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會想到,西貝與羅永浩的“預制菜”之爭讓薩莉亞和老鄉雞火了一把。
此前,羅永浩公開質疑西貝“幾乎全都是預制菜,那么貴”,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強硬回懟,雙方論戰數度登上熱搜,也讓“預制菜”成了焦點——有人抵觸預制菜的“非現制”,認為失去了餐飲的溫度;有人則覺得只要品質過關、價格合理,預制菜并非不可接受。
而在這場爭論中,同樣使用中央廚房預制菜品的薩莉亞和老鄉雞,不僅沒被負面輿論波及,反而因“平價優質”的口碑圈粉了更多食客。
![]()
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留言:“薩莉亞的意面明明也是中央廚房預制的,但加熱后口感絲毫不差,幾十元就能吃飽,比西貝的預制菜劃算多了。”“老鄉雞菜單里的每道菜都會標明是‘現炒’‘半預制’還是‘復熱’,清晰明了”。
![]()
對于價格的肯定也帶來了新的好奇——像薩莉亞、老鄉雞這樣主打極致性價比的連鎖餐飲品牌如何保證盈利?除了價格,他們還有什么吸引顧客的法寶?
低價還能賺錢?這些品牌把“降本密碼”玩明白了
十幾元的燴飯、二十幾元的葷素套餐,幾元的奶茶,不少人疑惑:“這么便宜,還能賺錢嗎?”答案是肯定的。
以薩莉亞為例,其2025財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薩莉亞在上海、廣州、北京三地的銷售利潤率分別為14.7%、10.0%和10.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而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降本密碼”。
首先是供應鏈體系的極致管理,涉及薩莉亞從種植、收獲到加工和烹飪的所有產品。
除了必不可少的品類進口外,薩莉亞直接管理育苗,并交付定點農場種植。比如,薩莉亞在日本、澳大利亞開設農場和加工廠,從上游原材料開始控制品質、降低成本。
以生菜為例,普通生菜由于菜芯大,只能分出2-3盤沙拉,薩莉亞開發了“薩莉亞18號”新品種,縮小菜芯,單個生菜可以分出5-7盤沙拉。食材成本的降低,支撐起了薩莉亞賺錢的秘密。
另一方面,薩莉亞在南北半球都設立加工廠,方便在不同季節穩定采購原材料并向不同國家餐廳供貨。
![]()
其次就是用人成本上,薩莉亞追求“用最少的人、在最少的時間里,做最多的事”。
薩莉亞的服務員很大一部分是兼職,以此節省支出:據廣州薩莉亞餐飲有限公司官網數據,薩莉亞(廣州地區)的4800名員工中,兼職人員高達3000人,占比超過60%。高峰期使用小時工,是薩莉亞降本的法寶之一。
據南方周末報道,薩莉亞廚房備著大量由中央廚房統一提供的預制菜,沒有廚房刀,只需剪開包裝袋即可,不需要廚藝,更無需刀工。
準備食材時,是否需要保鮮膜包裹、要放到什么類型的盤子里、要不要充分攪拌均勻,都有明確說明。烹飪時,所有步驟也會寫在紙上、貼在墻上,煮面是提前設定好的時間程序,黑椒牛柳意面放幾根牛柳也有指示……員工只要看懂、記住就行。
正如薩莉亞的創始人正垣泰彥在《顧客愛吃才暢銷》一書中提出的重要指標“工時效率”(每個員工每小時創造的營業額)一般,薩莉亞以精確到小時的排班和事無巨細的員工手冊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工時效率,謀求利潤的最大化。
![]()
與薩莉亞類似,老鄉雞的“降本術”同樣歸功于供應鏈優化。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老鄉雞構建了覆蓋“養殖-加工-配送-門店”的完整鏈條,在合肥市、淮南市投資并建設了兩個母雞養殖基地,每年可提供數百萬羽母雞,直接降低采購、物流成本,為價格優勢奠定基礎。
加工環節,老鄉雞在全國設立三個中央廚房,從源頭到加工再到制作的全過程自控,基本覆蓋所有門店的食材供給。中央廚房的集中處理降低了各分店的單獨采購和人力成本。
![]()
品牌港股IPO招股書顯示,2024年老鄉雞的營收同比增長11.3%,達到62.88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9.07%,達4.09億元。門店數由2022年的1125家增長至2024年的1479家。截至2025年4月30日,總門店數已達1564家。
