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在雨后的泥坑里踩水玩耍嗎?那種泥漿飛濺的感覺確實很有趣。但你知道嗎?我們腳下的地球更是個資深“泥巴愛好者”,只不過它玩的“泥巴游戲”更宏大、更神奇——當它“興致大發(fā)”時,海底會冒出一座座泥火山,噴涌出帶著油氣的泥漿,就像在開一場熱鬧的“泥漿派對”。
今天,讓我們潛入深海,揭開這場地球“泥巴派對”的神秘面紗。
![]()
泥火山的各種形態(tài)與特征
(左)位于阿塞拜疆的巴赫哈爾衛(wèi)星泥火山,中部有泥火山錐(“gryphons”)和水池。
(右)意大利的小型錐形泥火山錐,直徑2米,可見石油滲漏。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地球的“泥巴玩具”:什么是泥火山?
對我們來說,泥巴是踩出快樂的童年玩伴;但對地球而言,泥巴卻能變成會“噴發(fā)”的地質奇觀——泥火山。
那么,什么是泥火山呢?它們是由泥漿、水和氣體(主要是甲烷)組成的混合物,在地下高壓推動下噴發(fā)到地表或海底形成的錐形構造。簡單來說,就是地球內部的泥漿被壓力“擠”出來形成的山丘。
與噴發(fā)巖漿的火山不同,泥火山的“燃料”不是熔融的巖石,而是飽含流體的泥漿,噴發(fā)起來相對溫和持久,就像海底在慢慢“吐泡泡”(參考文獻[1])。1827年阿塞拜疆巴庫的泥火山噴發(fā)是地質史上的標志性事件:當?shù)鼐用衲慷谩疤炜丈鸹鹧妗保S后粘稠泥漿持續(xù)噴發(fā)超過20小時,最終堆出一座錐狀泥丘。這一現(xiàn)象最初被誤認為“火山爆發(fā)”,直到19世紀中葉才被歸類為泥火山活動。這一奇觀不僅震撼了目擊者,更成為推動非巖漿噴發(fā)機制研究的重要起點。此后,人們才開始真正探索泥火山的噴發(fā)機制。
地球的“常規(guī)玩法”:傳統(tǒng)泥火山的形成
地球玩泥巴的“常規(guī)操作”,早就被科學家們深入研究。就像我們玩泥巴需要用力一樣,地球讓泥巴噴發(fā)也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
在巴基斯坦的近海大陸邊緣,地球采用的是“擠壓模式”。201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對的調查發(fā)現(xiàn),這里有12座海底泥火山整齊地站在東西走向的山脊上,高度從12-121米不等,直徑能達到500至1400米。
![]()
調查區(qū)域的泥火山Mud volcano分布:編號MV1—MV12:,結合顏色區(qū)分活躍 / 非活躍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在這里,阿拉伯板塊正不斷向歐亞板塊 “擠靠”俯沖,形成了東西走向的山脊,而泥火山就分布在這些山脊頂部。快速堆積的沉積物來不及壓實,孔隙里的流體難以排出,在深部地層中逐漸積累形成“超高壓環(huán)境”。這種超壓像一只無形的手,推著深部富含流體的沉積物向上向上運移,成了泥火山形成的初始動力(參考文獻[2])。
而在意大利半島南部海域,地球采用了另一種方式。來自意大利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里的泥火山下方藏著一個個向上拱起的“地下泥包”(科學家叫“泥底辟”,指未固結或弱固結的富泥質沉積物)(參考文獻[3])。當泥底辟里的流體壓力積累到超過上面巖層的“承受力”時,超壓流體就會帶著泥質沉積物沿著斷裂或裂隙向上運移,最終噴出海底形成泥火山。
地球的“新花樣”:東沙泥火山的獨特機制
然而,傳統(tǒng)機制在南海北部東沙群島海區(qū)卻“行不通”了。這里經(jīng)歷了強烈的構造隆升和沉積剝蝕(即“東沙運動”)——地殼向上抬升,地層變薄,既沒有板塊擠壓的“擠壓力”,也沒有厚沉積物的重壓。這就像一場派對沒了飲料、沒了音響,熱鬧不起來了!但這并沒有阻止地球在這里開展“泥漿派對”——它找到了新的玩法:利用地下的熱能!
東沙泥火山下方的地殼深處,存在著地球的“天然加熱裝置”——巖漿。這些巖漿先在底部聚集(科學家稱為“巖漿底侵”),像給地殼鋪了層“地暖”;部分巖漿還順著裂縫延伸,最深能到9公里,形成了貫通深淺的“熱通道”(參考文獻[4])。
巖漿的加入這里的泥火山形成機制與眾不同:
首先,巖漿向上涌升,先把地殼“頂”得鼓起來,地表裂開一道道縫,成了泥漿的“專屬通道”;
其次,巖漿的熱量加速了地下中生代地層中有機質的“加速成熟”,很快生成大量油氣,使地層壓力急劇增大;
最后,高壓油氣推動泥漿形成“地下泥包”,當壓力足夠大時,泥漿和油氣就順著裂縫噴上海底,堆出一座座泥火山。
東沙群島的“泥漿派對”,就這樣以獨特的方式上演!這場派對,還吸引了眾多海洋生物前來“參加”。貽貝、管蟲、鎧甲蝦等海洋生物都在泥火山周圍建立了自己的家園。
![]()
泥火山附近海底觀測結果:貽貝(A)、碳酸鹽板(B)、氣泡釋放(C)、碳酸鹽結核、管蟲(D)、鎧甲蝦及貝殼殘骸(E)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地球的“泥巴游戲”不僅壯觀,還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泥火山噴出來的泥漿和油氣,就像地球送給科學家的“禮物”,能有效幫助科學家找地下油氣資源的藏身之處(參考文獻[5])。東沙的泥火山也是如此:通過分析這些噴出物,科學家能更精準地定位深部的油氣藏,為資源勘探提供重要線索。
從童年玩泥巴的樂趣,到全球尺度上的泥火山奇觀,泥巴這一常見物質,在不同尺度上展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地球的“泥巴游戲”隱著地質運動的密碼,而東沙泥火山的獨特形成機制,更讓我們看到地球地質活動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它總能用新方式展現(xiàn)自然的力量,在深邃的海底留下一個個神奇的地質印記,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和解讀。
參考文獻:
[1] MAZZINI A, ETIOPE G. Mud volcanism: An updated review[J/OL].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7, 168: 81-112. DOI:10.1016/j.earscirev.2017.03.001.
[2] WU T, DENG X, YAO H, et.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bmarine mud volcanoes on the Makran Continental Margin, offshore Pakistan[J/OL].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21, 207: 104653. DOI:10.1016/j.jseaes.2020.104653.
[3] GAMBERI F, ROVERE M. Mud diapirs, mud volcanoes and fluid flow in the rear of the Calabrian Arc Orogenic Wedge (southeastern Tyrrhenian sea)[J/OL]. Basin Research, 2010, 22(4): 452-464. DOI:10.1111/j.1365-2117.2010.00473.x.
[4] YU J, YAN P, WANG Y, et.al. Seismic evidence for magmatism-driven mud volcanism i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OL].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5, 181: 107523. DOI:10.1016/j.marpetgeo.2025.107523.
[5] PRAEG D, CERAMICOLA S, BARBIERI R, et.al. Tectonically-driven mud volcanism since the late Pliocene on the Calabrian accretionary prism, central Mediterranean Sea[J/OL].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9, 26(9): 1849-1865. DOI:10.1016/j.marpetgeo.2009.03.008.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張應超(生態(tài)學碩士)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