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 “農婦罵法官” 那事兒,不是因為法院先罰了人、后來又改了過來嘛,鬧得挺受關注,人民日報為此專題發聲戳中要害。
![]()
人民日報9月23日的評論沒光盯著這一件事掰扯對錯,反倒從里頭挖出了對法治建設特別重要的道理,尤其能看出 “兩邊都考慮到” 的理性勁兒。
首先最明顯的亮點,就是它精準夸了法院 “自己改自己錯” 的做法 —— 說撤銷那個不合適的罰款,是 “司法回應老百姓意見的積極信號”,這話點得特別準。這可不是簡單的 “知道錯了就改”,而是在落實 “有人監督就是動力”“錯了就得糾正” 的司法規矩。人民日報這么點評也提醒咱:司法想讓大家信得過,靠的就是這種不護著自己人、敢認錯的勇氣,比說一堆空洞的大道理管用多了,能真讓老百姓感覺到 “公平正義是實在的,不是虛的”。
再者,文章立場特公平,沒因為夸了法院糾錯,就輕描淡寫農婦的違法行為。明明白白說 “法治社會不是誰鬧誰就占理”,還指出楊某花的行為已經過了法律的底線,網友罵她,也正好說明老百姓心里那點樸素的公平正義想法,跟法律的判斷是對得上的。這么說就沒讓人覺得是 “和稀泥”,也守住了 “法律對誰都管用” 的規矩。
最核心的是,文章把這事兒拔高成了給全社會上的一堂 “法治公開課”,這個定位太準了。這堂課的 “內容” 是雙向的:一方面提醒司法機關,得徹底改改那些 “用錯法律” 背后暴露的問題 —— 比如專業能力不夠、工作作風不扎實,因為司法人員哪怕一點不規范,都會讓老百姓對司法的信任打折扣;另一方面也教老百姓,想維護自己的權益,得走合法的路子,瞎發脾氣、亂罵一通,最后只會離自己想要的結果越來越遠。
總的來說,人民日報這評論沒陷在個案里,而是把法治的真正意思說透了 —— 法治不只是管一方,是對權力、對老百姓的權利都有約束,也是雙方一起往好里奔。這堂 “公開課” 的價值,就在于讓兩邊都往中間靠,只有這樣,司法的權威和老百姓的信任,才能在社會里扎下深根。
鏈接:9月23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文章:
![]()
最近,“山東一農婦辱罵法官被罰10萬元拘留15日”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起因是農婦楊某花因對丈夫輕傷案的裁判結果不滿意,便在判決書送達時,對承辦法官持續辱罵、詛咒近兩個小時,在司法警察進行勸說、制止后仍持續辱罵。針對其行為,當地法院分別作出拘留15日和罰款10萬元的處罰決定。
罰款10萬是否失當?辱罵行為該如何定性?針對社會關切,當地法院核查后回應:并罰不符合法律規定,依法予以糾正——撤銷罰款決定,退還10萬元罰款及利息。這一糾錯舉動,釋放了司法回應民意、社會監督的積極信號,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維權方式的廣泛討論和思考。
厲行法治,才能守護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于當地法院而言,從“農婦辱罵法官”事件中讀出的首先應是反思。“法律適用錯誤”這樣的問題,反映出的不僅是工作作風、工作態度出了問題,更是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缺失的表現。司法機關本是社會公平正義捍衛者,卻出現“法律適用錯誤”明顯的問題,群眾對具體司法活動直觀感受和社會期待形成的溫差對比,成為該事件引發司法公正的討論的一個重要原因。 廣告 全國在職碩士=1.5年制+學費7980元(無需到校)+重點院校正規研究生 研究生院-賈老師教育 查看詳情
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究,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貫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強調,監督就是動力,要求各級人民法院嚴格公正司法,做實定分止爭,強調讓老百姓有一個有理有據、可感可知、令人信服的“說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人民群眾是司法公正的感受主體。對社會公眾而言,司法人員行為規范與否,是體現案件辦理質量的重要一環,直接影響社會公眾的司法獲得感和滿意度。如果司法人員行為不規范,當事人也難以相信自己的權利被嚴肅對待,即使裁判實體內容是公正的,當事人對公平正義的感受也會打折扣。因此,對于違反法律規定的問題,就要依法依紀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正如網友所言“有錯就要認,挨打要立正”。人民法院要深刻汲取此次事件帶來的教訓,切實嚴格依法公正辦案,提升審判質量。
當下,維護審判秩序、尊崇法律,已是法治社會的共識。該事件中,有網友發布了楊某花現場辱罵、詛咒法官的視頻,引發網友譴責和對理性表達訴求的討論。當事人對判決有異議,有合法合規的表達、維權途徑,比如通過上訴、申訴等渠道進行反映,這也是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但是權利行使要在法律框架之內,從網友發布的視頻片段來看,楊某花的言行顯然已經超越了法律的邊界。 廣告 【智商測試】正常人的智商范圍在85~115,你的智商在正常水平嗎? 音動測試 查看
法治社會不是“誰鬧誰有理”,也不是“誰的聲音大誰有理”。違法必究、違法必受懲,法律的公正性體現在對不同身份人群的“一視同仁”。法官有責要追究,逾越法律底線辱罵者也應受到法律懲戒。事實上,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與法律判斷始終是契合的。網友留言:楊某花的行為太惡劣,難以接受!也有從事相關法律專業的網友提出,她的行為甚至涉嫌違反刑法相關規定。
熱點案事件的關注熱點就是普法重點,對于相關部門來說,還要以此為契機,上好法治這堂公開課。當理性對話代替情緒宣泄,當辨法析理更加完善,就能實現人民群眾對“法律認同”與“情感認同”的同向促進,司法權威也才能得到更好維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