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蔡國強與始祖鳥在喜馬拉雅“炸山”、破壞脆弱高原生態的“藝術”活動引發爭議。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地文化探索是這場煙花秀宣傳中提及的關鍵詞。但以自然為賣點的表演卻實實在在地傷害了這片土地上的生命之網。這個事實足夠諷刺,也讓我深思,因為在我最近這一年居住的“網紅生態村”中,自然也成為了藝術家、設計師和媒體的展示對象。同樣地,這種展示邏輯并不意味著對自然本身的真誠關懷,反而偏離和遮蔽了最初的“生態”愿景。
1
作為展覽的網紅鄉村
因為工作原因,我來到綠水村(化名)已經快一年,期間不少朋友來探望。“你最近忙嗎?我也想去參觀一下綠水村。”某一天,我收到了朋友西瓜發來的這條消息。她或許無心的用詞,很直觀地點出了這個村子的網紅屬性:在外界的人看來,這里是一個很值得“參觀”的地方。
![]()
?綠水村位于一座人口千萬的大都會近郊。沿著新修的村道進入,兩旁寬敞的庭院、氣派的別墅、苗木園和竹林錯落有致。行至視線開闊的地方,近景中農田稻浪和稍遠處高低起伏的群山相映成趣。
就在十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典型的日漸“空心化”的小山村。現在,用標準的話術來說,綠水村已經走出了一條“從綠水青山到生態產業、強村富民進一步反哺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以自然保護之名,這里吸引來了設計、旅游、文化創意、傳統手工藝等產業,儼然成為鄉村振興的模范村。考察、參觀、學習絡繹不絕,其中有各地各級政府的各個部門、各個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研學機構、組織團建的公司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綠水村不僅是生活的村莊,更是一個以村莊為單位的大型展覽。村里的房屋、道路、商鋪以及田野,目之所及皆精心設計布局,以供講解導覽,滿足外界對于生態田園與鄉村振興的雙重想象。
![]()
?村子里的民宿和咖啡館。
對于外來的參觀團,綠水村的鄉村運營公司會提供收費1000元的基礎團隊接待講解服務。訪客們首先在游客中心聆聽15分鐘的講座,期間,綠水村改寫自身命運的故事會被反復訴說。接下來,導游會帶大家實地參訪并沿途講解,參觀路線通常串起村民議會、綠水自然學堂、手工藝博物館、手工藝工坊、徒步道入口和青年中心,最后來到群山懷抱的水庫——自然保護的“圣地”。幾乎每天,我都會在這條路線上看到一輛輛大巴車,沿著相同的路線行駛,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群,他們每到一個點位都會駐足聆聽不同的導游講解著幾乎同樣的內容。
正如展覽中的展品標有銘牌,村子擁有一套設計師出品的標識導視系統,從進村的村名標牌開始,將訪客的目光聚焦于這些構成鄉村振興模范村的關鍵地點,并提供一段文字講解。大部分路牌則指向村里越來越多的餐廳、民宿等商業場所。它用來標記地點的語言服務于外來者。例如,村里傳統的商鋪攤販聚集地被標記為“CBD”,盡管本地人更習慣用“橋下市場”這個原有的地名。
因為需要告訴游客的信息越來越多,現在這些牌子正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高,蔚為壯觀。最初的標識導視系統其實有著干凈、低飽和度的色彩,版面面積和字體都較小,在鄉村山水間能很好地融入,不會顯得突兀或壓抑。然而,這些只有步行者能看清的路牌無法滿足商家的引流需求,他們需要更大的版面和字號吸引開車的人。
![]()
?村里豎立的各類標識牌。
作為小紅書上的網紅村,慕名的游客們帶著對綠色生活的美好想象驅車而來,在天氣好的周末、節假日,綠水村就像景區一般熱鬧。但在村子里生活了一段時間的我,卻時常缺乏“腳踏實地”的感覺:這里每天圍繞著向外界展示的需要而運轉,尋求與更多大品牌、設計師的合作,一輪輪高強度的展演改造著村莊的面貌、營造出模范村的品牌形象。然而,當整個村子成為一場以“生態環保”作為營銷理念的展覽,這片土地之上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卻被選擇性地簡化或隱藏了。
2
制造綠色幻覺
綠水村村貌干凈整潔、山清水秀,這是本地政府、鄉村環保和運營方努力的成果,但“生態”并能不完全等同于外在的景觀之美。游客來到綠水村徒步,打卡有設計感的建筑,在休閑、消費的意義上享受綠色的大自然與寧靜的鄉村氛圍,最終仍要離開,不會在意這個村子是否真的在朝著更加生態環保的方向持續轉變。
從“污染山村”到“未來鄉村”,綠水村的綠色蝶變故事經常為外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一位返鄉種田的朋友魚缸卻向我提出了綠水村是否為“生態村”的質疑。
