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戰軍11個軍戰斗序列
![]()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名第二野戰軍。
原有的7個縱隊改編為3個軍,組建為3個兵團。地方軍區組建2個軍,共有11個軍。
戰斗序列如下:
![]()
司令員:劉伯承。
政治委員:鄧小平。
副政治委員:宋任窮,張際春。
參謀長:李達。
政治部主任:張際春。
后勤司令員:段君毅。
![]()
第3兵團
司令員:陳錫聯。
政治委員:謝富治。
副司令員:王近山,杜義德。
政治部主任:閻紅彥。
第10軍,全軍1.9萬人。原2縱。
軍長:杜義德。
政治委員:王維綱。
第28師,師長:陳中民;政治委員:姚克佑。
第29師,師長:周發田;政治委員:于笑虹。
第30師:師長:馬忠全;政治委員:魯大東。
![]()
第11軍,全軍2.2萬人。原3縱。
軍長:曾紹山。
政治委員:鮑先志。
第31師,師長:趙蘭田。政治委員:周維。
第32師,師長:何正文;政治委員:盧南樵。
第33師,師長:童國貴;政治委員:高治國。
第12軍,全軍2.5萬人。原6縱。
軍長:王近山。
政治委員:王近山。
第34師,師長:尤太忠;政治委員:邵子言。
第35師,師長:李德生;政治委員:李如海。
第36師,師長:邢榮杰;政治委員:劉昌。
![]()
第4兵團
司令員:陳賡。
政治委員 陳賡。
副司令員:郭天民。
副政治委員:劉志堅。
參謀長:郭天民。
政治部主任:劉志堅。
第13軍,全軍2.9萬人。4縱10旅、13旅與豫西軍區部隊組成。
軍長:周希漢。
政治委員:劉有光。
第37師,師長:周學義;政治委員:雷起云。
第38師,師長:徐其孝;政治委員:南靜之。
第39師,師長:黎錫福;政治委員:侯德才。
![]()
第14軍,全軍2.3萬人。4縱11旅、22旅與起義的廖運周師組成。
軍長:李成芳。
政治委員:雷榮天。
第40師,師長:劉豐;政治委員:侯良輔。
第41師,師長:查玉升;政治委員:丁榮昌。
第42師,師長:廖運周;政治委員:張子明。
第15軍,全軍2.8萬人。原9縱。
軍長:秦基偉。
政治委員:谷景生。
第43師,師長:張顯揚;政治委員:薛濤。
第4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向守志。
第45師,師長:崔建功;政治委員:聶濟峰。
第5兵團
司令員:楊勇。
政治委員:蘇振華。
副政治委員:張霖之。
參謀長:潘焱。
政治部主任:甘渭漢。
![]()
第16軍,全軍2.5萬人。1縱1旅、2旅與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組成
軍長:尹先炳。
政治委員:王輝球。
第46師:師長:齊丁根;政治委員:范陽春。
第47師:師長:李 覺;政治委員:郭 強。
第48師:師長:鄭統一;政治委員:李一非。
第17軍,全軍2.4萬人。原11縱與冀魯豫部隊組成。
軍長:王秉璋。
政治委員:趙健民。
第49師,師長:汪家道;政治委員:況玉純。
第50師,師長:胡華居;政治委員:卿正興。
第51師,師長:閔學勝;政治委員:崔子明。
第18軍,全軍2.7萬人。1縱20旅與豫皖蘇軍區隊組成。
軍長:張國華。
政治委員:譚冠三。
第52師,師長:吳忠;政治委員:劉振國。
第53師,師長:金紹山;政治委員:王其梅。
第54師,師長:魏洪亮;政治委員:羅野崗。
![]()
特種兵縱隊,1949年2月組建。
司令員:李達。
政治委員:李達。
副司令員:孔從洲。
副政治委員:譚善和。
參謀長:趙章成。
政治部主任:張力雄。
第19軍,全軍1.5萬人。1949年5月,由陜南軍區部隊組建。
軍長:劉金軒。
政治委員:張邦英。
第55師,師長:符先輝;政治委員:張明。
第57師,師長:張復振;政治委員:張文彬。
第58軍,全軍1.5萬人。1949年2月由桐柏軍區部隊組成,5月該軍劃歸河南軍區、湖北軍區。
軍長:高樹勛。
政治委員:方正平。
第172師,師長:楊樹根;政治委員:李福堯。
第173師,師長:李定灼;政治委員:吳罡。
第174師,師長:何濟林;政治委員:賀亦然。
![]()
解放戰爭中,第二野戰軍前期挺進大別山,為全局做出犧牲。淮海戰役前,主力7個縱隊僅有14萬多人。
二野成立后,兵力得到快速發展。進軍大西南,殲敵90萬多人,創下解放戰爭殲敵紀錄。
![]()
解放戰爭4年中,第二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221.8萬人,土匪114.5萬人。殲敵總數在四大野戰軍中名列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