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3260字,閱讀時長大約7分鐘
前言
常聽老人念叨“碎銀幾兩壓箱底,荒年能當救命糧”,可如今別說壓箱底的銀錠,連奶奶當年的銀簪子都成了抽屜里的老物件了。難道古代滿大街流通的銀子,真像被時光吹走了?
![]()
其實考古學家早給了答案:銀子從沒消失,它只是換了活法。接下來老達子要跟大家講的,就是這些銀子變形的秘密~
銀兩制度
要講清楚銀子的非貨幣化,得先回到它最風光的時刻,就是明代的銀兩制度。
在這之前,中國的貨幣體系其實很分裂:秦漢用銅錢,唐宋混著用銅錢和紙幣(比如北宋交子),到了明代初期,朱元璋強行推洪武寶鈔(紙幣),結果因為濫發貶值,老百姓寧愿藏銅錢也不用紙鈔。
直到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才算給銀子正了名。《明史?食貨志》里寫得明白:凡賦役、土貢,悉并為一條,計畝征銀。簡單說就是:不管是交稅、服勞役還是給朝廷交特產,全都折成銀子交。
這一步有多關鍵?相當于把銀子變成了國家的血液:朝廷收稅收銀,發官員俸祿用銀,甚至邊防軍費(比如九邊的軍餉)都用銀錠結算。
比如萬歷年間,遼東鎮的年軍費要300萬兩白銀,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5.那時候的銀子,是真真切切的國家命脈,每一兩都拴著王朝的生死。
銀子的崗位轉變
但到了清代,銀子的崗位悄悄變了。
一方面,白銀產量暴漲:云南的銀礦在清代進入鼎盛期,乾隆年間年產銀達100多萬兩(是明代的5倍)。另一方面,工藝技術解鎖了銀子的新用法。以前銀子只能鑄錠、打首飾,現在能拉成比頭發還細的花絲(比如花絲鑲嵌工藝),能錘成比紙還薄的銀箔。
隨著銀產量增加與工藝發展,白銀在貨幣功能之外,越來越多地承擔起象征身份、宗教供奉、家族傳承等非流通角色。
皇室用它來顯身份,江西南城的益莊王墓(萬歷年間藩王)里,考古隊挖出過一件銀絲編綴衣:用12000根細銀絲(每根比頭發絲還細)編織而成,領口、袖口還嵌了翡翠。
要是把這些銀子鑄成銀錠,能鑄20個十兩錠,但藩王偏要做成衣服,貨幣的價值是流通,而奢侈品的價值是不流通,越不用來花的銀子,越能彰顯貴不可言。
民間很多人用它來壓箱底,清代江南嫁女有個習俗叫十里紅妝,陪嫁里必有銀六件套:銀碗、銀筷、銀鎖、銀壓襟、銀手鐲、銀簪子。這些銀器不是用來花的,是傳家寶,奶奶的銀簪子傳給媽媽,媽媽再傳給女兒,銀子從流動的錢變成了凝固的親情。
宗教呢,就用它貼神圣,四川彭山的清代寺廟遺址里,考古隊發現過一尊銀包銅佛像。佛像主體是銅鑄的,但表面貼了一層銀箔,薄得能透過光。為什么用銀?佛教里金為上,銀次之,金太貴,銀剛好能讓佛像看起來 金光閃閃(其實是銀箔反光),又比銅更有神圣感。你看,這時候的銀子,已經成了宗教的化妝品。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考古數據:
從現存清代墓葬與遺址看,銀器的種類繁多、用途廣泛,遠超明代,反映出白銀從貨幣向生活、宗教、身份象征等領域的滲透了。也就是說,大部分銀子已經不在市面上流通了,而是變成了不能花的東西:它是藩王墓里的銀衣,是寺廟里的銀箔佛像,是嫁女時的銀鎖,甚至是煙館里雕龍的銀煙槍。
![]()
貨幣的本質是流通,而非貨幣化的本質,是銀子從流通的工具變成了存在的本身。它不再是能換糧食的錢,而是顯身份的衣服保平安的鎖通神的箔。
隱形的消耗
古代沒有工業革命,但手工業的精細活已經是吃銀大戶。比如江西明代藩王墓里的銀絲編綴衣(用12000根比頭發還細的銀絲編成),看著精巧,背后是驚人的損耗:
考古學家復原過拉絲工藝:把銀錠熔成銀條,塞進拉絲板(一塊布滿從粗到細小孔的鋼板)里,用人力拉成絲。可銀太脆了,手工拉絲很容易斷裂,所以廢料率極高,一個成品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數倍于成料的損耗。
還有清代的鍍銀術,用銀汞齊(汞和銀的合金)給銅器鍍銀(比如銀鎖、佛像)。這個過程里,汞會慢慢揮發(變成有毒的汞蒸氣),銀則牢牢粘在銅器上。但每鍍1斤銅器,還得消耗額外的銀子,而且揮發的汞還會帶跑一點銀。
考古隊在成都清代鍍銀作坊遺址里,發現過裝汞的瓷罐,罐底沾著銀粉。這些銀粉就是跑掉的,再也收不回來了。
銀子被文化賦權了
在湘西武陵山區的苗寨,考古隊挖到過不少清代苗族墓葬:棺材里沒有銀錠,卻堆著滿滿當當的銀飾,銀花插在發髻的位置,銀項圈套在頸骨旁。
