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十一點,我終于把兩個孩子哄睡。隱約傳來電視的聲音,那是婆婆的房間。我癱坐在沙發上,感覺身體像被掏空,但大腦卻異常清醒。
今天,婆婆又一次因為我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板著臉,那句“我養大幾個孩子了,不都好好的?”像根刺,扎在我心里。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是一個媽媽,一個妻子,一個職場人,但現在,我感覺自己最常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罪人”。一個因為工作無法全天陪伴孩子而內疚的罪人,一個因為無法讓婆婆滿意而難受的罪人。
這種內耗,比連加一周班還要累。它無聲無息,卻吸走了我所有的能量。
我曾無數次想過逃離。帶著孩子,一走了之,找一個只有我們的小天地。
但現實是,我們需要婆婆的幫助,這間房子也承載了太多無法輕易割舍的東西。既然無法逃離,我是否只能繼續忍受,直到某天徹底崩潰?
在幾近崩潰的狀態下,我找到幸知做咨詢。我才慢慢意識到,我首先需要一場“不逃離的戰役”,一場為了守護內心寧靜而戰的戰役。
這場戰役的武器,不是爭吵,而是“邊界”。
建立邊界,從說出第一句“不”開始。
這很難。第一次,當婆婆又要追著給孩子喂飯時,我深吸一口氣,走過去,平靜地抱起孩子,對她說:“媽,我們來試試讓他自己吃吧,弄臟了沒關系,我來收拾。”
我的心跳得像打鼓,預想著她的冷臉和抱怨。但奇怪的是,當她看到我平靜而堅定的態度,反而沒有再多說什么。
那一刻我明白,邊界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向世界宣告:這里有一個我,我的感受和我的孩子,需要被尊重。
我開始在一些小事上堅持,比如孩子穿衣的厚度、閱讀的時間。我不再沉默地生氣,而是在事情發生前,就用溫和但不容置疑的語氣表達我的想法。我發現,當我把自己當回事,別人才會把我當回事。
幸知告訴我,保護孩子,是做他情緒的“防彈衣”。
最讓我心痛的,是婆婆情緒失控時對孩子的責罵。我無法控制婆婆的嘴,但我可以改變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
現在,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我會立刻走過去,蹲下來抱住嚇壞的孩子,在他耳邊輕聲說:“奶奶剛才太大聲了,是不是嚇到你了?媽媽在這里。”
我不再去和婆婆爭論對錯,我的首要任務,是讓我的孩子知道:媽媽的懷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外面的風雨,不是你的錯,媽媽會為你擋住。
晚上睡前,我會和他復盤,告訴他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表達情緒的方式各不相同。我不僅僅是在保護他的此刻,更是在為他未來的人生,搭建一道堅固的心理屏障。
減少內耗,是把情緒的遙控器拿回自己手里。
跟著幸知,我學會了最重要的一個心法:“那是她的課題,不是我的。”
婆婆的不滿和情緒,源于她自身的經歷和認知,我無力改變,也無需負責。當她再次釋放負能量時,我在心里默默劃清界限:這是她的問題,我不要接過來變成我的壓力。
我開始刻意尋找屬于自己的“微小時刻”。上下班通勤的車上,我聽自己喜歡的播客;午休時,我絕不談工作,而是散步或看幾頁書;晚上,我會堅持15分鐘的護膚儀式。這些時刻雖短,卻是在提醒我:除了是媽媽、是兒媳,我更是我自己。
當我滋養了自己,我才有力氣去應對外界的風雨。
跟著幸知做完一個月的陪護,我變得堅挺,有了更多的勇氣。接著我繼續聽幸知的很多課程還有免費直播,不斷鞏固我自己。
這條路,并不簡單,依然會有摩擦,有委屈的瞬間。但不同的是,我不再是那個只能默默忍受、幻想逃離的受害者。我成了一個主動的人生規劃師,在為我的家庭關系設計新的藍圖。
我知道,有很多媽媽和我一樣,在不完美的屋檐下,努力尋找平衡。我想對你們說:親愛的,你的感受是真的,你的疲憊值得被看見。我們無法改變所有人,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我也很感恩幸知,給了我重新再來的勇氣和智慧。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我承認,我無法做一個完美媽媽,但是我努力學會在當下,擁有最好的自己。
在不完美的現實里,我們依然可以,為自己和孩子,劃出一道溫暖而堅定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