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跟喜劇電影一個毛病,真正好笑的并不多。
大都是主義和立場先行,唯獨沒了故事,不像電影,也不像脫口秀,儼然意見領袖。
![]()
好像上了臺就必須整點觀點,說點事件,爆些金句,代表群體。
如同國外頒獎典禮,只要登臺就得發表倆句政治感言,其實這根本不是你的分內之事,你完全不清楚真正的社會。
大部分人大專都沒畢業,肚里能有多少墨水,網上摘抄幾句,看幾個科普,就以為了解社會各階層,然后就夜郎自大了。
如某脫口秀演員吐槽空姐上班不要穿高跟鞋和短裙,應該穿衣自由,乍聽像那么回事,可細品就是在摧毀空姐這個行業。
一旦空乘不再要求高端形象,隨后薪資大幅降低,門檻降低,與地面的普通服務員沒什么兩樣,可替代性變強,空乘便名存實亡,畢竟資本不跟你講道德,資本只看利益,這樣的改變反而利于他們,不利于空乘。
![]()
正因為這種只講權利,不講責任的脫口秀演員特別多,所以脫口秀也亂成一團了。
今年的兩檔脫口秀節目,《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第二季》《喜劇之王單口季第二季》,一檔的冠軍是何廣智,一檔是翟佳寧。
他們都沒有打拳,他們都挺好笑,而打拳的都被淘汰了,有了一時的流量,卻沒了笑果,公式做題是快,可公式相聲不能讓人笑。
我想聽個段子,你非要說xx羞恥,我想看個笑話,你就要撕裂社會,我想放松身心,你整的大家都焦慮,以笑為本的初心丟了,自然就被拋棄了。
![]()
喜劇電影的走向跟脫口秀大差不差。
喜劇有九種類型,陰郁喜劇、社會喜劇、即興喜劇、幽默喜劇、歡樂喜劇、正喜劇、荒誕喜劇、輕喜劇與鬧劇。
以前百花齊放的時候,各類型喜劇都有,如黃建新的城市三部曲,《背靠背,臉對臉》《站直啰,別趴下》《紅燈停,綠燈行》。
還有歌頌喜劇,諷刺喜劇,如《瞧這一家子》《三毛從軍記》,馮小剛的黑色幽默,《大腕》《甲方乙方》,徐崢的《人在囧途》《泰囧》,沈騰的《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等。
![]()
這一時期,喜劇還是以讓人笑為主,沒有刻意追捧什么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他們很明白,喜劇的前提是讓人笑,然后再加入塵世笑談的悲,而不是生硬的煽情。
本來大好的勢頭,《你好,李煥英》出現后一切都變了,大部分喜劇都成了喜頭悲尾,可煽情也煽不好。
最后都是尷尬的說教,自以為是的感動,如同春晚一樣,強行包餃砸,觀眾去影院不是來上課的,而是求放松的。
不懂的這一點,那就不叫正兒八經的喜劇,那是喜劇+,如《哥,你好》《人生路不熟》,套著喜劇的皮說教煽情,結果成了四不像。
![]()
觀眾嫌棄喜頭悲尾,《年會不能停》應運而生,一眾牛馬喜劇電影如雨后春筍。
一開始還挺好,可一旦藍海變紅海,味兒就變了,《年會不能停》雖然主題是為打工人發聲,但整體還是從頭笑到尾,即便不關注牛馬部分也算一部合格的喜劇。
哪怕結尾機械降神,但因為前邊都是以滑稽的方式處理,如大鵬本意是為記住員工名字卻陰差陽錯的被傳承“裁員”廣進,所以當最后所有矛盾都解決的那一刻,不會覺的違和。
![]()
但后來者卻會錯了意,本末倒置。
《勝券在握》《逆行人生》,故事不再是喜劇,成了歌頌苦難,肯定不會好笑。
一個是只要不放棄,成功就在眼前,另一個是只要肯吃苦就能擁有快樂人生,喜劇反而成了“騙”票房的邊角料。
內容不是打雞血就是打老板,然后就贏了,邏輯上根本說不通,全靠喊口號留住觀眾,全然忘了喜劇才是載體,牛馬錦上添花。
![]()
與之相應的是《好東西》,碰瓷式搞笑,只有我能冒犯式喜劇。
利用身份標簽把人硬生生的分成不同的人,撕裂社會,放一些抽象的觀點,借用道德優越,整性別笑話。
《好東西》不是先驅者,但7.21億的票房算是吸干了打拳紅利,再依賴此路徑者,不是斷胳膊缺腿就是撲的悄無聲息。
《無名之輩2》映前拳術非凡,上映正片與宣發不符,撲街,《輕于鴻毛》拙劣模仿《好東西》,撲街,嘴上都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觀眾總有明白的一天,一旦反應過來,這招就不好使了。
![]()
目前市場上的喜劇就這三種,喜頭悲尾、牛馬喜劇、打拳喜劇。
打拳不能一招鮮吃遍天,前兩個逐漸忘本,不純粹了,喜劇部分則是拼命抖包袱,想段子,都是笨辦法。
沒有了喜劇結構,荒誕性和想象力,電影不是電影,要么是脫口秀電影,要么是短視頻電影,可不就尷尬到摳腳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