地均分,哪怕下層,至少也有財產。
這就是社會穩定的底色。
反觀印度,沒有土改,加上種姓制度,農民缺乏土地保障,游擊武裝頻繁出現,自然要鬧革命。
社會動蕩,根源就在土地。
六、從香港到西班牙:中國人的消費力
中國人的消費力,常常是被低估的。
香港、臺灣經濟的復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大陸游客過去消費。
李克強總理曾說過:如果13.4億人里,哪怕只有10%去西班牙旅游,這個國家就能富起來。
所以別總盯著出口創匯,把目光放在內部市場,把鄉村的多樣性保留下來,讓中產階級愿意消費,才是長久之道。
反之,如果把鄉村搞成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的文化和生態,誰會愿意花錢去消費?
![]()
七、無限責任政府與未來的使命
西方是有限責任政府,財政停擺就“關門大吉”;
中國則是無限責任政府,哪怕財政吃緊,也必須維持運轉。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在面臨生產過剩時,能迅速啟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這樣的大規模戰略投資,平衡區域差距。
這背后是一種責任邏輯:不僅要保障工業產能,還要保障農民、農村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穩定社會的根基,還是在“均田免賦”的傳統延續。
![]()
結語:走向鄉土復興
1.保護耕地紅線:糧食安全是硬杠杠,放棄耕地就是自斷后路。
2.支持鄉村教育:讓農民也能享受終身學習機會,這是精神文明的必需。
3.堅持多樣性:不要搞千篇一律的“標準鄉村”,差異化才是文化的生命力。
4.推動交叉學科:用綜合的視角看問題,不要被單一學科的邏輯綁架。
5.建立鄉土自信:正視中國的獨特性,不盲從西方話語,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溫鐵軍常說:“年輕人要有超越主流的獨立思考能力。”
許倬云老先生則提醒:“要有遠見,超越你未見。”
這不僅是對學者的提醒,也是對所有中國青年的召喚。
鄉土的復興,不只是農業問題,而是文明未來的問題。
中華文化幾千年未斷,靠的就是腳下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延續的鄉規民約。
守住它,就是守住未來。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閱讀、在看和轉發,慶祝國慶。
在后臺回復【祖國昌盛】,即可點擊進去參與抽獎!
注意,后臺(不是評論區,是后臺)回復【祖國昌盛】即可參與抽獎。
后臺回復(不是評論區,是后臺)即可參與抽獎。
后臺回復(不是評論區,是后臺)即可參與抽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