根據《苗族銀飾文化志》的記載,苗族老人去世前,會把生前所有的銀飾都找出來,親手交給子女。銀飾在這里不是財富,而是靈魂的鑰匙。
而在閩南的泉州,銀子鉆進了送子娘娘的神龕里。考古隊在泉州豐澤區的清代民間信仰遺址,發現過一尊銀娘像:木像的臉和手都貼滿了銀箔,身上掛著信徒送的銀鎖、銀手鐲。當地老人說,這是銀娘,是專管生小孩的神靈。
閩南有個習俗:不孕的婦女會帶著銀鎖來求銀娘,把銀鎖掛在銀娘的手腕上,嘴里念叨:銀娘銀娘,給我送個胖娃娃。等懷孕后,再把銀鎖取下來,戴在孩子的脖子上:這是銀娘給的‘平安鎖’,能擋災。這里的銀,已經不是錢,而是神靈的媒介。
銀鎖從信徒的手里,轉到了銀娘的身上,再轉到孩子的脖子上,它的價值不是能換多少米,而是銀娘的恩典。
![]()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銀鎖不能隨便賣:如果孩子長大后把銀鎖賣了,會被說忘恩負義,銀娘要收走福氣。于是,銀子從可以花的財富,變成了必須傳的福氣,它被綁在神靈與凡人之間,再也不能作為貨幣流通。
但其實這也只是小頭,真正的流失是后面的不平等條約的賠款。
不平等條約的賠款是白銀流失的大頭
1842年《南京條約》,中國賠英國2100萬銀元(約合1470萬兩白銀)。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外賠銀子,但只是開始。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獅子大開口要了2億兩白銀,還附加贖遼費3000萬兩(本來日本要占遼東,俄國、德國、法國出面干涉,中國得再拿3000萬兩把遼東贖回來)。
到1901年《辛丑條約》,八國聯軍直接按每個中國人賠1兩的標準,要了4.5億兩白銀,加上39年的利息,總金額高達9.8億兩。
這些數字不是紙面上的數字,是真金白銀的流失。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日軍先沖入戶部(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把存放在那里的300萬兩白銀搬得干干凈凈。英軍、法軍則掃蕩民間,商戶的銀柜被砸開,百姓的銀飾被搶走,連寺廟里的銀器都沒放過。據《庚子紀事》記載:京師各庫,被劫一空民間所藏銀錢、衣物,搜括殆盡。這些搶來的銀子,直接進了列強的腰包,連賬都不用算。
接下來是日本侵華的系統掠奪,這次不是搶一筆就走,而是把中國當成提款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首先搶走了東北銀行的2000萬兩白銀儲備;1937年全面侵華后,日本在占領區實行經濟統制:一方面強制收繳民間銀元,用偽鈔(比如滿洲國圓聯銀券)兌換。你手里的銀元換了一堆廢紙,日本卻用這些銀元去購買國際物資。
![]()
另一方面,日本成立華北開發公司華中振興公司,把占領區的礦產、農產品運到日本,再把日本的工業品賣回中國,相當于用低價買、高價賣的方式,變相掠奪白銀。
更陰的是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政策(用紙幣代替銀元)后,日本在占領區強制用偽鈔兌換法幣,然后把法幣運到上海、香港,換成美元、英鎊,再用這些外匯購買軍火——等于用假錢換走了中國的真金白銀。據統計,抗戰期間,日本從中國掠奪的白銀、黃金,總價值超過50億美元(按當時匯率,1美元約合3兩白銀,相當于150億兩白銀)。
最后一刀,是國民黨遷臺時的搬運,把中國最后一點家底帶跑了。
1948年,國民黨在大陸敗局已定,蔣介石下令將中央銀行的黃金、白銀、外匯儲備運往臺灣。據臺灣中央銀行后來的檔案披露:1948年12月到1949年5月,國民黨分三批運走了277萬兩黃金(約合86噸)、1520萬兩白銀、1.5億美元外匯。這些錢,本來是中國恢復經濟的種子,卻被帶到臺灣——臺灣后來的經濟起飛,靠的就是這筆錢。
把這些賬加起來:不平等條約賠款約9.8億兩,八國聯軍搶了約500萬兩,日本侵華搶了約150億兩,國民黨運走1520萬兩——雖然數字有重疊,但核心是:古代積累了幾千年的白銀,在近代一百多年里,被列強搶光、被日本刮光、被國民黨運光了。
老達子說
所以,現在見不著銀子,一方面是因為銀子的文化賦權,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銀子,早就被搶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