同樣通過供應鏈極致降本的還有蜜雪冰城。據灼識咨詢數據,目前蜜雪冰城有60%以上的飲品原料已實現自主生產,這一比例在中國現制飲品行業中最高。同時,其在國內建立了五大生產基地,覆蓋糖、奶、茶、咖、果、糧、料七種核心食材。
![]()
此外,蜜雪冰城還構建了覆蓋全球六大洲、38個國家的采購網絡,規模化采購下,其原材料成本整體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以2023年為例,蜜雪冰城采購的同類型、同質量奶粉和檸檬,成本分別比同行低了10%和20%以上。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蜜雪冰城的各項經營指標表現優異:2024年1-9月,蜜雪冰城終端零售額達到449億元,同比增長21.4%;營收187億元,同比增長21.2%;凈利潤35億元,同比增長42.3%。
可以看出,這些平價品牌的“降本密碼”,其實都圍繞著“效率”二字:自建原料基地控制食材品質,規模化采購降低原料成本,中央廚房提高食材加工效率。而這一切,最終都轉化為“低價+盈利”的良性循環。
正如民食之本餐飲新消費孵化器創始人歐峰所說:“性價比的真正含義應該是消費者為獲得滿意的消費體驗愿意支付的價格,絕不是簡單的低價策略。對于餐飲從業者來說,必須全面考慮各方面因素,深入洞察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
年輕人“扎堆”的秘密:不止平價,滿足多方位需求是關鍵
事實上,平價餐飲品牌吸引顧客的“法寶”遠不止價格。
9月5日,薩莉亞官方微博宣布,廣東部分門店上線下午茶套餐,每日14:00-17:00供應,均價15元,小食甜品配飲料無限續杯,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得到大量討論。
![]()
呼聲最高的是希望薩莉亞在全國推廣下午茶套餐,也有不少顧客分享了自己在店內一邊享用下午茶,一邊與朋友社交或獨自放空、去除“班味”的別樣體驗。
令人意外的是,“價格”反而不是大家討論的重點,就像一位網友所寫:“與其花200元去網紅餐廳拍照,不如花15元在薩莉亞無限續杯,和朋友在門店聊一下午。”
《2025中國青年消費報告》的結論也能佐證這一點:性價比不再是唯一判斷標準,情緒價值成為越來越多人下單的核心動因。對越來越忙碌的一代來說,消費早已不僅是獲取功能,更是一種情緒調節,是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錨點的方式。
9月14日晚,位于廈門中山路的的瑞幸咖啡門店內,幾乎每個小桌都坐滿了人。靠窗的位置,兩個女生一邊喝著橙C美式,一邊討論著最近的生活趣聞。
“這家門店的格調和氛圍都很棒,吹著空調和朋友聊聊天,就是一種放松。”其中一個女生說,她們每周都會來幾次,有時候單純地放空,有時候一起聊聊八卦。
![]()
店員表示,作為品牌首家旗艦店,門店融合了騎樓風情、美食休閑、咖啡文化、音樂藝術等多種元素,力求打造集咖啡、文化、藝術的復合體,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
“很多旅客和上班族會特意來這里‘打發時間’,有的人點一杯咖啡能坐3個小時,我們也不會催。”他指著墻角的充電插座說,“為了方便大家,我們還特意加裝了USB接口,現在每天都有人來店里辦公。”
尋求突破的不只有瑞幸,8月底,頭部餐飲品牌海底撈的全國首家社區店,在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玖耀里開業。這家社區店不僅提供火鍋服務,還售賣早餐、主食、熟食及甜品飲料等品類。
與傳統海底撈門店相比,社區店體量更小,面積僅約200平方米,營業時間從早上6點持續至凌晨3點,幾乎覆蓋一天全部餐飲需求。
據海底撈方面介紹,這一社區店可輻射周邊10余個小區及多所高校,滿足小區居民、學生和上班族等多元人群的全時段用餐需求。
![]()
庫迪咖啡則把大學生的需求考慮到位——有意把門店與校內原有的自習室、休息空間結合,盡可能令使用場景更加豐富。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小張,經常和課題組的同學來這里:“點杯9.9元的生椰拿鐵,就能用一下午的白板,比在圖書館搶位置方便多了。”
![]()
