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高舉起我們黨的文化旗幟。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與光明網聯合推出“理響中國·文化旗幟”(黨校公開課第十四季)專題視頻。
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邵聲解讀“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引言:相信大家對2023年那部特別火爆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印象深刻。影片中,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灑脫,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的豪情,讓無數觀眾心潮澎湃。但是最打動我的,還是高適那句:“只要詩在,長安就在。”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文明之所以能五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正是文化血脈的賡續傳承。正因為文化的力量如此深沉磅礴,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并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特別是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明確要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示了文化坐標、錨定了文明航向。
那么,“文化繁榮”和“文化強國”究竟意味著什么?它們之間有何聯系與區別?我們又將如何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今天,我就用三個關鍵詞,和大家一起深入理解這個文化使命。
第一個關鍵詞是“文化繁榮”。
什么是“文化繁榮”?簡單說,就是整個社會的文化創造力被充分激發,好東西越來越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就像百花齊放,展現出勃勃生機。它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生態要“活力迸發”,讓創新的激情在整個文化領域涌動。無論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新龍門客棧》讓年輕人為戲曲著迷,還是鄭州歌舞劇院的《唐宮夜宴》讓千年的唐俑成為頂流,抑或是故宮用數字技術讓《千里江山圖》可以“走”進去,都展現了我們文化生態的巨大活力。
![]()
二是文化供給要“優質多元”,讓文化產品的來源更廣泛,品類更豐富。在數字時代,文化創作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文化的創作者、傳播者。像李子柒這樣的“文化網紅”,用充滿詩意的鏡頭,將田園生活與傳統手藝變成優質的文化產品,不僅在國內深入人心,更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鄉村的美麗。
三是文化共享要“普惠均等”,讓文化繁榮的成果最終滋養每一個人的心靈。如今,我們身邊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越來越多,并且大多免費向公眾開放;與此同時,從城市的廣場舞到鄉村的“村晚”,多彩的文化活動越來越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些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正讓我們的精神家園更加豐盈。
![]()
第二個關鍵詞是“文化強國”。
如果說“文化繁榮”是讓文化在中華大地百花齊放、春色滿園,那么“文化強國”就是要讓園中的花朵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并能香飄萬里!它意味著中華文化要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擁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這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要有強大的思想引領力,能為民族“鑄魂”。好的文化作品能啟迪思想、溫暖人心、凝聚力量。比如,《典籍里的中國》讓我們在古籍中看到“家國天下”等思想脈絡;《覺醒年代》讓我們重溫革命先輩的理想之光。當一種文化能為人民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時,這個民族的脊梁就會愈發堅挺。
![]()
二是要有過硬的精品創作力,能為國家“塑形”。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是由一部部精品力作塑造而成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麗,是國家形象的驚艷亮相;國產游戲《原神》將中國山水神話融入數字世界,風靡全球,是流行文化的成功塑造。這些拿得出手的硬核作品,就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好名片。
三是要有廣泛的國際傳播力,能為世界“增色”。文化強國必然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但其所分享的,不僅是產品與符號,更是其背后深邃的思想。當劉慈欣的《三體》在海外引發熱潮時,一同出海的,是其中獨特的宇宙觀與文明觀;當春節、太極拳成為世界性文化符號時,一同被感知的,是中國人的社會觀與道德觀。正是這些思想內核,以其獨特的智慧和魅力,為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出不可或缺的中國色彩。
![]()
第三個關鍵詞是“文化使命”。
從“文化繁榮”到“文化強國”,是一個層次遞進、不斷深化的過程。而要繪就這幅宏偉藍圖,就需要我們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其中的關鍵,在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做好“傳承”與“發展”這篇大文章,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
首先,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古老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無論是《新龍門客棧》還是《典籍里的中國》,都是通過賦予傳統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讓那些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其次,要從革命文化中“鑄就風骨”。這是我們黨在偉大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色血脈。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正是對這種風骨的藝術再現,它將革命先烈把信仰融入生命的偉大實踐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份奉獻與擔當,是激勵我們前行的不竭動力。
![]()
最后,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引領未來”。這一誕生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文化,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指引著前進的方向。電視劇《山海情》所展現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那種團結一心、用奮斗創造幸福的精氣神,正是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
所以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無上的光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