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預制菜的爭論,揭開了中國餐飲業最敏感的那塊傷疤。
“能把現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熱的味道,這肯定是高科技了。”羅永浩在北京西貝門店用餐后的一句吐槽,在2025年9月掀起了全民討論預制菜的熱潮。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迅速回應,連用三個“一定”宣布起訴,并公開后廚展示196道工序記錄。但消費者在直播中看到的卻是:兒童餐里保質期兩年的冷凍西藍花,“新鮮現做”的肉夾饃的肉和饃都要從冷柜拿出來解凍使用。
這場風波背后,折射出一個關鍵問題:當工業化浪潮席卷廚房,消費者究竟在為什么買單?
![]()
01 定義之爭:官方標準與消費者認知的鴻溝
西貝堅決否認使用預制菜的底氣來自官方定義。根據2023年國家六部門聯合發布的規定,預制菜指的是“預先加工、包裝,只需簡單加熱或烹飪即可食用的成品或半成品”。
按照這一標準,西貝采用的“中央廚房切割分裝+門店烹飪”模式確實不屬于預制菜。但問題在于,普通消費者根本不買賬這個定義。
在大多數人眼中,只要不是現場洗、切、烹調的,都算預制菜。一條提前腌好的冰凍鱸魚,抹上醬料加熱一下就端上桌,在消費者看來就是預制菜。
這種認知差異讓餐飲企業陷入尷尬。70%的連鎖餐企已采用中央廚房模式,但卻要竭力避開“預制菜”這個標簽。
02 價格與價值的錯位
羅永浩質疑的核心不是預制菜本身,而是“預制菜賣現制菜的價格”。
現實情況是,使用中央廚房模式的企業毛利率比傳統廚房高出15%-20%,但西貝的人均消費卻定在80-150元。消費者支付現制菜的價格,卻享受不到相應的價值。
對比一下公開使用預制菜卻廣受歡迎的品牌,就能發現問題的關鍵。薩莉亞和米村拌飯大方承認使用預制菜,但因其親民定價依然門庭若市。老鄉雞更是在菜單上用不同顏色明確標注菜品是“現做、半預制還是復熱預制”。
消費者反對的不是預制菜,而是信息不透明和價格欺詐。江蘇省消保委的調查顯示,78.1%的消費者反映商家使用預制菜未提前告知。
03 消費者的真實訴求
預制菜爭議的背后,是消費者對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渴望。大家并非全盤否定預制菜,而是希望擁有選擇權。
消費者花了錢,要的是吃得放心、吃得明白、吃得物有所值。在目前的標準缺位狀態下,餐飲企業缺乏明示預制菜的內驅力,因為主動公示并不會帶來額外流量,反而可能引起消費者反感。
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國務院食安辦已表示將加快推進預制菜國家標準制定,并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這意味著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制菜,將首次納入強制信息披露范疇。
04 預制菜的正面價值
預制菜并非洪水猛獸。現代食品科技已經能夠通過急凍鎖鮮等技術,在不添加防腐劑的情況下保證菜品的安全和口感。
從營養角度看,合理的預制菜生產流程能夠保留大部分營養成分。速冷技術好比“暫停鍵”,維生素能保住八成以上;礦物質、膳食纖維幾乎不會流失。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預制菜確實提供了便利。它不僅節省了烹飪時間,還提供了豐富的菜品選擇。對于忙碌的上班族來說,預制菜是一種折中方案,既不必全盤接受外賣的流水線口味,又能在忙碌的生活里保留一點點做飯的儀式感。
05 解決方案:透明化與選擇權
這場爭議最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建立透明的標識制度。就像老鄉雞所做的那樣,明確告訴消費者哪些菜是現做的,哪些是預制的。
行業內也在探索“鮮制菜”這一折中方案。鮮制菜由中央廚房對菜品統一進行洗、切、配,然后配送至餐飲企業,再由廚師現場烹飪,蔬菜類保質期為3天,肉類7天。這種模式既能節約20-30%的成本,又能保證菜品的新鮮度和口感。
對于消費者來說,最直接的方法是主動詢問。在餐廳點菜時,可以直接問服務員:“哪些菜是現做的?”商家可以賣預制菜,但不可以欺騙消費者。
走進任何一家超市,搭配包裝好的小炒黃牛肉、青筍片等半成品在貨架上整齊排列。這些菜品保質期多為4天左右,被稱為“鮮制菜”。去年以來,這類“鮮制菜”訂單翻了數倍。
與此同時,《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未來,餐飲企業可能被強制要求在菜單上標明哪道菜屬于預制菜,哪道菜屬于鮮制菜。
我們正站在餐飲透明化的轉折點。
當下一波消費浪潮來襲,那些提前布局透明化標識的餐廳,或許會成為最大的贏家。而作為消費者,我們每個人都用選擇權參與著這場變革。
今晚吃飯時,不妨多問一句:“這道菜是現做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