在這些品牌的門店里,隨處可見類似的場景:薩莉亞里,剛畢業的年輕人圍著桌子討論面試經驗,桌上擺著3份15元套餐,可樂杯里的冰塊還沒化;海底撈的室外區,幾對青年夫婦邊吃邊聊,孩子在旁邊的空地上玩耍;蜜雪冰城的門口,情侶靠在一起分享同一杯奶茶,手機里放著喜歡的歌。
這些品牌都精準抓住了年輕人的核心需求——他們要的不是奢華的環境或昂貴的食物,而是一個能放下防備、輕松交流的空間。
就像《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里說的:“年輕群體正在將情緒調節視為生活的剛需,呈現出‘千金難買我樂意,為我樂意散千金’的消費趨勢。”
日韓怎么玩:評價餐飲不“掉價”,也要靠故事
平價連鎖餐飲店如何玩出花樣,還得看日韓。
在日本東京,每天早上8點,位于板橋區小豆沢的松屋門店前常常有人排隊。上班族們在點餐機購買餐券,不到3分鐘就能拿到一份熱氣騰騰的牛肉飯。
“我每天都來這里吃早餐,又快又營養。”在附近寫字樓工作的佐藤說,他手里的牛肉飯套餐售價550日元(約27元人民幣),里面有60克牛肉、160克米飯,還有一份味增湯和小菜。
松屋是日本知名的平價連鎖餐飲品牌,創立于1966年,如今在日本有接近1200家門店。和薩莉亞不同,松屋很少強調“低價”,而是主打“高效、營養的飲食方案”。
在門店的海報上,少有“便宜”“劃算”等字眼,取而代之的是“自助服務”“蔬菜多多”等宣傳語。
![]()
“我們的目標客戶是上班族和學生,他們需要的是‘不耽誤時間、又能吃飽吃好’的餐食。”松屋品牌負責人在此前接受日媒采訪時說。
為了實現“10分鐘快速用餐”,松屋在幾乎所有門店內都設置了點餐機,以提升顧客點單效率。這套系統讓松屋的午市翻臺率達到8次/桌,遠超行業平均3次/桌的水平。
松屋還很注重“營養搭配”。品牌官網標注了每種套餐的熱量、營養成分和原材料主要來源。“我們希望顧客覺得,來松屋吃飯,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對自己健康的投資。”品牌負責人表示。
![]()
這種“價值感”的營造,讓松屋擺脫了“廉價快餐”的標簽。在日本,很多上班族把松屋稱為“續命食堂”,甚至有人說“沒有松屋,我可能撐不過加班季”。據品牌財報顯示,2024年二三四季度,松屋營業額同比提升21.8%,利潤總額同比提升3.8%。
在韓國首爾明洞的校村炸雞門店,午間時段總能看到排隊取餐的人群。品牌官網顯示,其門店多采用“小堂食+外賣為主”模式,部分核心商圈門店設少量座位,主打高效取餐體驗。
校村炸雞創立于1991年,據韓國食品產業協會2023年的公開數據,其在韓國炸雞市場占有率穩居前三,全球門店數量超1300家,覆蓋韓國本土及海外1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韓市場份額遠超肯德基等國際品牌。
它的成功,除了美味標簽,更源于對“情感連接”的深耕。校村炸雞的核心廣告語是“Real flavor, true story(真實的味道,真實的故事)”。首任會長權源綱在創立品牌時就將愿景設為“在全世界各地成為與人們朝夕相伴的品牌”。
校村炸雞的“情感運營”基于真實的用戶場景與生活共鳴。品牌通過官方APP及Naver Cafe發起“與校村的回憶”征集活動,收到超1.2萬條用戶故事:有上班族提及“加班深夜的校村外賣是同事間的‘打氣餐’”,也有學生分享“畢業聚餐時的炸雞拼盤成了青春紀念”。
![]()
“我們希望炸雞能成為生活中的小確幸。”校村炸雞品牌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4年品牌推出“經典復刻套餐”,還原1991年創始初期的炸雞口味與包裝,上線首月銷量同比增長35%,社交媒體相關話題閱讀量超2000萬。
這些日韓平價餐飲品牌的成功之處,是不刻意強調價格,反而通過品質與情感構建價值感。正如薩莉亞創始人正垣泰彥所言:“低價應建立在品質不妥協的基礎上”,這種對“物超所值”的追求,正是日韓低價餐飲長盛的核心密碼。
上述品牌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理性消費時代的必然。當年輕人不再為品牌溢價、環境溢價買單,當“情緒價值”和“性價比”成為消費關鍵詞,餐飲行業的競爭邏輯也在悄然改變——不再是“誰賣得更貴”,而是“誰更懂消費者”;不再是“誰的門店更豪華”,而是“誰能提供更舒適的體驗”。
畢竟,年輕人要的不是“便宜的飯”,而是“值得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