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難事了,最先想到的就是法律援助中心這個‘娘家人’”。農民工張福來拿著剛收到的12萬元欠薪,紅著眼眶說。近年來,濰坊高密市法律援助中心通過建設預防通道、管好閉環服務、培育法治合力,傾力打造“密心優援”法律服務品牌,為特殊群體撐起一片天。
從“坐等上門”到“超前預防”,建起快速響應通道
動態調研“摸需求”。組建由律師、社工、網格員組成的12支“法援走親隊”,每月深入社區、工地、養老院等重點場所,通過“板凳會議”“田間座談”“病房探訪”等形式,收集群眾關心的法律問題。近三年累計開展走訪1200余次,形成《農民工欠薪風險點圖譜》《老年人常見法律糾紛白皮書》《殘疾人權益保障痛點清單》等8份專項報告,精準鎖定討薪、贍養、家暴、監護權等6類高頻需求。數字賦能“畫肖像”。整合2325148熱線、法援在線管理平臺及基層司法所反饋的數據,為7類重點群體建立“法律需求畫像”。隊伍鍛造“強內功”。建立“非常6+1”專業團隊體系,即6個專業辦案組(婚姻家庭、工傷賠償、交通事故、侵權賠償、行政爭議、特殊群體)和1個由資深律師組成的案件指導組,摸準特殊群體需求脈搏,實現精準法律服務。
從“程序合規”到“體驗升級”,管好維權服務鏈條
暖心受理,打破“門檻感”,讓求助更有溫度。取消經濟困難證明“一刀切”,對農民工討薪、殘疾人維權等案件實行“承諾制”,申請人簽署《經濟困難狀況承諾書》即可辦理。在法院、勞動仲裁委、婦聯等15個部門設立“法援聯絡點”,在社區、工地設置20個“法援便民箱”,內含法律援助指南、聯系卡、證據收集清單等材料。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開通“法援直通車”上門服務,變“求助無門”為“通到家門”。匠心辦案,突破“機械化”,讓維權更有力度。創新推出“調查令+專家輔助+多元調解”組合模式。在勞動糾紛中,律師可申請法院調查令,調取用人單位的工資發放記錄、社保繳納憑證等關鍵證據;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引入司法鑒定、心理咨詢師等專家輔助質證;在婚姻家庭糾紛中,聯動基層司法所啟動“親情調解”。今年以來,通過調解化解案件糾紛17件,有效提升了辦案效率。恒心跟進,超越“結案了事”,讓關懷更有深度。中心建立“案后30天跟蹤機制”,承辦律師需在結案一周內會見當事人告知案件辦理結果。對因案致貧、因案返困的特殊群體,聯動民政、人社、公益組織提供“法援+救助”延伸服務,為100余名因工傷致貧的受援人提供了工作崗位信息。
從“單一服務”到“生態共建”,培育法治自驅力
構建“閉環機制”,提高服務質量。中心以“需求導向、分類施策”為原則,建立“回訪-研判-跟進-歸檔”四步閉環機制。制定《案后回訪操作指引》,通過電話回訪、實地走訪或線上聯絡確保覆蓋到位。今年以來共完成規范回訪1123件,收集意見建議87條。搭建“成長課堂”,增強法治能力。針對不同群體需求,開設“農民工維權工作坊”“老年防詐小課堂”“婦女權益保護沙龍”等定制課程。課堂采用“情景模擬+案例討論+律師答疑”形式,提升群眾法律素養。近三年來累計開展各類課堂180場,覆蓋群眾8000余人次。打造“法援朋友圈”,形成治理合力。聯合工會、婦聯、團委、社工機構等13家單位成立“密心聯盟”。2025年以來共發布各類信息820余條,共同調處矛盾糾紛167起,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協同服務的良好態勢。
來源:大眾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