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布萊希特在《致后代人》里有句話:
“動物能做的事情,這些人把它當作一門藝術(shù)。”
這是一本站在勞苦大眾中間的好詩集。
人在動物性這一塊,可謂是爭先恐后、推崇備至的,一層一層堂而皇之的外衣,在胖胖看來不過是把赤裸裸的獸性遮掩起來罷了。
為什么這么說?
胖胖覺得,現(xiàn)在的職場歧視陋習(xí)從未斷絕。
生民之生計,往往在求職、在職場上寸步難行。
而這,幾乎還成了一種被默認的合理性:
好像歧視不是雇傭者的問題,不必苛責雇傭者。
盡管法律條文里對職場歧視有所規(guī)制,但現(xiàn)實的職場,環(huán)境處處留有縫隙,責任往往虛化,問責更是難上加難。
9月24日,澎湃新聞報道了一則新聞:
福建廈門海滄區(qū)教育局下屬幼兒園教師林芳(化名),被用人單位以“患有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體檢中隱瞞貧血病史”為由通知解聘。
但是,她并沒有貧血。
招聘體檢的醫(yī)院三次證明結(jié)果都顯示正常。
教育部門之所以認定她“不合格”,依據(jù)是她在產(chǎn)檢中查出的“地貧基因攜帶”。
醫(yī)生也在診斷明確:
她只是攜帶者,并非患者,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可學(xué)校還是說,“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不合格”。
于是,解聘決定生效。
除此之外,林芳她還不是個例。
廈門還有多名女教師在招考中,因為攜帶“地貧基因”被拒聘。
仔細想想,胖胖覺得這里有個被繞點的疑點:
招聘體檢項目里根本沒要求做基因檢測,結(jié)果卻因為別的途徑得知了求職者攜帶“潛在基因”,就直接判定為不合格。
究竟是從哪條路子把“地貧基因”弄到用人方桌面上的?是求職者自己在申報表里寫了?是某人舉報?
是醫(yī)院、體檢機構(gòu)把產(chǎn)檢記錄泄露了?
這幾種可能性后果不一樣:
如果是舉報,舉報人是誰、動機何在?
如果是醫(yī)療信息外泄,那就是隱私和醫(yī)療保密問題,嚴重得很。
教育部門、學(xué)校應(yīng)當把這條鏈條交代清楚:
信息從哪里來、誰提供、有沒有證據(jù)鏈,不交代,公平二字就成了空殼。
透明和問責,是保護職工權(quán)利、也是保護公共信任的最起碼條件,對吧?
再說了,一場比賽開始前,裁判沒說要測百米成績,可有人知道你跑不快,就直接宣布你沒有參賽資格?
用招聘體檢項目之外的基因檢測結(jié)果,來認定求職者不合格,不僅不透明,不嚴肅,還極其不公平。
胖胖看了一下報道,教育部門處理的依據(jù),是《福建省教師資格申請人員體檢標準及辦法(2018年修訂)》。
里面寫著: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不合格。
把“地貧”一概算作血液系統(tǒng)疾病,攜帶者也一律打包算進來。
看起來,好像是依法依規(guī),但是,攜帶者并不等同于患者。
攜帶者完全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攜帶者不會傳染他人。
僅憑“攜帶基因”就一刀切,顯然不科學(xué)。
這就像有人帶著近視基因,就說他以后可能眼睛不好,于是不給錄取;有人帶著高血壓家族史,就說他以后會有風(fēng)險,于是拒之門外。
制度成了擋箭牌,雇傭者不用再面對歧視的道德追問,因為可以攤開手說:“不是我啊,是規(guī)定!”
可是,制度是誰定的?誰在執(zhí)行?是不是合理?這難道不該追問?
