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社群里我發了一位伙伴制作的AI智能體,想要幫他拉票,因為他正在參加一個智能體大賽。
同時,我也想激發律師伙伴多多來用AI 智能體助力自己的工作。
但這立馬遭來了一位律師的質疑,說我在倡導AI智能體,這會:
PS:這個智能體的宣傳,有“讓老百姓不花冤枉律師費打官司,教老百姓自己打官司”類似的說辭,確實會讓部分律師看了火冒三丈吧。尤其是市場這么卷的情況下,各位的日子太不好過了。
這,倒是讓我系統思考了如下問題。
是啊,到底是誰,搶了律師的生意?
是那些越來越聰明的法律AI,正在替代我們基礎工作的“智能體”?
是那些打著“法律咨詢”旗號,用電話、會銷瘋狂收割客戶的公司嗎?
是那些在網上砸錢投廣告,用低價策略野蠻生長的“網推所”嗎?
還是那些愿意用更低價格接活,把市場越做越爛的同行嗎?
或者,是那些價格雖高,但個人IP做得風生水起,客戶更愿意信任的“明星律師”?
沒錯,他們都在搶。
我們今天就把這幾路人馬一個個揪出來,分析個底朝天。
但分析完你會發現,他們都只是“現象”,而不是“原因”。
真正的問題,可能出在......
看完,你就知道了。
![]()
01 你的案源,正在被這五路人馬瘋狂“搶劫”
第一路:法律咨詢公司——用“商業思維”和“產品化”的降維打擊
他們是怎么搶案源的?
他們不跟你聊法條,直接跟老板聊“錢”。
他們不說“我幫你規避法律風險”,而是說“我幫你優化股權結構,能多融2000萬”。
他們把自己定位成“生意伙伴”,賣的是“利潤”。
但在這背后,是兩套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打法:
首先,極致的“產品化”模式:
傳統律師賣的是什么?
是模糊的“服務”和“時間”。
而法律咨詢公司,把法律服務變成了客戶看得懂、摸得著、敢購買的“法律產品”。
比如“企業法律體檢套餐”:定價3980元,包含“10份核心合同審查 + 勞動用工風險評估 + 公司章程體檢”,并出具一份可視化報告。這個產品,讓中小企業老板覺得“不貴,可以試試”,輕松完成第一次消費。
比如“創始人股權入門包”:定價9800元,專門針對初創公司,包含“創始人股權分配方案 + 股權代持協議模板 + 1小時線上咨詢”。需求精準,價格透明,決策成本極低。
這種產品化模式,把非標的法律服務,做成了標準化的商品,一舉解決了傳統法律服務“價格不透明、服務范圍不清晰、客戶不敢問”的三大痛點。
其次,瘋狂的“下沉市場”策略:
當大部分精品所、大律所還在盯著那些大企業、大客戶的存量市場時,法律咨詢公司早就把目光投向了被我們忽略的“下沉市場”。
這個市場有多大?
就是那些廣泛存在的中小微企業和普通老百姓。
他們有大量的法律需求——簽個商鋪租賃合同、處理個勞動爭議、做個簡單的股權規劃——但他們覺得傳統律所“門檻太高、太貴、太嚴肅”,不敢走進來。
法律咨詢公司用標準化的低價產品和接地氣的營銷方式,完美地填補了這個巨大的需求缺口。
他們在教育市場,也在收割市場,把那些本可以成為我們“入門級”客戶的案源,大規模地攔截了。
![]()
第二路:網推所——用“流量思維”的飽和攻擊
當大部分律師還在靠“人情關系”和“口碑相傳”這種傳統方式等案源時,網推所早就用互聯網的“流量思維”武裝了自己。
他們研究SEO、投信息流廣告、做短視頻矩陣,在客戶產生法律需求的每一個線上入口,都布下了天羅地網。
他們主動出擊,把潛在客戶一網打盡。你在線上是“隱形”的,而他們在線上是“無處不在”的。
第三路:低價同行——用“價格屠刀”收割價格敏感客戶
“你這個案子多少錢?”
“一萬。”
“哦,那家律所說三千就能做。”
這種場景你熟悉嗎?
低價同行滿足了市場上一部分只追求“解決有無”、不追求“服務好壞”的客戶需求。
我們當然可以鄙視他們破壞市場,但更應該反思:
為什么客戶會覺得你的“一萬”和他的“三千”是同一種服務?
是不是因為你沒有把那一萬的價值,清晰地展示出來?
第四路:高信任同行——用“個人品牌”的引力收割
這是最讓我們扎心的一類。
他們收費比你高,甚至高很多,但客戶就是愿意排著隊給他們送錢。
為什么?