綠水村成為“生態村”的故事是這樣的:2015年以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村民都以在村里水庫上游經營毛竹林、銷售竹材和竹筍作為主要生計來源,為了追求產量過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劑,最終造成水庫氮磷超標等面源污染。
![]()
?綠水村的水庫,村子自然保護的“圣地”,也是綠水村綠色敘事的基石。
當時一家環保組織與政府合作,從農民手中承包了位于飲用水源水庫上游的幾百畝毛竹林,中止了竹林中化肥、農藥的使用,從而改善了水庫水質。項目從一家互聯網巨頭和一家金融企業那里籌得善款支付竹林租金。這家互聯網巨頭則可以借此打造自己“環保”的公眾形象,雖然它經營的電商業務每年都在制造著海量的塑料垃圾。
在那之后,隨著外部資金和人員的到來,保護項目孵化出“綠水自然學堂”,引導村民經營民宿、農家樂,以解決日益增多的訪客的吃飯、住宿需求。同時,保護項目與一家設計公司因策劃展覽而結緣,最終促使這家公司整體遷入綠水村,引入數十名員工,還將村里的一座社會主義風格的廢棄禮堂改造成非營利的手工藝博物館。
幾年前,村集體成立了鄉村運營公司,招聘鄉村CEO,負責吸引更多商家、設計師工作室入駐。運營公司也策劃引入藝術節、音樂節、體育賽事等大大小小的活動,在節假日引入“蛋堡派對”“貓登天空”等游樂和藝術裝置妝點全村。
![]()
?村子里的戶外活動場地之一,節假日會布置一些藝術裝置、市集和游樂設施。
這些新興的業態無疑為村子注入了活力,但卻鮮少觸及鄉村最基礎、和自然更為直接聯結在一起的農業。
除去網紅村的身份,綠水村也是竹產區和稻作農業區。低山區大片分布著筍材兩用的毛竹,田間屋后也多有小片的早竹、哺雞竹林,山間平坦的河谷有千畝農田。早些年,因為相應的補貼和利潤,許多耕地變成了苗木林。近年來,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政策下,大部分平地退林還耕。
不過,和中國許多村莊一樣,綠水村正在迅速擺脫傳統鄉村中人對土地的依賴和照護。現在的綠水村,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80后及更年輕的村民多缺乏務農經驗,所以這些耕地集中流轉給了幾位外來的大戶,他們采取現代化學農業的方式,依靠化肥農藥實現大規模種植。
![]()
?碼放在地頭的幾十袋化肥。
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當你看到綠色或金色的稻田,或許認為那是治愈心靈的景觀。但摘掉濾鏡,才會發現隱藏在稻穗之下一片片焦黑的田埂,那是除草劑施藥量過大或濃度過高導致的。而散落在田間地頭的化肥袋和農藥瓶,則透露著人與土地的疏離。
以生態環保標榜自身的綠水村,仍然未能逃離化學農業的陰影。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范圍內,高強度的化肥、農藥使用會引發土壤酸化板結、病蟲害增加、有機質含量下降,并且導致農民對化學農業形成惡性循環的依賴,最終也會使城市人口吃的食物農殘和重金屬超標。今天,當我們談論生態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一系列嚴峻的現實。
![]()
?飄落在田地邊上的化肥袋子和塑料袋。
化學農業也改變著人與土地的關系,映射出人對自然的剝削式態度。在綠水村,只有少數本土的老人仍在自留地種菜時會有意識地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目前還沒有從改良土壤出發、實踐生態種植方式的農田。一位移居此地的新村民,今年興致勃勃租了一畝地,想實踐水稻有機種植,最終還是在周邊村民的質疑和“幫助”下,撒上了化肥。
當鄉村不再愛土地,不再從根基上養護一方水土的健康,“生態村”的名號也就顯得有些空中樓閣。
在農業生產之外,綠水村在生活方式上也越來越接近城市生活高能耗、高消費的樣態,而未形成替代性的、可持續的規劃:這里公共交通匱乏,汽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在城村之間遠距離通勤;電商普及讓快遞驛站每天堆積如山的包裹,產生大量的包裝垃圾;一些地方原生植被被清理,營建成櫻花觀景林、千篇一律的綠化帶……除了仍可以在菜市場自產自銷區買到本地老人種的蔬菜,這里甚至很像美國的郊區——一種建立在高人均能耗之上的生活方式。
因此,當導游告訴訪客“綠水村生態很好,夏天還能看到螢火蟲,綠水自然學校有‘夜觀螢火蟲’課程”時,卻忽略了村里的光污染、地面硬化、改造開發、農藥造成的水污染都在增加,這些因素正威脅著螢火蟲的繁衍生息。訪客贊嘆“原生態”的鄉村景觀,可人類活動對野生動植物的負面影響,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關注和討論。
綠水村成功故事的起點是飲用水源地水質提升,這樣的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后續以“展示”為核心邏輯的發展路徑上,偏離了生態環保的初衷,甚至遮蔽了鄉村生態問題中更為緊迫的系統性問題。而在對綠水村的成功敘事爭相傳誦的過程中,政府、媒體、鄉村運營方和游客共同制造出一種旅游消費的意義上的綠色幻覺。
3
鄉村的未來樣本?
