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自覺崇尚英雄,爭先學習英雄,真情關愛英雄,將英雄精神內化為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自覺行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書寫新的英雄史詩
9月30日是我國法定烈士紀念日。自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設立烈士紀念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英雄是時代的縮影,是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詮釋和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精神,自覺崇尚英雄,爭先學習英雄,真情關愛英雄,將英雄精神內化為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自覺行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書寫新的英雄史詩。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英雄模范人物是中華民族的杰出代表,英雄精神是中國精神的標識性符號。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崇尚英雄的光榮傳統,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發現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歷史。在中華民族謀求獨立解放、追求富強幸福的偉大斗爭中,英雄人物的身影,貫穿風起云涌的中國近現代史、砥礪前行的百年黨史、波瀾壯闊的新中國史和日新月異的改革開放史,創造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功績,書寫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英雄不是抽象的,英雄來自人民。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第一次徹底回答了英雄的社會歷史主體問題,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誕生來自時代的呼喚、人民的需要。新時代是呼喚英雄的時代,也必將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實現偉大夢想、推進偉大事業、開展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彰顯著有新時代鮮明特質和恢宏氣象的英雄精神。新時代的英雄群體具有突出的廣泛性,在脫貧攻堅主戰場、衛國戍邊最前線、科技創新主陣地、抗災救援第一線,都閃耀著英雄群體的身影。脫貧攻堅英雄、航天英雄、抗疫英雄等層出不窮,英雄主體拓展至各個行業、各條戰線、各個領域。
從英雄群體身上汲取奮進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越是向前推進,就越需要在平凡工作中創造不平凡成就的英雄。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從來不否認英雄人物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方面,英雄模范人物體現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他們廣泛分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領域和各條戰線,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急先鋒”和“排頭兵”;他們代表人民利益、社會需要和歷史發展潮流,因而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高度信賴。另一方面,英雄模范人物具有強大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后,也是因為我們黨有一大批像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張富清這樣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就要將英雄精神轉化為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攻堅克難精神、敢于斗爭精神,夯實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奮進力量。
營造全社會向英雄學習的濃厚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使崇尚、捍衛、學習、關愛英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就要從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高度弘揚英雄精神。要加強對青少年英雄觀的教育引導,結合青少年群體特征和思想接受特點,構建青少年英雄觀教育的課程體系、實踐體系和話語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發揮學校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作用,認真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推進英雄故事和英雄精神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在實踐體系方面,深入挖掘革命博物館、黨史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推動開展紅色資源的體驗式、沉浸式、實踐式育人活動。在話語體系方面,創新英雄觀宣傳引導話語形態,引入數字化、仿真化技術手段,讓英雄故事更生動、英雄精神更立體、英雄形象更鮮活。新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講好新時代的英雄故事是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凝聚力量的應有之義。要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決同刻意抹黑英雄人物、歪曲英雄事跡和英雄歷史的言行作斗爭,大力弘揚正確的歷史觀和英雄觀,增強解釋疑惑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要為學習英雄精神、捍衛英雄形象提供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一系列榮譽表彰制度建設和相關立法舉措,引導全社會學習英雄精神、捍衛英雄形象。我們要充分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烈士公祭辦法》等法律規章維護英雄形象,堅決捍衛英雄尊嚴和名譽,使學習英雄、捍衛英雄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要建立健全長效關懷機制,讓英雄模范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形成“關愛一人、溫暖一家、帶動一片”的良好社會效應。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6日 第05版
作者:李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