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這張圖近幾天在美國金融圈廣為流傳,展示的是美國AI巨頭間的相互“投資”。
之所以要在投資二字上加上雙引號,是因為這筆錢除了少部分投資股權外,大部分將用于購買投資者的產品。
其邏輯是:
OpenAI支付1000億給甲骨文購買算力,甲骨文支付1000億給英偉達購買GPU,英偉達支付1000億給OpenAI確保其有錢購買更多算力。
黃仁勛宣稱:這筆交易將為英偉達帶來500萬塊AI芯片的訂單。
![]()
有沒有發(fā)現(xiàn):同一筆資金,在三個巨頭手中轉了一圈,美國便憑空多出了3000億的GDP?
華爾街也一片喜氣洋洋,英偉達股價漲幅超4%,市值逼近4.5萬億,差不多快趕上德國的GDP了。甲骨文股價更是一飛沖天,單日漲幅達34%,一度將創(chuàng)始人拉里·埃里森送上了世界首富的寶座。
于是,有人盛贊這種模式:既解決了OpenAI的算力荒,又解決了甲骨文的資金荒,還讓英偉達賣出了更多芯片,一石三鳥,簡直是天才般的設計。
但也有人批評這是在搞關聯(lián)交易,類似于左口袋倒右口袋,買自家產品的資本游戲。一旦OpenAI產品的能力長期裹足不前,創(chuàng)造不出新的需求或明晰的商業(yè)模式,泡沫破滅時所產生的破壞性將沖垮整個AI市場。
三巨頭的做法可以參考《三國演義》里的曹操,將戰(zhàn)船用鐵索綁在一起,風平浪靜時,龐大的艦隊如履平地,跑馬奔騰;遇到火攻,則全軍覆沒,一個都逃不掉。
![]()
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
《經濟學人》指出,這套玩法最致命的缺點是這1000億最終究竟由誰買單?
是消費者,還是金融市場?
首先,OpenAI的創(chuàng)新力正在放緩,先前發(fā)布的GPT5系列產品并未達到市場預期。雖然它坐擁7億用戶,但每年收入僅130億美元——遠不及每年投資的數(shù)千億美元。
如果GPT6及后續(xù)產品依舊平平無奇,恐怕短期內難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需求,資金將繼續(xù)在三者間空轉。
甲骨文同樣正陷入債臺高筑的境地。為修建更多算力中心,埃里森不停地舉債,目前負債已是股本的4.2倍!而且受電力短缺的約束,這么多算力中心能否全力運轉仍需打個問號。
![]()
稍微好一點的英偉達,也面臨市場縮水、海外競爭者崛起在內的諸多挑戰(zhàn),4.5萬億的超高市值,猶如緊箍咒,讓黃仁勛不敢有絲毫懈怠。
由此可見三巨頭的合作,本質上就是用金融市場的錢為英偉達的AI芯片買單。這些芯片本該流入實業(yè),幫助工廠構建智能生產能力,創(chuàng)造出實打實的商品,但由于美國本土缺少實業(yè),又不愿意與全球最大的工業(yè)國分享芯片,最后只能流入虛擬產業(yè),寄托于OpenAI開發(fā)出更智能的聊天機器人。
從上世紀70年代,制造業(yè)流出美國算起,大約用了30年,完成了經濟脫實向虛的轉變。本輪AI浪潮來襲,本應是美國重建智能制造的大好時機,但金融創(chuàng)造財富的速度,迅速魔化了AI產業(yè),使其不受控制的金融化,僅用了4年時間便完成了脫實向虛的轉變,讓產業(yè)回歸逐漸淪為一句空話。
強大的金融業(yè)一邊為美國霸權“充值賦能”,一邊又在異化一切,或將導致美國錯失調整產業(yè)結構的重大機遇。
馬斯克曾多次批評OpenAI背離了當初“用AI普惠人類發(fā)展”的理想,創(chuàng)始人奧爾特曼在華爾街的誘惑下把OpenAI變成了個人斂財工具。
今年1月,奧爾特曼與甲骨文的埃里森、軟銀的孫正義站在一起,宣布將為美國AI產業(yè)注入5000億的資金。
馬斯克嘲諷道:這三個人口袋里的錢加起來都沒有50億美元。
![]()
那么,5000億從何而來呢?或許,馬斯克低估了金融的威力,多找?guī)准夜鞠嗷ネ顿Y,形成內循環(huán),50億可以很輕松地產生5000億的價值。
只是最后泡沫由誰買單?
恐怕還是美國股民。
參考資料:
《Nvidia 100bn bet on OpenAI raises more questions》經濟學人
《英偉達、甲骨文、OpenAI 三角游戲閉環(huán)了?》財聯(lián)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