因為他們早就超越了“辦案子”的階段,進入了“做個人IP”的階段。
他們通過持續地寫文章、講課、出書,把自己打造成了某個領域絕對的權威。客戶在遇到問題時,不是在“找律師”,而是在“找某某老師”。
這種基于信任的指名購買,是你無法用價格戰去競爭的。
![]()
第五路:法律科技AI——用“機器效率”釜底抽薪
AI正在快速替代那些標準化的、重復性的法律工作。
比如,一份簡單的租賃合同、一份律師函,AI幾秒鐘就能生成。
很多企業的基礎法務工作,未來可能都會被AI承包。
如果你今天的主要案源,還停留在這類“搬磚”性質的工作上,那么你的飯碗不是被別人搶,而是被時代的技術進步直接端掉了。
02 別再抱怨了!從自己身上找回“案源掌控權”
好了,分析完“敵人”,是不是更焦慮了?
別。
與其抱怨敵人太強,不如反思自己為何不堪一擊。
不要天天眼紅別人,從今天起,從你自己身上找原因,開始打造你的“案源基本盤”。
第一,設計你的產品
別再賣模糊的“法律服務”了。把它升級成客戶看得懂、摸得著、愿意買的“法律產品”。
變“計時”為“計件”:把你的服務打包成“企業勞動用工合規套餐”、“創始人股權架構設計方案”,明碼標價,讓客戶一目了然。
變“被動”為“主動”:針對一個行業痛點,開發一個“解決方案產品”。比如,針對直播行業,開發一個“主播稅務合規與合同風險規避”年度產品。
第二,建立你的IP
高信任同行是怎么成功的?他們把“建立信任”這個動作,從“一對一”的談案過程,前置到了“一對多”的市場教育。你也必須這么做。
找到你的“麥克風”:選一個你喜歡的渠道,可以是公眾號、視頻號、或者某個行業社群。
持續輸出價值:別總想著發廣告。持續地、真誠地分享你對某個領域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在找到你之前,就已經通過你的內容,認可了你的專業。信任,是在見面之前就建立的。
第三,打造你的“流量入口”
網推所的成功,證明了主動獲取流量的重要性。你不需要成為一個網推所,但你必須要有自己的“流量入口”,哪怕只有一個。
深耕一個行業社群:與其在一百個群里潛水,不如在一個高質量的行業社-群里,成為最活躍、最能提供價值的法律專家。
激活你的朋友圈:把你的微信當成你的“個人官網”來經營,讓每一個點贊和評論,都成為一次潛在的鏈接。
做厚你的“同行口碑”:把服務好每一位合作過的同行,當成最重要的事。他們是你最穩定、最精準的流量入口。
![]()
第四,升級你的“價值區間”
面對低價同行和AI的沖擊,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走”。
放棄“搬磚”:果斷放棄那些AI能做、實習生能做的標準化工作。
提升“四種能力”:在法律專業之外,刻意去提升你的商業洞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和溝通談判能力。這些,才是AI無法替代,也讓客戶愿意支付高溢價的核心價值。
第五,用好 AI
不少律師看到AI,第一反應是覺得這玩意就是個玩具,只能玩,不能用;或者也有一些恐懼和排斥,擔心自己被替代。
這是典型的“手藝人”思維。
而“老板”思維是:這么好的工具,怎么才能讓它為我所用,幫我賺更多的錢?
讓AI幫你“提效”:法律研究、案例檢索、合同初稿撰寫、會議紀要整理……這些耗費大量時間的基礎工作,大膽地交給AI去做。它一小時能干完你一天的活,你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策略、維護客戶、拓展案源。
讓AI幫你“營銷”:想不出公眾號文章主題?讓AI給你10個選題。短視頻腳本沒思路?讓AI給你寫個初稿。AI是你7x24小時永不疲憊的內容創作助手,能極大地降低你打造個人IP的門檻。
讓AI幫你“思考”:面對一個復雜的案子,你可以把脫敏后的信息喂給AI,讓它從不同角度為你提供訴訟策略的靈感。它不一定能給你最終答案,但它能拓寬你的思路,幫你查漏補缺。
記住,AI搶走的,只是那些重復性、低價值的“法律勞作”。
它永遠搶不走你基于人性洞察的判斷、基于商業理解的策略和與客戶之間有溫度的信任。
聰明人,都在把AI當成自己的“外掛”,而不是對手。
03 結語
所以,律師,到底是誰搶了你的案源?
是比你更懂商業的法律咨詢公司,是比你更懂流量的網推所,是比你更懂品牌的同行,是比你更有效率的AI。
說到底,是你那個停留在上一個時代的、單一的“法律工匠”思維,搶走了你自己的案源。
你的案源,到底是被人搶走了,還是你自己沒有跟上時代,拱手讓人的?
評論區告訴我。
![]()
最后。
我發起了一個“郡主CoCo的搞錢流水賬禁言群”,你要是想加入,你可以掃碼加入。這是我發起的一個群規很奇特的群,具體可以看:
已經掃碼滿16個群了,第17個群,你看清楚群規,加入吧,已經加入的伙伴,不要重復加群,因為都是一樣的:
PS:沉淀CoCo過去5年550萬字的文字思想,這個AI分身,你不容錯過。而且,你是知道的哈,1v1咨詢人肉版CoCo是5000元/小時,1v1白嫖AI版CoCo不要錢。
所以,趕緊,掃碼,向我開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