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曾后悔對孩子發過的火?
那個熟睡的小臉上還掛著淚痕,而你心中充滿自責與困惑:明明知道打罵不對,為什么還是控制不住?
可下一次,依舊會在某個瞬間情緒失控,讓孩子成為自己負面情緒的 “出氣筒”。
很多時候打罵孩子,并非孩子犯了多大的錯,只是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恰好成了壓垮自己情緒的最后一根稻草。
![]()
同一個家庭,不同的孩子
有媽媽向我傾訴,女兒非常優秀,學習上從來不費心,輔導作業從來沒有雞飛狗跳。
但是兒子上小學后,簡直是天壤之別,字詞反復練習也做不到全對,數學題總是理解不了掌握不好,單元測試總是低于95分,還要被拉小群開小灶。
“每天輔導孩子作業就是一場災難,看著孩子懵懵懂懂的樣子,氣就不打一處來,每天都會發火。感覺自己脾氣都變得不好了,甚至連懂事的女兒都受到了牽連。”
其實,我也有同感。
大兒子上小學時一學就會,我們有大量的時間發展課外興趣:英語、閱讀寫作、機器人、鋼琴。
可到了二兒子這里,情況截然不同——寫字筆順不會、題目理解不了,很多知識點要重復兩個月才能勉強學會,讓人喘不動氣。
真的不知道訓斥了多少次孩子,甚至忍不住動手,可根本無濟于事。
![]()
為什么我們明知不對,卻控制不住?
有人說,父母打罵孩子是因為童年時自己也遭受過這樣的對待,是一種行為的 “繼承”。
但回想自己小時候,從未被父母打罵過。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很多父母明明知道打罵不對,卻還是踏上了這條路呢?
1、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導致焦慮
我們對孩子懷有期望是人之常情。盡管不敢奢望孩子將來有多大出息,但還是希望他們的成績能處于“第一梯隊”,未來有更多選擇權。
我知道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領域,但是孩子好像“沒有任何一方面是突出”的——吃飯不大行,學習進度慢,運動能力一般,動手能力差,連喜歡的畫畫也不出彩。
在現實面前,焦慮感還是會不自覺地涌上心頭。
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焦慮源于我們對孩子未來的擔憂。
我們擔心孩子跟不上同齡人的步伐,害怕孩子未來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這種擔憂逐漸轉化為對孩子當下表現的不滿,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情緒便容易失控。
![]()
2、比較心理作祟
帶過一個省心的孩子,就會不自覺地以為第二個孩子也能如此,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當現實和預期產生巨大差距,痛苦與不滿便會油然而生。
更何況,周圍優秀的同學層出不窮,老師會在群里表揚聽寫全對、書寫工整、成績滿分的孩子,再看看身邊的孩子,寫字歪歪扭扭,寫一會兒玩一會兒,態度“不端正”,自然非常生氣。
評選三好學生、少先隊入隊也要投票,當自己的孩子因表現平平而沒有資格參與這些時,內心的失落感會不斷放大,進而將這種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打罵也隨之而來。
社會比較理論表明,人們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當父母將孩子與更優秀的同齡人比較時,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進而增加育兒壓力。
![]()
3、個人生活的失意轉嫁
生活的不如意,往往會讓成年人積累大量的負面情緒。
作為90年代的大學生,曾經的工作積極分子,現在卻全職管孩子,做家務,想發展個人事業屢屢受挫,孩子也沒有管得優秀,價值觀全無。
再看看昔日的同學、同事發展得越來越好,巨大的心理落差轉化為對自身無能的不滿,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往往不自覺地轉嫁到孩子身上。
根據心理學中的情緒轉移定律,當人處于不良情緒狀態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將這種情緒轉移到身邊的人或事物上。
而孩子,作為家庭中相對弱勢的群體,便很容易成為父母情緒轉嫁的對象。
父母會把自己對生活的無力感、對自身價值的懷疑,轉化為對孩子的苛刻要求。一旦孩子表現不佳,打罵就成了他們釋放內心壓抑情緒的“出口”。
![]()
4、缺乏有效的方法論
面對孩子的問題,很多父母并非不想好好解決,只是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嘗試過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可激烈的學習競爭、緊張的教學進度,容不得太多時間慢慢等待。
渴望找到能快速改善孩子現狀的 “短平快” 方法,卻屢屢碰壁。
這種對現狀的無力改變,本質上是父母自身能力的一種 “匱乏感”。
當父母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無法幫助孩子提升時,焦慮感會不斷加劇。
在焦慮的驅使下,他們失去了耐心,忘記了理性,只能通過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 “管教” 孩子。
![]()
打破循環:從與自己和解開始
其實,打罵孩子從來都不是教育的 “良策”。
教育學家尼爾·波斯特曼曾說:“孩子是活生生的信息,他們告訴我們關于未來的消息。”
當我們對孩子舉起手或開口罵時,我們不僅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可能在扼殺未來的某種可能性。
它背后藏著的,是父母情緒管理能力的缺失。
想要改變這種現狀,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改變孩子,而是學會改變自己。
我們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與情緒,努力尋找自身的價值,無論是重新拾起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是嘗試發展一份適合自己的小事業,當我們自身變得充實、快樂,擁有了良好的情緒狀態,才能以更平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孩子的成長。
深刻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付出同樣的努力就得到同樣優秀的孩子。付出努力,只是讓孩子的未來比曾經更好。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是他的錯,是我賦予他的一切。”
當我們不再被過高的期望、盲目的比較、自身的失意所裹挾,當我們找到與自己、與孩子、與生活和解的方式,就能真正放下怒火,用愛與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畢竟,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只會打罵的 “管教者”,而是一個能理解、支持自己的 “引路人”。
這或許是打破打罵循環的真正起點:當我們與自己和解,才能與孩子和平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