作為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典范,綠水村頻頻現身媒體、榮獲各種獎項。媒體和政府宣傳經常提到:“綠水村的經驗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綠水村的自我展示和商業運營無疑有助于吸引資本、流量、基金會、官方扶持等資源,帶來經濟和整體面貌的發展,但這里的發展經驗真的可以被其它村莊復刻嗎?對這一經驗的借鑒是否真的能指向更生態、更內生的鄉村未來探索?
綠水村對外宣傳從自然保護走向鄉村旅游的路線,聽起來簡單、通暢,但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復制。水源保護項目介入之時,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山上的毛竹林已開始面臨“老人管不動,新人不會管”的局面;隨著竹材市場萎縮、利潤大跌,保護項目可以輕松地從村民那里以較低的價格承包竹林,開展保護;依托便利的位置和優美的環境,村民從經營竹林順利轉向旅游業、服務業,損失不大甚至還會增收。
![]()
?綠水村的竹林。雖然上游大片的毛竹林已被流轉,一些70后或年齡更大的村民仍在經營下游靠近村子的竹林、出售竹筍。
我曾生活在一個以水果種植為主要生計來源的村莊,大量化學藥品的使用嚴重污染當地人日常使用的井水。據說許多村民患上腎結石,有些人甚至會選擇購買瓶裝水飲用。然而,水果這種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讓當地人能夠留在家鄉而不必外出打工。還有更多地方,人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嚴重污染環境的,也正是這些地方提供現代生活離不開的金屬礦物、食物、材料……面對這些更多、更復雜的現狀,要兼顧社區生計和鄉村整體生態健康,往往意味著更長的周期以及反復調整,無法輕易復制綠水村的成功路徑。
綠水村案例被頻繁提及的另一個關鍵話題是:不同于只剩老人孩子的“空心村”的衰落景象,年輕人正來到或回到綠水村。新村民的到來、村二代返鄉、新產業孵化佐證了這條發展路徑的自我造血能力:從十年前的水源保護出發,綠水村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人們停留下來并定居的村莊,而不像其他村莊由政府規劃或資本圈地,刻意發展成旅游景點。鄉村運營方試圖給人們營造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有機發展的社區,擁有慢節奏的鄉村生活,而不是一個供人們拍照打卡的“網紅村”。
然而,許多“新村民”和返鄉青年的工作與旅游業直接相關,與土地的聯系并不緊密。他們開餐館和咖啡店,在鄉村運營公司等旅游接待機構工作,或是提供各種非遺手作、研學課程。許多“老村民”的經濟來源也開始依賴旅游業。他們在宅基地上翻新別墅經營民宿,周末和節假日在游客聚集的地方擺攤。還有很多年輕人只是在綠水村居住,他們或是數字游民,或是過著城鄉二元的生活,在城鎮工作,晚上或周末節假日回村。
無論是鄉村旅游還是城鄉候鳥式生活,鄉村只是城市工作和消費體系的延伸,是城市的后花園。這種發展模式下,綠水村盡管實現了強村富民,可卻讓人擔憂它在未來是否能真正兌現“可持續”的許諾。
一個有機的鄉村當然不該只有農業,它本應有更加豐富的業態和分工。但為了迎合藝術家、設計師、消費者、媒體等來自城市的外部需求和目光,而荒廢掉將人與腳下的土地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農業,以及其他內生于鄉村的產業,這種對鄉村的展示最終達成的效果常常是鄉村進一步“地產化”,并且逐漸偏離綠水村在故事的開頭所宣稱的“生態”理念。
![]()
●在綠水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復雜的含義。
現在的綠水村還可以通過老一輩的地方性知識維系對土地的感情,與村子的商業化運營勉力實現平衡。可再過兩個世代,等到大多數村民不再種地或定居城市,這個村子的文化和傳統將走向何處?這里的自然生態又會走向何處?
綠水村的生活還在繼續,依舊充滿活力,只有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這是食通社第745篇原創-
![]()
食通社
作者
大瓜
時常懷疑自己生活在迪士尼樂園里,希望實踐一種更接地氣的生活。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編輯:鄭玉陽
版式:烏漁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
![]()
![]()
![]()
![]()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