林芳是因為產(chǎn)檢才查出“地貧基因”。
她本意是為寶寶健康考慮,結(jié)果沒想到自己因此丟了工作。
如果她從沒去做過產(chǎn)檢基因篩查,那么招聘體檢環(huán)節(jié)根本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她也不會被解聘。
這其實很荒唐:
為了下一代健康去做檢查,反而成為“暴露隱患”的人,反而丟掉了飯碗。
這不是把公共健康往死路上逼嗎?
同樣的邏輯,如果今天可以因為“地貧基因”解聘,明天會不會因為其他基因問題拒錄?
那女性在就業(yè)市場上的位置,還能有多少安全感?
有人會說:“雇方也是要規(guī)避風(fēng)險嘛。”
但是,胖胖認為要看清楚一個問題,風(fēng)險和歧視之間有一道不可混淆的線。
風(fēng)險控制,是指確實影響工作的因素。
比如:
工種需要夜班,但求職者有嚴重心臟病,這不合適。
工種需要搬重物,但求職者有嚴重腰椎疾病,這不現(xiàn)實。
這叫合理限制。
而歧視,則是把“不影響工作的潛在特征”拿來當作擋箭牌。
攜帶基因就是這樣:
不影響工作,卻被直接判定淘汰。
這就不是謹慎,這是推責。
而一旦這種邏輯被默許,歧視就會越來越隱蔽,也越來越堂而皇之,越來越肆無忌憚:
“不是我們不錄取你,是制度要求啊。”
“不是我們嫌棄你,是你的基因有問題啊。”
一句話,就容易把個體的權(quán)益抹殺干凈。
其實,在澎湃新聞報道中提到,其他地方早有修訂。
比如廣西,在2024年修訂的事業(yè)單位招聘體檢標準里,就寫明:
“地貧基因攜帶者、靜止型、輕型,且血紅蛋白高于90g/L,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可給予合格。”
這就體現(xiàn)了科學(xué)和合理。
因為攜帶者并不等于病人。
既然不影響工作,就不該被拒之門外。
這才是制度該有的樣子:
既考慮公共安全,又不放任歧視。
廈門的做法,顯然有點過了。
不僅沒有跟上科學(xué)認知,還在用過時的一刀切,把一群人擋在就業(yè)門外。
制度不是寫了就一勞永逸,而是要隨著科學(xué)、社會認知的進步不斷修訂。
否則,它就會成為遮羞布,掩蓋歧視。
說句實話,為什么我們要強調(diào)公平就業(yè)?
因為這是社會文明的標尺。
一個人求職時,靠的是能力、專業(yè),而不是基因、性別、出身。
如果社會任由這種歧視泛濫,最后失去的不只是求職者的機會,還有整個社會的信任和活力。
年輕人會想,我努力再多,也抵不過基因、抵不過標簽。
那她們,還會有多少動力?
可能女性會想,我多做一步檢查,為家庭考慮,卻可能失去工作。
以后誰還敢去檢查?
當激勵方向默認變成為別查、別說、別暴露,這就等于倒退。
文明的意義,說實話便是保障公平,而不是反過來讓規(guī)則為強勢一方背書。
這也是胖胖想要強調(diào)的,呼吁的。
廈門這起“地貧女教師被解聘”的事件,其實在新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只是個案。
它暴露的是制度里的漏洞,也是我們社會在就業(yè)公平上的短板。
歧視,按理來說,本就不該被“合理化”。
制度,更不該淪為歧視的遮羞布。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及時修訂體檢標準,與科學(xué)認知接軌;另一方面,執(zhí)行部門也該明確:
一切以招聘體檢報告為準,不該隨意擴大化。
如何對待最普通的個體,便是需要從這些細微末節(jié)中體現(xiàn)。
而像所謂的“合理歧視”,說到底也不過是把動物性的殘忍,用制度的外衣包裝起來罷了。
我們要做的,不是順從這種邏輯,而是戳破遮羞布。
唯有如此,公平就業(yè)才不至于淪為空話,個體的尊嚴才不會在職場門口被無情剝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