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圓夢了,可那片神山,再也不是從前的模樣。
![]()
5500米的雪山上,一聲巨響撕裂夜空,不是雷,不是雪崩,是火藥炸出的“龍”。
蔡國強說,這是他36年的夢。可夢醒了,天黑了,草死了,人心也涼了。
西藏的天空本該一塵不染,風過經幡,牦牛低頭,雪山靜默。
9月19日下午4點30分,夕陽西斜、天光未暗的傍晚時分,一聲轟然巨響撕裂寂靜——火藥炸開,紅光沖天,一條用特殊火藥和金屬顆粒點燃的“龍”,在日喀則江孜縣熱龍鄉的山脊騰空而起。
這不是夜幕下的浪漫煙花,而是一場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白晝爆破”。
![]()
沒有黑暗的遮掩,那翻滾的濃煙在湛藍的高原天空中格外刺眼,像一條丑陋的傷疤,盤踞數日不散。
牧民拍下的視頻里,草地上散落著未燃盡的黑色殘渣,混進苔蘚,風吹不走,雨沖不凈。
這不是藝術,是入侵。
更讓人心頭發緊的,是一位藏族青年在網上的控訴:“你們炸的不是煙花,是我們的神山。”
在藏地,那片區域是“雪山圣地”,是神靈行走的路徑,是千萬年來無人驚擾的凈土。
![]()
你管這叫《升龍》?在本地人眼里,這是“炸脈”。
蔡國強道歉了,說愿意承擔損失。
可網友不買賬。為什么?因為這事,從頭到尾都透著一股“算計”。
他1989年的草圖,標題是《升龍:為外星人做的計劃》。
什么意思?根本不是為了中國人,而是沖著西方藝術圈去的——一個東方符號的“奇觀秀”。
![]()
可到了宣傳時,滿屏都是“中國龍”“民族文化”,這不叫輸出,這叫套利。
拿中國的山河當背景板,做成“國際藝術”,回頭在西方拿獎成名。
更刺眼的是他的身份。妻子是日本人,兩個女兒,一個日美雙籍,一個美國籍。
![]()
他自己沒換國籍,但大半輩子在海外生活,作品也多在西方展出。
你說你深愛這片土地?可你的家人,一個都沒留下。網友說得直白:“自己飛走了,爛攤子卻留給別人?”
這不是排外,而是質疑:憑什么你的藝術夢,要中國人來買單?
還有那個金主——始祖鳥。聽著洋氣,其實是安踏旗下的品牌。
這次活動,它不僅是合作方,更是出資主導者。
始祖鳥這些年一直標榜“無痕山林”“環保戶外”,是登山圈的信仰品牌。結果呢?自己親手炸了“亞洲水塔”的生態禁地。
更諷刺的是它的危機公關。先是刪光宣傳,裝死24小時;等到官方介入,才凌晨發道歉信,中文版說“執行偏差”,英文版卻甩鍋給“中國團隊和本地藝術家”。
![]()
這一下,徹底激怒了公眾:對外甩鍋,對內沉默,這就是你們對“敬畏自然”的理解?
客服還統一口徑:“活動經過審批,符合環評。”
可問題是,誰批的?有沒有公開環評報告?審批流程透明嗎?如果連這些都說不清,那所謂的“合規”,不過是權力與資源的暗箱操作。
結果呢?用戶怒了。退貨潮席卷全網,電商平臺銷量暴跌,個別門店一天零客流。
黑貓投訴激增三倍,老用戶直接宣布:“終身棄鳥。”一個花了36年建立的品牌形象,一夜崩塌。
![]()
這不是簡單的公關失誤,而是一次價值觀的背叛。
戶外人最在乎什么?是干凈的山,是無痕的行走。可始祖鳥干了什么?它用一場煙花秀,親手炸碎了用戶的信仰。
再往前翻翻,蔡國強也不是第一次“炸”了。
1995年,他在嘉峪關用600公斤火藥搞《長城延長一萬米》,當時沒人管,清理了多少殘留?
現在呢?時代變了。環保意識起來了,公眾監督強了,大家不再接受“藝術家特權”。
![]()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項目越來越多:國際品牌+海外華人藝術家+國內敏感地區,形成一種“安全又吸睛”的組合拳。
打著文化交流的旗號,行營銷之實。而真正的生態成本、文化風險,卻由當地人和環境默默承擔。
現在,當地已成立工作組調查,環保部門也在檢測影響。
可問題是,怎么賠?賠給誰?是賠錢,還是賠幾十年的生態修復?目前沒說法。
有網友提議:以后凡是在生態脆弱區、文化敏感地搞藝術項目,必須公開環評,必須有當地人參與決策,必須設立生態修復基金。這不該是特權,而該是底線。
蔡的女兒最近還在發登山照,配文“追尋父親的足跡”。評論區瞬間炸了,一片噓聲。
有人諷刺:“你們家的腳步,走哪兒炸哪兒。”這話難聽,但反映的是公眾情緒的崩塌——當藝術失去敬畏,親情敘事也會變得刺眼。
我們不反對藝術,我們反對的是傲慢。反對那種“我懂藝術,你們不懂”的優越感。
![]()
反對把文化符號當消費品,把自然當畫布,把公眾當觀眾的居高臨下。
高原的風,吹了幾千年,它不在乎你是誰,也不在乎你是不是藝術家。它只記得,誰來過,誰傷害過它。
這場《升龍》,升起來的不是龍,是一地雞毛,是一次全民對“藝術邊界”的拷問。
有人說,那是藝術,別上綱上線。可藝術再高,高得過雪山的尊嚴嗎?高得過千年信仰的分量嗎?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拿龍、長城、煙花這些符號去討好世界,
而是讓世界理解:我們的山河,有它的尊嚴;
我們的信仰,不容輕慢;我們的環境,經不起“實驗”。
![]()
當火藥在5500米的圣地上炸響,黑煙散去后留下的,不只是殘渣,還有許多人心里,那道再也無法彌合的傷口。
一個人可以追求國際認可,但不該把故土當跳板;一個品牌可以講調性,但不能把用戶信仰當營銷籌碼。
如果這叫藝術,那誰來為沉默的山、受損的土、受傷的心買單?
這事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