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或是由于歷史上地廣人稀,許多峭立的峰嶺并沒有得到意境深遠的命名并載入典籍,如果能以民間俗稱廣為流傳,就已經算是莫大的機緣了。不過,這民間俗稱,由于命名所依特征,只是小范圍內的共識,故而很容易與別處出現的“小共識”雷同,使得吉林地區重名的山嶺頗多,“炮臺山”即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目前在吉林市,具有官方背書認可的炮臺山只有一處,即吉林老城北側的玄天嶺。在《吉林市地名志》、《吉林市山水地名志略》等資料中,炮臺山詞條所解釋的內容就都是玄天嶺。作為吉林城北的屏障,玄天嶺歷史上曾幾易其名。如: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曾改名元天嶺;因山在吉林城門巴爾虎門外,又曾名為巴爾虎嶺;此外,玄天嶺還有后玄武、望云山等其他稱謂。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許多地方史料誤記為1900年),在玄天嶺西北最高處修有一處三合土夯筑炮臺,安放炮口指向北方的西洋大炮七門(目前炮臺上的仿制品為中式大炮,有誤),用以增加城防實力,防范沙俄可能的侵略,玄天嶺遂在民間得名炮臺山。查吉林地方史料,此前未見吉林城建設炮臺的記載,故而在市區提及炮臺山這一名稱,當以玄天嶺為最早。
另外,根據史料所載,修建玄天嶺炮臺時,在吉林城外圍安達木等處還同期修筑了其他一些炮臺。這其中位于今天龍潭區金珠鎮安達村的江防炮臺,也為所在的“南山”留下炮臺山的俗稱。
事實上,在吉林市區范圍內,民間俗稱的炮臺山還有很多,我幼年時在江邊玩耍時,就知道江對岸的建華東山(現在命名為悠然山)被叫做炮臺山。另外,在2002年時,江南永慶鄉北側還興建了吉林市炮臺山體育公園——此炮臺山算是建華東山向東南方向的縱深。
豐滿區的這一系列炮臺山目前并未遺留炮臺的痕跡,據地方史料記述及所在地老人回憶,這些炮臺實為磚混的炮樓、碉堡,均修建于解放戰爭時期。當時,國民黨控制的吉林市市區逐漸被人民軍隊包圍,國民黨地方政府于是提出“武裝保衛大吉林”的口號,在吉林市周邊戰略要地大肆修碉堡、挖戰壕,妄圖頑抗到底。
當年,修建在江南地區炮臺山上的幾個碉堡,扼守著通往豐滿、蛟河等處的要道。由于建在易守難攻的山頂,在碉堡里射擊,可對道路形成火力壓制,可視同小型炮臺。于是,盡管這些碉堡的體量無法與炮臺相比,但所在山體還是被周邊百姓俗稱為炮臺山。
修建于解放戰爭時期的這批碉堡和炮樓并非都產生了“改地名效應”,如小白山上也修了碉堡,挖了戰壕,但是山并沒有因此改名。另外,即便發生了改地名,也未必都以“炮臺山”命名,如國民黨在龍潭區天太地區修建的碉堡,所在山體被周邊百姓俗稱為“炮樓山”。
截至目前,解放戰爭期間修筑的炮樓、碉堡已基本消失殆盡,整個吉林市,只有玄天嶺上可見軍事建筑遺跡。不過秋風起時,晴空之下的所有炮臺山,皆五彩繽紛,層林浸染,一派優美的自然風光。置身這些炮臺山之中,嗅秋風、聽葉落,賞亮麗秋光,若能知曉一些與“炮臺”相關的清代、解放前的舊事軼聞,一定會讓游山之興有所增益。
![]()
![]()
![]()
![]()
![]()
![]()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